工筆畫亦稱“細筆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别的一種,與“寫意畫”對稱。
工筆畫屬于工整細緻一類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等。工筆畫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水墨、淺绛、青綠、金碧、界畫等藝術形式均可表現工筆畫。

工筆畫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建立了一套嚴整的技法體系,從而形成這一畫體的獨特風格面貌,其特點歸納如下:以線造型是中國畫技法的特點,也是工筆畫的基礎和骨幹。工筆畫對線的要求是工整、細膩、嚴謹.一般用中鋒筆較多。以固有色為主,一般設色豔麗、沉着、明快、高雅,有統一的色調,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色彩審美意趣。
古代的工筆畫,大多為絹本設色,至于現代工筆畫,紙本設色大為常見。接下來,通過臨摹宋人花鳥小品,來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花鳥工筆畫學習方法。

材料準備:

1.勾線筆:常用的有衣紋筆、葉筋筆、大紅毛、小紅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

2.染色筆:常用大白雲、中白雲、小白雲和其他軟毫毛筆。(純羊毫筆過于軟,一般不太好用,白雲筆較好,因為它外層是羊毫,中間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彈性。)

3.闆刷類:
工筆畫經常需要塗底色,或做大面積的平塗和渲染,因此需備有各種寬度的羊毛闆刷或排筆。

4.紙:硫酸紙(半透明複印紙),熟宣或熟絹(熟宣常用雲母、蟬衣)絹的表面有些微光澤,顔色呈米白,要區分跟仿古絹的屎黃色不一樣。價格大概在70~90元/米之間,在正軌美術用品商店有售。切記這玩意非常嬌貴,一定要輕拿輕放,别還沒開始畫就裂了;

5.墨塊、墨汁和顔料:普通情況下引薦一得閣墨汁;顔料:中國畫顔料;作畫時不建議使用宿墨,顔料有條件的話可以買好一些的,後期染色容易上手。

6.此外,如果是絹上作畫,還需準備一個繃絹用的畫框。
7.容器:
白色小瓷碟兒x8,瓷碗x2,水缸x1;
瓷碗超市裡就買得到,水缸可用水桶代替,反正隻是裝清水而已,之所以用缸是為了顯得專業;
除以上所列以外,還有HB鉛筆、橡皮、放大鏡(眼神好的就不用了)接下去要說的很重要,沒有它我們就不能在絹上畫畫了,嗯,你需求預備一個木制畫框。
由于沒有照片,木框也不在身邊,所以畫了一個:-P

木框内徑大小根據個人需求而定,普通來說有30cmx30cm及60cmx30cm兩種尺寸。後面的像個木盒子,實心面朝上,尺寸比木框内徑略小一點(圖中291mm是我亂畫的)。這個可以去找木匠定做,很便宜,我那會兒一個30x30的才花了15塊錢。
找到圖了~木框的作用是這個:

圖中是曾經繃上絹的畫框,至于具體怎樣繃絹......這個可以另寫一篇了,後面再說。
繃絹需求預備的有:美工刀,大頭釘,噴壺,漿糊,小羊毛刷子;
材料預備的都差不多了,如今還差臨摹用的參考書。
這裡引薦<國寶在線>系列叢書,無論是印刷質量還是還原度都比同類書高,題主不妨看看其中<翎毛小品>這一本,合适入門者學習臨摹。
2.學習步驟
把一切器具備齊後,先别急着糟蹋絹布。
前面說了,線條對工筆畫來講非常重要,因此正式在絹上作畫前,我們通常需求經過一段工夫的白描練習,即學會純熟運用墨筆勾勒出不同的細線。
白描:
所謂白描就是隻勾線不染色的國畫技法。
初學者學習畫線的最快方法就是臨摹别人的白描作品,市面上也有許多相關書籍可供大家購買。
個人建議供大家參考:

<碧桃圖> 宋 佚名
如今有了摹本我們就開始吧~把之前預備好的熟宣按尺寸裁好,鋪在需求描摹的書頁上,然後沾點墨就可以下筆了。
.
哈哈哈你真以為這麼簡單就搞定了麼?
先說幾點留意事項:
有點國畫或書法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新買毛筆的筆毛是糊在一塊的,需求在清水中浸泡開後方可運用;
再說到墨。
描線不同于書法,不需求濃墨,初學者用濃墨描線的下場注定會是悲劇= =(可參考接上去的反面教材),适當濃縮墨汁更易于畫出流暢的線條。
水和墨的比例要留意把控,太濃太淡都不好,具體可以本人多實驗幾次;
許多人連正确握毛筆的姿态都尚未掌握,更别說剛開始就能靈活自若地用毛筆描線了。
其實手不穩的一部分緣由在于不夠純熟,另一部分緣由在于沒有做到心靜如水、排除邪念,所以動筆前盡量讓本人放松上去;
以<碧桃圖>為例,通常初學者需求花2~3小時才能完成一張線描,這段工夫會過得非常單調無趣,由于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反複畫一些弧形的小花瓣,很容易 讓一開始高度集中的留意力逐漸渙散,然後你的線條也跟着渙散掉了。
所以像我一樣容易三心二意的同窗留意了,描線時千萬不要開小差......(馬上會有反面教材)
慢工不一定出粗活,緩慢謹慎不一定就能把線描得又細又精确。
花瓣、昆蟲和羽翎都是不同的事物,所以在描摹過程中應該考慮如何經過線條勾勒出它們各自的特點......
好了好了,反面教材來了,這是我的第一幅白描作業。

隔這麼遠還能讓大家看清墨點和粗黑的線條,可見畫技什麼的在那個時分還沒出生。
為了更詳細得表明畫的好壞,我再放一張放大的:

異樣是<碧桃圖>,這是我的第三次臨摹(我知道還是很渣,不要說粗來嘛)。
如圖中所示,成績次要有以下幾點:
1)線條粗細不均;
2)線條不流暢;
3)花瓣、葉片和枝幹在線條上沒有區分;......
所以基礎沒打好,談“意境”、“層次”、“靈動”、“俗氣”什麼的都是浮雲。
其實畫線技巧也是有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多練習才遊刃有餘,一開始描摹别人的畫作,慢慢的可以嘗試着本人勾勒線條;
線條是能畫得越細越好,我見過最厲害的是不把臉湊上去基本看不出畫了線。
也并不是說白描練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中止了,繪畫技藝需求長工夫的積累,在不斷練習中提升。
若真有心想深化學習繪畫,作品無論大小都是多多益善為好。
嗯哼~當你感覺本人真的在作畫而非糟蹋畫紙時,拿出絹布和木框吧,接上去要告訴大家如何繃絹。
------沒有圖文并茂的教程不是好答案------
繃絹:
step1 在畫框四條木邊各中點處用鉛筆做上标記,具體尺寸如圖所示;

step2 将絹布溫順地平鋪在桌上,用小刀裁切成50x50cm大小,剩下的部分請收起來小心保管,以便下次運用;

step3 把裁好的絹布放在畫框上,中點對齊;

step4 确認絹布地位無誤後,拿出之前預備的大頭釘,從圖中“1”處開始固定(别往死裡摁,當前取不出來就搞笑了= =);

step5 順序如圖所示,留意,在這個過程中保持絹布平整;

step6 完成一邊後,接着釘對邊的木條;這時可以輕扯絹布邊緣使其悄然繃緊與桌面平行(留意把控好力道),然後按照剛才的順序往裡摁釘子;

step7 哈哈,最緊張的一刻過去了,這時畫框的四條木邊都固定了圖釘。接上去我們拿出噴噴,對着絹布均勻噴水,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潮濕下絹布就好;

step8 靜置一會,待絹布幹得差不多的時分,我們用小刷子蘸些漿糊均勻地塗在畫框的四條邊上,同時将多餘的絹布往内包。切記不要碰到内徑30x30cm的絹布,一點都不行,否則之後會發現糊過的地方怎樣也上不了色;

step9 糊完畫框後放一邊自然晾幹,大概需求花半天到一地利間;不要用風筒或風扇吹幹,也不要放在太陽下暴曬......(真會有人這樣做麼?好有力)

這麼一來繃絹就算完成了,不過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說我們首先要選擇臨摹對象。
合适初學者臨摹的花鳥小品有下列幾幅(由簡入深):

<果熟來禽圖> 宋 林椿

<竹禽圖> 宋 李安忠

<枇杷山鳥圖> 宋 佚名
以<果熟來禽圖>為例,這幅小品的尺寸為26.5x27cm,我們先用硫酸紙罩着書上的原圖用鉛筆描摹一遍,再将描好的圖複印在A3打印紙上,裁剪成合适的尺寸後貼在木盒正面,具體如下圖所示;

細節的部分一定要描摹到位,細線粗線記得有所區分,譬如羽翎、葉脈、枝條雲雲,另外畫幅界線也要畫出來;

建議一開始先在宣紙上多描摹幾遍鉛筆稿,找找對這幅畫的感覺,等到胸中有數了再在絹上描線。
接上去不用我說了吧,把繃好絹的畫框罩在貼着線稿的木盒上,手握精勾,深呼吸......
完成描線後我們得到了這個!

咦,怎樣會有個畫架?抱歉...前面我忘說了,如今補上。
終于到最夢幻的一步了,好激動!
如今拿出國畫顔料、大白雲和小瓷碟,我們預備設色~
首先闡明一下設色的概念;
設色:
其實就是染色,用毛筆一遍又一遍地染色,達到暈染漸變的神奇效果,操作簡單易上手,不過需求十足的耐心......
為什麼呢?舉個例子;

這是我臨摹的<果熟來禽圖>的局部,圖中可見葉片有深淺兩種綠色,右下角靠近葉莖部分的顔色最深,猜猜這一塊染了多少遍顔色~
不下50遍,你猜對了嗎?
到這如果你對本人還有決心的話......好吧懦夫,請繼續往下看=。=
留意事項:
對于工筆畫來講,一支毛筆對應一種顔色,一種顔色對應一個小瓷碟,不要弄串兒了。
特地補充下,濕毛筆不要蓋筆帽,每次用完清洗後擱在筆架上自然風幹就好,别想着下次方便繼續用,不然用不了多久你的毛筆就會從内裡開始腐爛。這點無論寫書法還是畫畫都要留意,請善待你的筆。
下面是我臨摹用到的幾支白雲筆,從顔色大緻可以區分對應渲染的對象。至于有兩支看似未染過色的毛筆,後文會闡明它們的用途;

顔料
有人約請我回答“目前市面上國畫顔料有哪些較好的産品及品牌?”這個成績......對不起了同窗,我從小到大隻買過兩次國畫顔料,一次是7歲,一次是20歲,而且買的都是同一牌子,臣妾真的答不下去。
不過我在美術用品店看過包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固體顔料,價格金貴,想必比較好的國畫顔料應該是本人和水或膠調制的。
回到标題。
說幾個需求了解的常識:
1)常見的中國畫顔料成分通常為礦物和植物,與水的融合度較低,尤其在畫工筆畫的過程中需求加入大量清水濃縮顔色濃度,靜置一段工夫後瓷碟内會有粉末沉澱(如三綠),水質分離,易導緻成色不均;
2)每次開始染色前務必重新調色,之前用剩的顔色不要繼續再用了(譬如上午的顔料到下午就不用了,需求要重新調制),這點和書法用墨是一個道理;
3)關于調色。有一定顔色基礎的人都知道,一幅畫上極少出現大面積高純度顔色(後古代某些作品除外),每一筆顔色都是經過兩種以上的顔料調和而成,點解?由于顔色純度過高給人的感覺就不高雅了呀......
花青,钛白,三綠,藤黃,朱磦,赭石,焦茶,胭脂,是我在這幅畫中用到的八種顔色;

啰嗦幾句,建議謹慎運用黑色或墨色,無論是油畫或工筆畫,更别說水彩畫了。黑色是個毀滅性的顔色,覆蓋力強,沒有冷暖之分,因此非特定情況都不建議運用。通常都用“普蘭 深紅”、“翠綠 深紅”、“熟褐 普蘭”等代替,方便根據需求調理顔色冷暖。
除背景以外,為每一件事物染色時,我們都需求兩支筆:一支主上色,一支隻沾清水,主渲染。
染色過程中,顔料是越淡顔色過渡得越自然,畫面越容易把控。這也意味着染色次數的添加,需求耗費的工夫精力也随之增多,畢竟要等到畫幅上的顔色幹透後才能進行下一次染色。
----------
在了解上述事項後,我們開始實踐操作吧~
step1 背景
上色前的第一步是調色。仿古畫的背景色通常由藤黃 花青 朱磦調制,切記一開始顔料用量不要多,一是不能一次性調準顔色(譬如過暖要加花青,過冷要加朱磦,太暗了加藤黃雲雲);二是更多的顔料意味着要加更多的水,我們通常不需求這麼多顔料。

調色的時分記得先在紙上試試顔色,同時與原畫做對照。調好後加入一碗清水,就可以開始上色了。
上背景色方法如下。沾了顔料後(控制濕度,不要滴水)将筆鋒輕壓在畫布上,以波浪線型軌迹按照從左到右、從上至下的順序一排一排地塗色,速度和用力要勻稱。如果以鋪滿整幅畫面記為1次的話,背景總共需求上色30 次。

左邊是上色10 次,左邊是40 次的效果。緣由是我一開始顔顔色的過火,後來加了花青補救,所以最後顔色比别人要重(我又是反面教材);
step2 樹葉
在這幅畫中,樹葉次要分為兩大色塊,即深綠和淺綠。深綠部分為花青 藤黃,淺綠部分則由三綠 藤黃調制而成;

染色方法很簡單,調色,加水,由深至淺一遍遍上色。同時用一支隻沾清水的白雲筆在畫布上暈開顔料,使顔色過渡愈加自然;

還有一些細節需求留意,一是有的葉片邊緣帶橘黃色,這個在最後記得畫上;二是葉莖要上白色(記得都要加水啊喂)。
step3 枝幹
異樣方法,顔色是花青 藤黃 赭石 焦茶,好吧這是我瞎調的......
step4 果子
這個跟前面有點不一樣,需求先鋪一層白色顔料,再上别的顔色。以胭脂 藤黃為主,靠近果蒂的部分加點青綠色。總而言之發揮你的想象力調色吧,哈哈哈!!!

step5 小禽獸

小鳥的顔色跟背景色差不多,不過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畫開始是這樣的:

.後來,他成了這樣:

糟心......
真心建議畫完後将畫裱起來,绫裱、紙裱或者框裱都好,總之不要像我一樣把他扔在角落碎成渣渣。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