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生閑情逸趣

人生閑情逸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0:12:33

人生閑情逸趣?閑來無事,翻幾段趣文,說與你聽一、嶽珂在《桯史》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神宗年間,遼使來朝,蘇轼負責招待遼使出一上聯:“三光日月星”,聲稱北國無人能對不料蘇轼略一思量就對出下聯:“四詩風雅頌”(國風、大雅、小雅、頌之)遼使感歎蘇學士才思敏捷,不料後者随即告知,還有三聯可對,分别是“一陣風雷雨”,“兩朝兄弟邦”和“四德元亨利”遼使剛準備反駁文理不通(易經乾卦中的四德是:元亨利貞),蘇轼趕忙打住,說到:“遼使慢耶,當心先皇名誨”(仁宗趙貞),遼使這才拜服二、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裡提到一個故事東晉大司馬桓溫手下有個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壞,他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劣酒叫做“平原督郵”因為古人認為好酒能直到臍下三寸,劣酒隻能到胸腹中間的膈臍與齊同音,齊在青州膈與鬲同音,鬲縣在平原,故有此說三、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裡提到,唐明皇李隆基封禅泰山,當時丞相張說為封禅使,女婿鄭镒随行前往按規定封禅後,三公以下各自升遷一級,鄭镒因為張說的關系連升五級,青色官服換成了绯紅年輕時候的李隆基英明神武,看到鄭镒穿着绯紅官服後就問他,前幾天還是青衣怎就換成了绯紅鄭镒喏喏不敢言,黃幡打趣說此皆泰山之功張說聞言随即稱罪四、禅宗自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在少室山傳下後,曆經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時已逐漸為人所知弘忍準備傳下衣缽,當時皆以為要傳給座下大弟子神秀神秀做下一首菩提偈表明心志: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願意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被推崇神秀的和尚刻在牆上,砍柴的小和尚惠能知道後也做了首菩提偈對應(不會寫字,讓人代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知道後大喜,把《楞伽經》和木棉袈裟傳給惠能,又怕他被神秀的信衆迫害,讓他連夜出寺到南方傳教後來神秀在北方發揚“漸吾”,惠能在南方發揚“頓悟”這位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的大和尚被後人稱作六祖,所做《壇經》是中土僧人所作唯一稱之為“經”的佛典後續五家七宗皆源自六祖五、《管子》有一個故事,管仲死前,齊恒公小白問他,死了之後誰能替代他主持國政管仲歎到:可惜啊,甯戚不在了桓公問他:鮑叔牙怎樣?管仲說:鮑叔牙太耿直,不适合桓公又問他:易牙、豎貂和公子開三個人怎樣?管仲說:這三個是小人,一定要遠離桓公很不解:有天我感慨說吃過天下美味,就是不知道人肉是什麼味道易牙就不聲不響把自己兒子烹殺了給我吃;豎貂為了服侍我,把自己閹割了進宮;公子開是衛國的公子(王子),父親死的時候也沒有回去他們愛我勝過愛兒子、愛自己、愛父母難道還不夠麼?管仲說:愛兒子、愛自己和愛父母是人的天性,違背天性一定是為了從你身上獲得更大的回報一定要遠離他們桓公勉強答應了管仲死後,易牙知道了這件事,去找鮑叔牙說:當年要不是您,管仲哪有後來的權勢,他居然在君王面前說您壞話,太不是東西了鮑叔牙邊哭邊說:還是管仲懂我,要是我當政,哪還有你活命的機會易牙聽到後掩面羞愧再說桓公在管仲剛死的時候驅逐了易牙、豎貂和公子開,後來覺得沒了這仨人,吃飯睡覺都不踏實,又把他們召回後來桓公病重,易牙和豎貂擁立桓公的小兒子争權,把桓公關在宮裡不管死活桓公口渴想喝蜜水,身邊剩下唯一一個婢女告訴他易牙和豎貂的行徑,桓公淚流滿面,讓婢女把他的臉蓋上,說死後沒臉見管仲最終桓公死了好久,身體都長蛆了也沒有入殓,齊國的霸業也一去不複返ps 就因為這件事,蘇轼認為《管子》是後人作僞,畢竟一個人把死前和死後的事寫在書裡确實太匪夷所思了PS:個人公衆号——萬事屋本屋,有更多内容,歡迎免費來恰,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生閑情逸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人生閑情逸趣(閑情逸趣其一)1

人生閑情逸趣

閑來無事,翻幾段趣文,說與你聽。一、嶽珂在《桯史》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神宗年間,遼使來朝,蘇轼負責招待。遼使出一上聯:“三光日月星”,聲稱北國無人能對。不料蘇轼略一思量就對出下聯:“四詩風雅頌”(國風、大雅、小雅、頌之)。遼使感歎蘇學士才思敏捷,不料後者随即告知,還有三聯可對,分别是“一陣風雷雨”,“兩朝兄弟邦”和“四德元亨利”。遼使剛準備反駁文理不通(易經乾卦中的四德是:元亨利貞),蘇轼趕忙打住,說到:“遼使慢耶,當心先皇名誨”(仁宗趙貞),遼使這才拜服。二、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裡提到一個故事。東晉大司馬桓溫手下有個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壞,他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劣酒叫做“平原督郵”。因為古人認為好酒能直到臍下三寸,劣酒隻能到胸腹中間的膈。臍與齊同音,齊在青州。膈與鬲同音,鬲縣在平原,故有此說。三、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裡提到,唐明皇李隆基封禅泰山,當時丞相張說為封禅使,女婿鄭镒随行前往。按規定封禅後,三公以下各自升遷一級,鄭镒因為張說的關系連升五級,青色官服換成了绯紅。年輕時候的李隆基英明神武,看到鄭镒穿着绯紅官服後就問他,前幾天還是青衣怎就換成了绯紅。鄭镒喏喏不敢言,黃幡打趣說此皆泰山之功。張說聞言随即稱罪。四、禅宗自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在少室山傳下後,曆經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時已逐漸為人所知。弘忍準備傳下衣缽,當時皆以為要傳給座下大弟子神秀。神秀做下一首菩提偈表明心志: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願意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偈被推崇神秀的和尚刻在牆上,砍柴的小和尚惠能知道後也做了首菩提偈對應(不會寫字,讓人代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知道後大喜,把《楞伽經》和木棉袈裟傳給惠能,又怕他被神秀的信衆迫害,讓他連夜出寺到南方傳教。後來神秀在北方發揚“漸吾”,惠能在南方發揚“頓悟”。這位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的大和尚被後人稱作六祖,所做《壇經》是中土僧人所作唯一稱之為“經”的佛典。後續五家七宗皆源自六祖。五、《管子》有一個故事,管仲死前,齊恒公小白問他,死了之後誰能替代他主持國政。管仲歎到:可惜啊,甯戚不在了。桓公問他:鮑叔牙怎樣?管仲說:鮑叔牙太耿直,不适合。桓公又問他:易牙、豎貂和公子開三個人怎樣?管仲說:這三個是小人,一定要遠離。桓公很不解:有天我感慨說吃過天下美味,就是不知道人肉是什麼味道。易牙就不聲不響把自己兒子烹殺了給我吃;豎貂為了服侍我,把自己閹割了進宮;公子開是衛國的公子(王子),父親死的時候也沒有回去。他們愛我勝過愛兒子、愛自己、愛父母。難道還不夠麼?管仲說:愛兒子、愛自己和愛父母是人的天性,違背天性一定是為了從你身上獲得更大的回報。一定要遠離他們。桓公勉強答應了。管仲死後,易牙知道了這件事,去找鮑叔牙說:當年要不是您,管仲哪有後來的權勢,他居然在君王面前說您壞話,太不是東西了。鮑叔牙邊哭邊說:還是管仲懂我,要是我當政,哪還有你活命的機會。易牙聽到後掩面羞愧。再說桓公在管仲剛死的時候驅逐了易牙、豎貂和公子開,後來覺得沒了這仨人,吃飯睡覺都不踏實,又把他們召回。後來桓公病重,易牙和豎貂擁立桓公的小兒子争權,把桓公關在宮裡不管死活。桓公口渴想喝蜜水,身邊剩下唯一一個婢女告訴他易牙和豎貂的行徑,桓公淚流滿面,讓婢女把他的臉蓋上,說死後沒臉見管仲。最終桓公死了好久,身體都長蛆了也沒有入殓,齊國的霸業也一去不複返。ps 就因為這件事,蘇轼認為《管子》是後人作僞,畢竟一個人把死前和死後的事寫在書裡确實太匪夷所思了PS:個人公衆号——萬事屋本屋,有更多内容,歡迎免費來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