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
編者按:
蟬,“朝飲甘露,暮栖高枝”,因其鳴聲,又被人們稱為“知了”。蟬聲綿延不絕,千年不變,博得了曆史上衆多文人墨客的厚愛:“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脍炙人口;“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耐人尋味;“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千古稱頌……
在麗水,吃知了的習慣由來已久,尤其是夏日,有“無蟬不成宴”之說。各大菜場、酒店、會所、大排檔無一不青睐這道最熱門的“應景美食”,俨然成為麗水極具特色的美食名片。這也恰好印證了那句流行語,“在麗水,沒有什麼是一盤知了解決不了的”。
據不完全統計,每個夏季都有上億隻知了成為麗水人的腹中美食。麗水人對知了的偏愛,使得它們從樹上到餐桌,身價倍翻。經過數年積累,目前麗水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知了供銷鍊:收購商、批發商、知了工、專賣店等環環相扣。
從舌尖美食到舌尖經濟,知了已然占得一席之地。
“你陪我步入蟬夏,越過城市喧嚣”。炎熱的夏季總是伴随着蟬鳴聲聲,就連歌聲裡的夏天亦是如此。
相比于“蟬”的學名,麗水人使用“知了”這個别名的頻率要更來得高一些。
盛夏時節麗水人自然少不了要和這些喧鬧的小家夥打交道,但交流方式卻有些特别。在這個最炎熱的季節裡,麗水人在餐桌上可以消耗掉上億隻知了。知了料理也成了極具麗水特色的個性标簽。
知了聲聲叫夏天
每年夏至前後,下過一場大雨,在短暫壓住不斷上蹿的高溫的同時,似乎也濕潤了蟬的喉嚨。于是,樹叢中便傳出了知了的“吱吱”鳴叫,總會先由某棵樹上的某隻知了率先叫起,接着就會有另一隻随着共鳴,然後一二三,各個樹上的知了鋪天蓋地亂叫着。
大樹底下人群的說笑聲淹沒在這一片叫聲中,大地上到處都有知了的大合唱。
知了有一大一小兩對薄而透明的膜翅,形狀基本相同;頭部寬而短,具有明顯突出的額唇基;眼不大,位于頭部兩側且分得很開,有3個單眼;觸角短,呈須狀,口器細長,口器内有食管與唾液管,屬于刺吸式。
知了的幼蟲大多生活在樹底下的泥土之中,它們會在地下蟄伏幾年到十幾年不等。每年的6月,當幼蟲成熟,它們便會向上爬出地面,栖息于樹枝上,脫殼蛻變,羽化成蟬。
知了習慣寄居在樹上,以樹汁為食,壽命約為一個月左右。7月下旬,雌知了開始産卵,在8月進入産卵盛期。在短暫的生命周期裡,知了用高昂的歌聲為生命畫上圓滿的句号。
蟬鳴聲聲小暑至 ,烈日炎炎盛夏來。
窗外,知了還在聲聲鳴叫。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到傍晚天邊最後一抹晚霞。它們展開歌喉,縱聲歌唱,不曾停歇。
這聲聲的知了叫,會同燥熱的空氣仿佛在告訴我們,夏天,真的來了。
夏天的一筆“橫财”
麗水市由于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達81.7%。也因此,盛夏時節的知了特别多。
于是乎抓知了成了大多麗水人都會的技能,稱之為地方特色也不為過。炎炎夏日裡抓些知了拿去售賣,成了許多農村孩子掙取零花錢的不二法門。
一根可伸縮的撲蟬杆,頂上粘了半個黏黏球,在道邊尋一棵高低相宜的樹,看好目标就可以下手了。
有時候甚至不用刻意地去尋找目标,目标自會來尋你。當站在樹下的你仰頭費力尋找隐藏在枝葉背面的知了時,會莫名的被一陣清涼的“雨滴”砸到,那是吃飽喝足的知了不小心暴露了行蹤。
用對了工具,練出了手感,輕輕松松就能把樹上的知了變成俘虜。在市民葉旸晟的記憶中,抓捕知了的工具經過叠代後才是現在的樣子,一開始的抓捕工具可要簡陋得多:
“小時候放暑假和小夥伴一起出去抓知了,用的是自己做的捕籠。”
兩根竹竿用鐵絲固定,再用鐵絲做一個圓圈,将一個塑料袋套在鐵絲上用針線縫一下,鐵絲延伸一點出來;竹竿頂端有個小孔,将延伸出來的鐵絲插在小孔裡固定住,一根自制的捕蟬杆就做好了。這樣的長度,基本可以套住三到五米高樹上的知了了。
“簡陋”的工具在行家手裡就像秘密武器一般,一套一個準。套住後的知了無頭蒼蠅一般在塑料袋裡撲騰,卻怎麼也飛不出來。
若是條件允許,一天下來抓個三五斤知了不在話下,提着裝滿知了的網兜拿去菜場兜售,伸出曬得烏黑的手,接過一天辛勞後的收入,也是一種别樣的體驗!
兒童時代的捕蟬往事,缙雲的陳先生時至今日仍曆曆在目:“小的時候和爸爸一起抓過一次,炎熱的大下午拿個網兜出門,最後抓了個寂寞。”由于沒有什麼抓捕經驗,陳先生和父親最後隻抓得一兩隻知了帶回家把玩。
知了的叫聲攪擾了他整整三天。回憶往昔,蟬鳴聲仿佛仍能穿梭時空,回蕩在陳先生的耳邊。隻是如今不會再覺聒噪,更多地是對光陰似流水、人無再少年的感歎。
吃知了念“白勺”
有人說:“沒有燒烤和啤酒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夏天。”而在夏日晚間的麗水街頭,攤邊排檔的炒知了無疑是最具特色的一縷煙火氣息。
知了伴以蔥姜蒜香爆炒,最後加入辣椒提香!一番操作後,好吃的美味就可以上嘴了!
尋一個假日周末,再約上三五知己,在充滿生活感的小街巷道。望着可樂雪碧中冒出的氣泡,就着肉質鮮美的知了,念一念白勺,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閑。
麗水人吃知了,曆史悠久且名聲在外。以至于到了夏天有“無蟬不成宴”的說法。
食用知了的舌尖之好具體源于何時現已不可考。據說,這一淵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麗水大地上種植有大量的橘子、椪柑,生長旺盛、富含汁液的橘子樹為知了提供了适宜的生長環境,麗水地區的知了數量增長很快。
總有人第一個“吃螃蟹”。在那時的酒店菜單上,就曾有人見到過知了的身影。市民李先生回憶:“當時大家都還是一種嘗鮮的心态,吃的人并不多。”
這份舌尖之鮮發展到如今,俨然成了麗水極具特色的個性标簽。有資料統計,每個夏季都有上億隻知了成為麗水人的腹中美食。
無論是在星級大酒店,還是街邊小排檔,你都能見到這道美味的身影。在麗水市區有一家專門經營知了生意的門店,四季售賣,任何時候想吃都能買到,一年到頭訂單不斷。甚至不乏海外僑胞思鄉心切,不遠萬裡從這裡郵遞去“家鄉的味道”。
本文來自【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