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天坑
在世界上存在很多大坑,有些是天然形成的,有些是隕石砸出來的。
這些自然形成的大坑,被稱為天坑,你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天坑有多大嗎?
位于重慶的小寨天坑,平均深度達666米,坑底直徑522米,坑口直徑達622米,當屬世界第一。
天坑到底是什麼?天坑底下到底有什麼?
重慶小寨天坑
天坑對我們有何研究價值?天坑是連接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嗎?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廣西發現的192米深的巨大天坑,内藏原始森林,這個發現到底有多重要?
中國發現大量天坑天坑最早發現于上世紀80年代,地質學家在中國境内發現了“大岩灣”、“小岩灣”,這是首次發現的大型喀斯特漏鬥地貌。
關于給天坑的命名,還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小岩灣”
在2001年,我國地質學家對重慶小寨天坑進行研究,将其命名為“天坑”。
而國外地質學家對中國發現的這些特殊地貌十分感興趣,于是“天坑”才作為專門的喀斯特術語被提出。
2005年,這一術語在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獲得一緻認可,還專門用漢語拼音“tiankeng”在國際通行,成為第三個由中國人定義并用漢語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術語。
地貌奇特的重慶小寨天坑
現在大量的天坑在中國發現,已經有上百個,其中包含數十個大型天坑群。
由于地貌的特殊性,所以天坑大部分集中于雲南、廣西、重慶、貴州等西南喀斯特地區。
除了中國,外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内亞和美國部分地區也有天坑的存在。
當然,并不是随便一個大坑就能稱為天坑,隻有那些由于地質原因,發育在碳酸鹽喀斯特地區的特大型漏鬥狀結構,口徑和深度都不小于100米,或者容積超過100萬立方米的,才叫天坑。
充滿神秘的天坑
當然了,在天坑底部肯定還需要有地下河連接,盡管這些地下河的河道已經遷移。
因為目前能夠形成的天坑隻有兩種成因類型,塌陷型和沖蝕型。
其中塌陷型天坑就是因為岩層受到地下河強烈的溶蝕侵蝕作用,導緻其不斷崩塌而形成的,這種由内向外的形成的天坑數量最多,如廣西樂業天坑群。
而沖蝕型天坑就是一種落水洞式或盲谷式的天坑,這是地表水集中向地下流入而形成的,比如後坪天坑群。
塌陷型天坑形成過程圖
192米深的天坑廣西的天坑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其中樂業縣還因這些有趣的天坑被稱為“世界天坑博物館”。
2022年5月,我國科考探險隊又給樂業的29個天坑,找到了一個新的小夥伴。
它是一個平均深度為139米,最大深度達192米,容積超過500萬平方米的橢圓形天坑,被命名為“神鷹天坑”。
對于大部分的天坑,因為深度和技術等原因,很多坑底世界都沒有被人類探索過。
廣西樂業天坑
但這次探險隊卻選擇深入神鷹天坑的坑底,去探索這個神秘世界。
這對于很多人來說,簡直不要太刺激,很多人都表示,就像是開盲盒一樣,不知道天坑裡面發下什麼。
會有寶藏嗎?會有世外高人嗎?不管是啥,咱還是跟随探險隊的腳步來一探究竟吧。
廣西702洞穴探險隊的隊長,首先“下坑”開路錨點,所有探險隊成員需要穿戴專業服裝,頭盔、專業耐磨且耐熱的手套,再帶上裝有食品、藥物、飲用水等的背包。
廣西702洞穴探險隊拍攝的天坑航拍圖
在“下坑”的過程中,需要随時注意周圍環境,尤其是石頭滑落的情況。
當降落到天坑底部後,探險隊的成員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這簡直就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這裡的地面密布粗壯的藤蔓,探險隊需要穿過它們來到天坑的最底部。
天坑底部完全就是一個保存很好的原始森林,裡面不僅有罕見的方竹,還有為獲取更多陽光,拼命往坑頂生長的巨大喬木,它們的高度達到40米。
天坑周圍植被茂密
而在陽光不易照射的地方,還有大量的陰生植物,幾乎要沒過人的肩膀。
除了這個原始森林,探險隊還在天坑的洞壁發現了3個大型洞口,據此推測這可能是天坑演化早期的洞穴遺址。
要說這片原始森林,它的年齡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地質學家此前對樂業天坑群進行詳細研究,發現樂業的地層年齡應該形成于6500萬年前,而這些天坑形成的時間則在3000多萬年前左右。
探險隊出發進入天坑
而這些生存在天坑底部的生物,大部分都已經有上百年的曆史。
所以神鷹天坑的發現,又給科學家提供了更多新的研究對象,或許在其中還能發現更多新的物種。
曾經科學家就曾在雲南蒙自天坑中,就發現一些原本已經确認為滅絕的生物,竟然在天坑中奇迹般地出現了,比如竹生羊奶子、大花石蝴蝶等植物。
而在陝西漢中天坑群中,會發現了兩種新的植物,城口馬藍和小果十大功勞。
雲南蒙自天坑
研究天坑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天坑憑借其特殊的環境,哺育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生物。
對于天坑的研究,可以加大我們對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了解程度,包括植物多樣性、動物多樣性和微生物多樣性。
而這些豐富的生物,還給科學家研究特殊氣候對生物生存的影響,提供了特殊的案例。
這種特殊的存在,還在地下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圈閉化生境,這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方向。
天坑再現“消失”百年的竹生羊奶子
天坑在漫長的地質曆史中,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它的存在于當地的水文地質過程和含水層的演化有密切聯系。
随着我國對天坑的發現和研究,尤其是對天坑形成機制、分布和演化規律的研究,可以幫助人類對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機制有更深入的認識。
此外,在碳酸鹽岩山區的中部還分布了大規模的峰叢,這些峰叢是石灰岩遭受強烈的溶蝕作用後形成的山峰集合體。
地質學家可以通過天坑來判斷峰叢地貌是否發育成熟,由此來判斷所在的峰叢區是否存在洞穴、地下河和天生橋等地質遺迹。
喀斯特峰叢地貌
科學家表示,對岩溶天坑理論的研究,可以豐富和發展傳統岩溶地質學理論和景觀地貌學理論,這對推動相關學科的發展有着巨大的價值。
中國作為擁有天坑最多的國家,在這方面的研究自然更加深入,在研究天坑的過程中,科學家最長利用的就是宇生核素36Cl。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學家還将發明出更多有效的研究工具,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
天坑的旅遊業發展除了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以外,這些天坑還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像廣西大石圍天坑、廣東的通天籮天坑,就已經發展了比較大規模的旅遊業。
廣東的通天籮天坑
很多遊客對大自然這種鬼斧神工的傑作,都感到十分向往。
據參觀過通天籮天坑的遊客表示,從觀景台往天坑底下望去,幾乎看不到底,但盡管如此也像站在摩天大樓的頂部一般,隻覺得雙腿發軟。
很多天坑都在一些人煙稀少的地方發現,當地的經濟并不發達,所以天坑帶來的旅遊業也給當地人帶來了一筆豐富的财富。
天坑奇景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天坑的水層可以為全世界7億人提供水源,如果因為旅遊業的過度發展,勢必會造成水層的污染。
對于人類來說,這種自然之景的形成往往有巨大的神秘吸引力,但我們對它們感到好奇的同時,也需要對其負責。
天坑内部發現的清澈水源
現在雖然對天坑的開發隻是一小部分,但是不管是發展旅遊業還是研究天坑,都需要對天坑内部及周圍的環境和生态進行保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