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情緒過度都是不好的,會傷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關系。我國古代很早就開始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調情志、控情緒,我把它用大白話講出來:
陰陽五行學說以《易經》陰陽變化消長思想為基礎,以陰陽對應季節,比如少陽是陽氣初生對應春,太陽是陽氣旺盛對應夏,少陰是陰氣初長對應秋,太陰是陰氣得勝對應冬。此外,為了守中平衡,在太陽和少陰之間特地插入一個亦陰亦陽的中點,對應的季節為長夏。
基于上述陰陽融合變易思想,古人發明了與此對應的五行學說,即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元素來比附囊括宇宙萬物,以五行為對應基準建立了諸多五個一組的概念群,比如五季、五髒、五音、五方、五味等,當然還包括五志就是人的五種基本情緒。
古人用木主生發,象征春天,春天來了,樹木生長,對應髒器為肝,肝有像木一樣疏布代謝的功能,肝為将軍之官主怒,故木對應怒;以此類推,火對應夏天對應心對應喜;土對應長夏對應脾對應思;金對應秋天對應肺對應悲;水對應冬天對應腎對應恐。對應關系之間的邏輯非常明确,推導起來理所當然、水到渠成。
五行存在與運行有一個基本法則,就是交相生、間相克:比如木和火為相交關系,春天之後就是夏天,鑽木取火;木和土為相克關系,春天和長夏之間間隔一個夏天,春天之木可以克長夏之土,防止水土流失的最好辦法就是廣種樹木。
那麼用到五志上同樣成立。按照五季順序,木、火、土、金、水逐一出場,對應怒、喜、思、悲、恐。這五種情緒是人類固有的正常的基本情緒,适度存在都沒有問題,怕的是情緒過度失控,就會影響人的健康和社交了。那麼如何用“間相克“的原則來管控和破解情緒不當與失常呢?您瞧好了:
記住用一種情緒來”克“間隔一個以後的情緒。比如怒克思,這個是有典故的,即戰國時代的齊闵王患憂思病,思慮過度,茶不思飯不想,脾胃衰落,請甯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在獲得赦免令的前提下用激怒齊闵王,齊闵王被刺激得勃然大怒,沖天的怒氣将其内心的憂思情結完全破解,經此一怒,齊闵王的憂思症大為好轉,脾胃功能也恢複正常。
大家想一想,怒是不是克制思最有效的情緒呢?當然如此,一個人思念過深,思慮過度,無法自拔的時候,悲和恐不但不能克制思反而會加深加重思;那喜呢,喜固然可以沖淡思,但作用不大,因為思成為病态那一定是陷得很深了,一時的喜報能暫緩憂思,但很快憂思就會頑固如初,而怒的刺激性和颠覆性都比喜要大得多,以怒克思最為對症,可以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以此類推,按照”間相克“的原則,喜克悲、思克恐、悲克怒、恐克喜,都是完全成立和奏效的,沒有哪一個可以有更好的答案,也就是說這是最完美的疏導管控情緒的方法,大家記住了嗎?記得到時應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