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耳石症多發于女性?換個姿勢就頭暈?可能是耳石在作怪中老年女性和喜歡熬夜的“夜貓子”們尤其要注意,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耳石症多發于女性?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換個姿勢就頭暈?可能是耳石在作怪。中老年女性和喜歡熬夜的“夜貓子”們尤其要注意。
耳石症的高發年齡是五六十歲,而且女性更多發。這可能和老年退行性改變以及體内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
這部分人的耳石症容易被誤診,因為中老年人群常常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有些醫生可能會誤認為是這些基礎疾病引起的眩暈,而沒有考慮到耳石症的可能性。
以前中老年人是耳石症的主要發病人群,現在年輕人得這個病的也不少見。耳石症與經常熬夜,睡眠不好,壓力太大,總是低頭玩手機等不良生活習慣有一定關系。大腦疲勞,長期低頭,都會影響耳朵的供血情況,進而引發耳石的脫落。
頸椎不好也會刺激頸部的血管,導緻血管受壓迫,發生痙攣,引起内耳的缺血,導緻耳石脫落。此外,外傷和疾病(比如突發性耳聾或腦血管病)也會導緻耳石症。相對來說,外傷性的耳石脫落,症狀會比較重。
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群,這些病症最終影響的都是内耳的血液循環,血液循環差會使分泌黏液的細胞工作能力下降,導緻耳石脫落。耳石脫落進入到半規管,當人體體位發生變化時,漂浮在半規管内的耳石發生位移,刺激毛細胞,從而導緻眩暈。
每個人的眩暈症狀可能不太相同,有人在翻身或擡頭、低頭的時候會突然暈一下;有人暈得特别厲害,感覺就像地震一樣,控制不住平衡;還有人可能伴随着惡心、心慌、嘔吐等不适症狀。
需要提醒的是,在失眠、感冒、外傷、骨折或手術卧床等情況下耳石症容易複發。耳石症患者平時起床或躺下,翻身動作不宜太快,洗頭也盡量不要低頭洗。
就醫提醒
眩暈病涉及神經内科、耳鼻喉科、眼科、骨科、内科等多種學科,但60%在耳鼻喉科都能得到确診。翻下身、起個床就感覺天旋地轉,可重點考慮去耳鼻喉科就診。
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患者,可去一些醫院耳鼻喉科的眩暈診療中心,如北京的解放軍總醫院、宣武醫院、空軍總醫院、北京醫院,上海的第六人民醫院,廣州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福州的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如果不方便去眩暈門診,就去當地耳鼻喉科實力比較強的醫院。
複位治療“立竿見影”
對于耳石症,一般首選複位治療,多數患者經過手法複位後,眩暈的症狀就能得到改善,少數患者要經過兩到三次的手法複位,才能得到改善。如果經治療後仍反複發作的,需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複位治療分為兩種,一種是手工複位,一種是機器複位,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對于手工複位治療來說,病人的痛苦較輕,但對醫生本身的經驗要求比較高。對于機器複位來說,操作更标準,但是不易判斷不典型的耳石症。一些老人或敏感的人,可能會耐受不了機器的操作。此外,血壓高、心髒功能差以及有嚴重頸椎病的人也不适合複位治療。
除了這些禁忌人群之外,特别眩暈的病人,可以事先注射止暈的藥物,等到病人反應輕了再進行複位。
有些患者複位後可能出現耳石殘餘症狀,如頭部昏沉,頭悶脹等,若症狀持續存在,可能會發展成慢性頭暈。如果配合藥物和前庭康複治療,頭暈症狀會更容易消除。
耳石的康複治療推薦“走一字步”的方法:兩個腳在一條直線上走,邁左腳向左前方扭頭45度,同時眼睛看向腳尖前方半米處;邁右腳向右前方扭頭45度,眼睛看向腳尖前方半米處。這個方法可以鍛煉眼睛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和平衡功能,讓受損的前庭平衡功能盡快恢複。
久治不愈試試平衡針灸
耳石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它得不到一個正常的血液供養,就會反複發生脫落。耳石症當年的複發率大概為30%,終生的複發率約為50%。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王曉輝認為,耳石症是因為内耳系統微血管的充血水腫才導緻的頭暈,平衡針灸能讓充血水腫情況明顯改善,從而改善頭暈症狀。
“平衡針灸是王文遠教授通過近50年研究創立的一門新學科,以取穴少、見效快、治療時間短著稱。作為第一代傳承人,王曉輝認為,平衡針灸治療耳石症關鍵在于選的穴位對不對,這個穴位也稱為靶點。根據大量的臨床經驗,選取和内耳有着直接關聯的靶點,通過針灸刺激靶點周圍相關的神經,把針刺的這個生物信息快速地傳遞到大腦特定的一個區域,在這個區域完成對疾病恢複的一個調整,用患者自身的修複能力來改善局部的微循環。”
一般來說,紮完針,患者的頭暈就會有所改善,不過,紮一次是應激性見效,不是一次治愈,王曉輝表示,耳石症的治愈需要一個修複的時間和過程,對于恢複效果,要看個人體質,年輕的、體質好的,效果會好一些,年齡大一些的,複發症多、用藥多的,效果會稍微差一點。(北京朝陽醫院神經内科副主任醫師 劉明勇 健康時報記者劉玫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