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中國的幾千年文化中,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流傳下來,那些朗朗上口的俗語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它們看似簡單,卻蘊含着生活中的很多智慧,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其中的這麼一句俗語。
一、“百藝百窮,無藝成龍”
在聽到這句話時,很多人都會有一些錯誤的理解。就是僅憑着字面意思,就片面的曲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認為它的前半句指的是,從事“百藝”的人都是窮人,而對于後半句的“無藝成龍”,是指沒有手藝的人更容易成為人中龍鳳。
那麼這句話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關于這句俗語,可以追溯到元代的時候,那時候民間就流傳着這句話。其實就是說,一個人學很多門手藝,反而很難做到精通,出去更難賺到錢。這樣解釋的話就很好理解了。
對于世間萬物來說,唯有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吾生而有涯,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内辦到很多事情,是很困難的。學習很多門手藝而不成,隻能成為“雜家”,而隻有認真學好一門手藝才能成為專門的“專家”。在外面的求職市場中,後者往往要比前者更有就業前景。
過去,民間從事手藝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了,這也導緻他們市場的競争十分激烈。主人家在雇傭一個工匠時,自然更注重挑選對比。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出名,如同魯班、墨子這樣的專精一事之人。這就是這條俗語的前半句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至于後半句的“無藝成龍”,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如果真像他們理解的那樣,沒有手藝的人更容易成才了,這不是在鼓吹一種沒有才能更好成功地論調嗎?顯然這種說法和我們一直以來在傳統文化中所注重的思想有出入。
其實這兩句話都是相輔相成的,下一句話的果實是由上一句話的聲音引起的。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學習多門手藝而不精通,還不如什麼都不學習的人。 這句話并不是在鼓吹不學習有多好,而是通過一個對比來抨擊前面的行為。
二、産生的環境與背景
這就不得不提到過去農村的生活背景了,在過去農村,因為他偏僻的地形和落後的環境,人們所能從事的隻有兩種方面的工作要麼就是從事農業,要麼就是從事手藝,然而農業帶來的收入是十分的微薄的,為了維持生計,很多人就會選擇從小學習手藝。對于他們來說手藝是賴以生存的技能,所以又怎麼會随便看待呢。
然而在農村教授技藝的人最讨厭的就是那種學習了很多技藝而又不精通的人,傳授技藝的師傅,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徒弟能夠專心跟着自己學手藝。這也是農村的很多俗語,例如,薄田萬頃,不如一技在身廣為流傳的原因。
三、值得學習的地方
對于在現代社會生活的我們來說,這句話中有什麼寓意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呢?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現代社會中很多孩子從小就被父母逼着學習各式各樣的技藝。
為的就是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這些孩子樣樣技藝都學得好,實在是鳳毛麟角,這種行為反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孩子一面要應付學習一面又要應付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已經是心力交瘁。
所以這就告訴我們,與其逼迫孩子學得多而又不精,還不如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一門他喜歡的技藝,再去引導,幫助孩子得到真正的進步。當然這也不是否認藝多不壓身這句話的說法,我們也可以讓孩子了解很多的方面的知識,隻是要注意學習那些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增長孩子的見識,而不是一定要求他們學會什麼對于一門技藝來說,專精就夠了。
以上就是我對于這句話的一些簡單的理解。實際上從學習技藝這件事來說,你是成龍還是成蟲,都取決于你學習的态度,如果一個人有很好的态度來學習,那麼未嘗不能學習多門技藝。
如果你擁有這種認真學習的态度,專門放在一門技藝上,獲得的成功,應該相對于其他人來說都會是更大的對于這件事,你是怎麼看待的呢?你還聽過有哪些類似的俗語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