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們,晚上好。
近日,貴州省黔東南州台盤鄉的一項籃球賽事火了。場上賽況激烈,球員攻防有闆有眼;場外熱情高漲,球迷圍得水洩不通。這場當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籃球賽,經由短視頻火爆全網,網友們參照“NBA”“CBA”的命名規則,稱之為“村BA”。而後,這個“網紅球場”迎來重磅賽事——貴州省“美麗鄉村”籃球聯賽黔東南州半決賽和決賽。在最後的總決賽上,僅一個直播間裡就有超百萬網友觀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台江縣台盤鄉台盤村網紅球場
體育比賽“破圈”并不罕見,但是像“村BA”這種“草根”賽事赢得廣泛關注的卻并不多。提到籃球賽,很多人往往會想到寬敞明亮的場館、設施齊全的環境、帶動氛圍的啦啦隊,無論如何都與“專業”息息相關。但是“村BA”的走紅,證明籃球也可以“接地氣”。賽場沒有棚頂,觀衆敲打礦泉水瓶、鋁盆、大镲應援,連獎品都是黃牛、小香羊、小香豬。每一個環節,都讓“村BA”散發出極具鄉土風格的氣息。在這裡,籃球不再拘泥于特定的語境,而是下沉到鄉村中,以富有本地特色、為當地大衆接受的形式展示出來。
事實上,籃球在這裡擁有着悠久深厚的運動基礎。《貴州省志•體育志》記載,早在1906年,位于現今黔西南州的獨山縣某小學内就“建有籃球場、開展籃球活動”,此後曆經各個時期始終長盛不衰;上世紀70年代,活躍于黔東南州的“苗寨女籃”名震省内外。籃球賽也成為當地頗受歡迎的“節目”,一逢開賽,附近十裡八鄉的鄉親們就會前來觀戰。在此次比賽所在球場旁,還有一處老場地,後因容納人數有限、修建新場而被棄用。一老一新的對比下不難看出,大衆熱愛體育運動,激發體育場地增量建設;體育場地日益增多,進一步推動大衆的熱情;兩者相互促進,形成積極循環,厚植起更為豐富的大衆體育土壤。
體育基因需要培育,體育精神需要激發。“村BA”參賽人員大多是22歲至40歲的村民,他們當中——有的在當地務農、做點小本買賣,有的在外務工、回村參加比賽。雖然絕大多數不會扣籃,也很少能做出技驚四座的動作,可這不影響他們參賽的熱情。年齡、職業和能力不是“村BA”評判一個人能否當球員的标準,發乎内心地想打球才是。賽事組織不根據外在條件限制人、參賽球員心懷熱愛而戰,這是真正的體育精神,是純粹和本真的體育内涵。2021年某短視頻平台推出過一個“年度高光時刻”作品集,身穿圍兜的少年在攤位前練習運球,引起廣泛關注。這個名叫石學念的籃球少年,正是來自黔東南州。
“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有人曾如此總結良好文化環境對村風民風的影響。鄉村振興,既要有産業的興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的土層深厚,才能讓村民更好地紮根其上,尋回更多“鄉戀”與“鄉愁”,與故土故園産生更牢固的情感聯結。正如“村BA”所展示的文化圖景:村裡組成籃球隊、村民成為拉拉隊、村際打起友誼賽,都是在“鄉村時空”中增添了一層“文化時空”,把鄉村和村民納入了一個“文化磁場”之中。“村BA”也啟示我們,農村文化建設、村風民風滋養,絕非朝夕之功,絕非簡單輸入,而需要在田野上、村莊中找回文化發展的内生動力。這可以是體育,可以是藝術,可以是音樂,可以是舞蹈,可以是文學,可以是一切生長在廣袤大地深處的文化的花朵。
截至8月2日,“村BA”比賽暫時告一段落,但這一賽事突破了不少人關于體育賽事的刻闆印象,向大家展現體育比賽竟然還能有如此新鮮、靈動、具有生命力的面貌。它深深紮根在鄉土,也深深種進人們的腦海裡、融入大家的生活中,搭建起人與人、人與鄉村、人與籃球的情感認同,培厚了我們共同的文化土層。
這正是:
籃球鄉裡賽,引衆八方來。
若問為何故,皆因太精彩。
(文| 晶微)
| 薦書 |
★ ☆ ★
《與未來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與世界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未來談談心》,把睡前幾分鐘的談心,變成更為觸手可及的陪伴。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風尚、世态、青春、時代、人物、文化、生活、社會、新知等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我們在時間中跋涉,向着未來前行。面對過去,每個人都會有遺憾、懊悔、回憶;好在,每個人也都有未來,那裡有困惑、失落,更有收獲、希望。這本小書收錄的,是時間中的圈圈漣漪,是記憶中的種種際遇,希望它能讓我們在相連的悲歡中,“一起向未來”。雖然未來還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 “與時代談談心 與世界談談心 與未來談談心”套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