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而在衆多對聯中,我個人比較偏愛佛門對聯。
佛門對聯,一般來說具有禅理佛味,在平凡中具有閃光點,令人頗受啟發,賞玩不已。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對聯的讀書人。關注我,和我一起來欣賞4副蘊含禅機的佛門對聯,看山不是山,對仗工整有門道。
第1副對聯:半個窗中山有色;三根椽下我無禅。
佛門講究“色空”,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這個上聯承認山的色,卻反而突出了内心中的“空”。
換言之,所謂“半個窗中山有色”恰似“詩佛”王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者類似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人并非有意去浏覽山色風光,而是一種無意之中的邂逅。
這種邂逅并不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就算是贊歎也是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态,是一種對自然本身的承認,而不是個人情感的融合。
而“三根椽下我無禅”,何者為禅呢?
莊子說,道在蝼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而禅呢?“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禅而至于無禅,可謂深得佛家之理,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令人頗為意動。
第2副對聯:東土耶?西土耶?古木靈根不二;風動也,幡動也,清池碧水湛然。
這是光孝寺的對聯。光孝寺,是廣州著名古建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
三國時代,吳國名臣虞翻居住于此,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幾次更改,到南宋時期才改名光孝寺。
據說,當年光孝寺有一株菩提樹,是印度高僧帶來種在戒壇前面的。所以,上聯說“東土耶?西土耶”以及“古木靈根”,指的就是菩提樹。
而菩提兩字,在佛門中具有深遠的含義,令人很自然想到禅理。
所以下聯翻出了一樁佛門公案:“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故而禅宗有所謂“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說法。
清池碧水湛然,顯然是一種得到成佛的感悟,是一種心的安定,心的放松。這應該就是“悟了”。
第3副對聯:身比閑雲,月色溪光堪證性;心同流水,松聲竹色共忘機。
佛門修行,比較講究“證性”,這與儒家之所謂修身,有異曲同工之妙。難怪朱熹、王陽明等人都援佛入儒,化用了部分佛門的理論。
當然,站在今人的角度,儒道釋三家在對待自然的看法上,本身就有一些相似之處,我們一般稱為“天人之間” 的 “和諧”。
所以衆多詩詞對聯,對于自然與自我的相互 觀 照,可謂濃墨重彩。王國維提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無我之境似乎更符合佛家的觀念。
就好像這個對聯裡面的“月色溪光堪證性”,月色溪光與本我,當然是不同的東西,但是“性”是一緻的。“無情”而可以“說法”,與所謂“觀世音”聲音竟可以觀之理,頗有互參之處。
第4副對聯: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風卧白雲。
這個對聯是北京香界寺的對聯。香界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區八大處公園,過去是八大處最輝煌的寺院。
這個對聯同樣采用了“竹影”、“明月”、“松風”與“白雲”這類“無情”的自然景物來作為修佛者的心境的體現。
而對聯最妙的地方,在于“敲”與“卧”這兩個動詞。單單來看,這兩個詞是很簡單的,很普通的。
但是關于敲字,馬上讓人想起了詩僧賈島的“僧敲月下門”與“僧推月下門”的推敲往事,也讓人想起了佛家公案裡面的“當頭一棒”。好一個敲字,大有頓悟之意,令人深受啟發。
而“卧”字,道家有“睡仙”陳抟老人,儒家有“卧龍”諸葛亮,佛門亦有“卧佛”。
《大唐西域記》中說:釋迦牟尼收了最後一個弟子善賢之後,便“入寂滅樂,于雙樹間北首而卧”。而各地均有許多卧佛的塑像,表明了特有的禅味。
而“一竿”與“半榻”的數字詞,又把把竹影與松風寫得活靈活現。這一個對聯對仗工整,韻味悠悠,讀下來讓人心境感覺到平和,感覺到妙悟。
大家還知道哪些精彩對聯呢?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轉發我的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