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遞物流可以作假嗎?(歡迎關注:證券時報财富資訊微信号:zqsb_cfzx)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申通快遞物流可以作假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歡迎關注:證券時報财富資訊zqsb_cfzx)
近日,知名服裝品牌歐時力某高層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爆料稱,在2013年雙十二大促之後,公司兩千多個通過申通快遞有限公司發貨的退件,其中有四百多個被肆意開封。面對大量包裹被開封的情況,上述高層人士向記者表示:“此前歐時力就曾發現申通對其包裹進行私自拆封,甚至出現過盜件行為,但出現這麼大型的事故還是第一次。作為國内知名的快遞企業,申通的做法太不合常理,令人震驚。”
1月8日,申通公關負責人向記者否認了曾對歐時力快件進行私下拆封的指責,兩方說辭完全相悖,拆件風波陷入羅生門。但據記者了解,占網購配送市場份額近25%的申通快遞,近年來在業績增長的同時一直負面纏身,屢次難與拆件、盜竊、暴力撿件等标簽絕緣。
四百件包裹疑遭無故拆封
2013年12月30日,歐時力一高層人士向記者爆料稱,總部位于廣州的歐時力公司在清點消費者退件時發現,大量通過快遞公司申通郵寄的快件在收貨前被私下拆件,很多包裹的外包裝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明顯是在運輸過程中受到人為的破壞。
“由于‘雙十二’的促銷力度非常大,消費者在類似噱頭的刺激之下,比較容易出現沖動消費,所以有20%以内的退貨率是很正常的。”該高管告訴記者,就因為如此,加上運輸的時間差,公司才會在元旦前收到這麼大量的快遞退件。
但不尋常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退貨為什麼在經過申通配送之後就出現了集體開封的現象,而通過别家的退件并未出現相同的問題?“大部分消費者急于退款,肯定會注意保存好包裝,如果是消費者在寄件時就存在問題,那申通在上門取件時就應該發現,為何到了配送終端才出現問題?運輸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申通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歐時力内部員工向記者提出一連串的疑問。
上述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歐時力就曾發現申通對其包裹進行私自拆封,甚至出現過盜件行為,但出現這麼大型的事故還是第一次。作為國内知名的快遞企業,申通的做法太不合常理,令人震驚。”
“根據最終清點出來的結果,我們2000多個快件,有400多個在簽收之前就被開包了。”2014年1月7日,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一開始我們碰到這麼大量的包裹被開封,覺得事态比較嚴重,非常緊張,怕出現嚴重失竊的情況,所以向申通要求當面核實。最初申通不予配合,公司就按拒收處理,結果申通就将貨物全部拉回自己的貨站了。”
面對記者的求證,申通官方人士向記者表示,歐時力原本發往全國各地的貨物是經由圓通快遞發送的,“問題快件”是消費者自己拆的,因為不滿意才退貨,申通沒有私下拆過包裹。申通快遞同時表示,情況還在進一步了解中。
申通快遞屢上黑榜
據了解,申通快遞是目前國内網購快遞中份額最大的快遞企業,占網購配送市場份額近25%。不過,這個行業“老大”卻頻頻被媒體爆出“問題配送”的醜聞。
早在2012年年底,上海申通就被踢爆同城送件盜竊錄音筆的行為。當時事主的包裹裡面僅剩一根數據線與産品包裝盒,而在檢查包裝時卻發現包裹表面貼補着的幾層透明膠,明顯帶有被打開過的痕迹。
有意思的是,當時該公司監察部的經理就曾對外透露,雖然公司内部安裝了大量攝像頭,但是盜竊包裹的案件仍然層出不窮。“包裝盒蠻像手機盒的,快遞員肯定将錄音筆當成手機了。”這一耐人尋味的回答的背後是,申通“内盜”手機事件頻繁發生。僅在同一年的第四季度,四川南充、吉林哈爾濱、山東濰坊等多地便接連傳出申通寄件手機被盜的新聞。
離奇盜件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在當事人事後的維權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則是,最多賠付3到5倍的快遞費用,在交了保險費的情況下,寄送地與收獲地兩家申通互相扯皮推诿責任,或以“快遞員離職”為由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申通還收到過郵政局就野蠻裝卸和暴力分揀問題開出的首例罰單。
2010年12月,一則《申通快遞暴力分揀物品現場》的視頻在網上熱傳。申通快遞公司的倉庫裡,等待分裝的物品被工作人員随意丢放、抛擲、踩踏, 動作幅度之大連一旁的汽車都被震得鳴笛報警。一個月後,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對金橋申通公司作出“責令改正,并處以一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同時,申通快遞總部對金橋申通公司作出“停業整頓一個月,并罰款五萬元”的處理。
兩年之後的2012年12月,申通分揀倉庫“一個快件最少經過三次抛扔”的情景再次出現在央視的調查報道中。2013年1月4日,上海市郵政管理局約談了上海申通快遞公司負責人,重申了相關法律規定與法律責任,告誡公司加強管理,嚴格依法經營,特别要求申通快遞加強對其加盟點的管理和整改,杜絕“暴力分揀”等情況再發生。同日,申通向國家郵政局遞交了自查整改報告。其中包含完善自動化設備、加強員工教育等多條具體整改措施。
據了解,當時正處于修改《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的時期,郵政局部門此次并未對申通做出處罰。2010年上海郵政對申通做出處罰決定的依據是2008年頒布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三十三條—“快遞企業違反快遞服務标準,嚴重損害用戶利益的,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舊的《辦法》并未明确規定“暴力分揀”的法律責任,直至去年3月1日正式實施新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才将 “暴力分揀”被新增納入規管,最高可罰3萬元。
如果覺得快件石沉大海或者遇上“買珠送椟”是小概率事件,那麼快遞公司販賣用戶信息足以讓用戶人人自危。在媒體曝光的快遞公司販賣收發件人信息的黑名單裡,申通同樣赫然在榜。
凸顯快遞行業亂象
中國郵政體制改革距今不過8年,這個從2006年才獲得合法地位的新興産業,近年來在政策紅利釋放、電商興起、經濟結構轉型等因素的助推下,呈現出驚人的跨越式發展态勢。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全國快遞業務累計完成92億件,相當于人均7件,逼近全球第一快遞大國美國的業務量。預計到2020年,中國郵政業占GDP比重将超過0.6%,其中,快遞業務收入将超過4000億元,比2010年翻三番。
然而快遞企業在蒸蒸日上的同時為何頻曝醜聞,亂象叢生?
據記者了解,當下大型快遞公司員工動辄超過10萬人,但快遞員受教育程度偏低、就業流動性大,離真正的職業化要求還比較遠,大部分快遞企業自身的培訓制度也沒有建立起來、快遞企業的教育培訓資金支出明顯不足。快遞員的工作狀态正是快遞行業奮力追趕市場發展的生動寫照。縱使每天都有很多人加入快遞員的隊伍,甚至有的網點快遞員“昨天才幹工地,今天就幹快遞”,但依然喂不飽快遞公司對快遞業務員的需求。在快遞員隊伍培養不足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壓力和危機開始浮現。
“快遞業已經跟不上電子商務發展的步伐了。”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方盈芝認為,快遞市場的迅速爆發,監管政策滞後,行業自律不強,行業标準沒有出台,這些都是快遞業惡性發展的原因。
廣州一家知名快遞企業負責人彭先生坦言,目前快遞行業是低價競争,行業平均的利潤率隻有3%-8%,一票8塊錢、10塊錢的快件,快遞公司隻能從中賺到5毛錢左右,企業間的競争隻能走量。有業内人士認為,低價競争的粗放發展模式正是快遞問題的症結所在,身處服務行業,快遞公司唯有提高服務質量才能擺脫發展困境。
然而,由于市場生态劇烈變化,傳統的快遞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也非易事。在行業利潤下降的情況下,快遞企業員工收入增收困難導緻員工流失嚴重,企業無暇提高行業水平,也就無法提高赢利能力。面臨這一沒有出路的循環,很多快遞公司的老總都知道問題出在哪,但鮮有探索出成功的轉型之路。
面對發展困境,中國市場從不缺政府的“有形之手”。然而,與快遞行業是市場的“新生”一樣,作為監管者,政府亦是快遞市場的監管“新手”,中國政府的監管力量也常常“捉襟見肘”。以市場備受關注的“開箱驗視”為例。《郵政法》、《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快遞業安全防範細則》等都詳細規定了禁止郵寄的違禁物品種類和嚴格的驗視制度。但近年來不斷發生的快件安全事故,甚至出現前不久的“毒快遞”事件,都說明政府的規定在企業的執行中大打折扣。
(來源:時代周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