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師範畢業到偏遠支教的幸福日子

師範畢業到偏遠支教的幸福日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1 13:13:37

從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後,他放棄工作,找到曾是深度貧困地區的深山裡支教。讓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待就是十年。

他說:“鄉村教育應該有自己的倔強與特質,應立足于泥土和草木。能夠實現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能夠通過自律地勞作獲取精神自由,能夠陪伴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并從中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樂趣,我心滿意足。”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7月5日12版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譚元斌、樂文婉

7月的武陵山區,入夜,月光如水,萬籁俱寂,吱吱蟲鳴透窗而來。

這裡是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高坪鎮。一天的辛勤工作後,支教志願者袁輝晚上十點仍獨自待在高坪鎮望坪初中的辦公室,翻閱考卷、查閱書籍、準備課件。早上6點起床、晚上12點後休息,已成他“雷打不動”的生物鐘。

2012年從南京大學曆史系畢業後,陽光帥氣的袁輝坐上開往武陵山區的列車。讓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在曾是深度貧困地區的深山裡,他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來,袁輝輾轉于恩施多所學校,教授語文、曆史、地理、心理健康、美術、音樂等科目。最忙碌時,一周要上30多節課。而志願者的身份,意味着他并不能像普通教師一樣每月領到工資,隻是偶爾能收到些補助。

盡管如此,回望這段經曆,袁輝說:“能夠實現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能夠通過自律地勞作獲取精神自由,能夠陪伴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從中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樂趣,我心滿意足。”

2022年3月7日,袁輝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高坪鎮望坪初中為學生上詩詞鑒賞課。(受訪者供圖)

西行尋夢,做“拐杖教師”的另一副“拐杖”

時針撥回2012年,24歲的袁輝站上了人生的岔路口。畢業前夕,他的導師寫了封親筆信,推薦他到南京一家雜志社工作。面試後,總編輯對他很滿意。但回去的路上,袁輝猶豫了。“當支教老師,是我從高中開始的夢想。”

高中時,“感動中國”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在袁輝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為改變山區孩子的命運,高分考取碩士研究生的徐本禹放棄在武漢升學的機會,到貴州山村支教。“而且,我也一直想有機會施展我的教育理念與理想。”他說。

一番考量後,袁輝決定聽從内心的聲音。他首先聯系了幾所四川的學校,但出于各種原因吃了閉門羹。“在火車上,我想到了恩施‘拐杖老師’譚定才的感人事迹,心想他那兒可能會要人,就想去碰碰運氣。”

譚定才是巴東縣清太坪鎮姜家灣教學點的代課老師,堅守偏遠山村20餘年,為孩子們傳授知識。2005年,譚定才不慎從屋頂摔落,導緻下肢癱瘓。出院後,他選擇拄着拐杖、回到教學點繼續代課。

2012年9月8日,譚定才跟往常一樣上課時,換乘了幾趟車的袁輝,終于坐着三輪車找到了距離家鄉徐州1000多公裡的鄂西大山深處。推開教室門,面龐清瘦、拖着兩個登山包的袁輝簡要介紹自己後,表達了想留下來做支教志願者的想法。

一個名牌大學生來山裡教書?譚定才将信将疑。“我們這裡條件艱苦,待遇不高。”他對袁輝說。

“我有工作,已經放棄。我不是為了錢,我更願意做一份自己喜歡、體現自我價值的工作。”袁輝說。

譚定才給袁輝收拾出一間房,支起床鋪,讓他安下了“家”。就這樣,帶着一個睡袋、20多本書、幾套衣服的袁輝開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活,成了“拐杖教師”譚定才的另一副“拐杖”。

從24歲到34歲,袁輝把人生中的“黃金十年”獻給了山區教育,獻給了祖國的花朵。

立足泥土和草木的教育

彼時,巴東縣是國家深度貧困縣。巴野公路通車前,姜家灣教學點離巴東縣城有3個多小時的車程。教學點沒有自來水,袁輝就用盆收集屋頂上流下的雨水,後來他買了一個塑料水壺,去當地農戶家提水,但一壺水隻夠一天飲用。山裡濕度大,袁輝住的宿舍異常潮濕,身上長滿了疹子……

但艱苦的條件并沒有動搖他支教的決心。姜家灣教學點共有兩個班、27個孩子。袁輝上午給一二年級學生教語文,下午給學前班孩子教數學。

了解到孩子們大多為留守兒童,還有不少來自單親家庭,袁輝便利用周末時間跋山涉水、逐一到每個孩子家中走訪,詳細了解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再根據孩子們的情況因材施教。

“鄉村教育應該有自己的倔強與特質,應立足于泥土和草木。”秉持這樣的理念,袁輝始終把幫助山裡孩子們活得自信、學得快樂、健康成長作為努力的方向。

在他的課堂上,别緻的設計、幽默的語言、活躍的氣氛貫穿始終,孩子們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比如,講賈島的《劍客》,他會找來墨鏡與玩具劍當道具,和學生們一起表演,看誰更有劍客風範,合乎詩中情境;他還會帶着大家寫打油詩、寫鏡像字、在石頭上畫畫,并由孩子們投票選擇優秀作品,在教室裡陳列。

為了鼓勵學生,袁輝還設計了不同比賽,評選出“歌神”“舞神”“爬樹之王”“故事大王”。

“小棉花”學習成績一般,但很會爬樹。袁輝特意組織一場爬樹比賽,“小棉花”不出所料以最快的速度爬上樹梢,摘得桂冠,收獲了袁輝定制的“爬樹之王”小金人獎杯。從沒得過獎的“小棉花”大受鼓舞,學習也變得更加積極了。

這樣輕松活潑、不拘泥于形式的教學方式也曾遭受質疑,但十年來,袁輝的學生們從中受益匪淺,不少孩子走出大山、進入一流大學求學。

學生盧玉嬌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去年,她發起“千筆書信、冬日溫情”活動,組織61位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與袁輝目前所在的望坪中學的學生互通書信,交流心得。“感受到袁老師的愛,我也想為大家做點什麼。”她說。

師範畢業到偏遠支教的幸福日子(無編有夢)1

2022年4月8日,袁輝在課後時間,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高坪鎮望坪希望小學陪學生玩耍。(受訪者提供)

一束光簇擁另一束光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包括袁輝的大學同學在内,很多人都想不到,這場逐夢的支教會成為十年“長跑”,并且至今望不到終點,極有可能跑成人生的“馬拉松”。

“是因為跟大山有了感情,也是因為一位特殊的學生。”袁輝這樣說。

這位“特殊的學生”名叫青青,在姜家灣教學點,袁輝陪她走過了整個小學階段。

一年級時,青青上學僅幾天便因骨折請假,而後查出患有成骨不全症,俗稱“瓷娃娃”。學校離家十幾公裡山路,青青又隻能坐在輪椅上,不能下地行走,上學對她來說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得知此事,袁輝開始了對青青一個人的“義務家教”。袁輝每周上門兩三次,不收分文,還經常給青青帶小禮物。為節省時間,他每次都抄小道走,即便這樣,來回一趟也需要1個小時。小道坡陡路滑,袁輝每走一次,滿腳都是泥。

2014年,袁輝到同一個鎮的白沙坪小學支教後,距離青青家更遠了。一位學生家長知道他為青青送教的事情後,把自己家的摩托車送給了袁輝。摩托車騎壞之後,袁輝去修理店買折舊車,店主被他感動,半價賣給他一輛舊摩托車。

“走教”持續6年,青青小學畢業了。盡管支教地點從巴東縣換到了建始縣,袁輝與青青的聯系從未中斷。成績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的她今年中考考了790分,有望考上當地知名的高中。

她在給袁輝的信中寫道:“您沒來之前,我的世界是灰暗的;您來後,仿佛有一縷溫暖的光照進我的世界。”

“對我來說,青青也是我的老師。她在逆境中,不斷克服困難、戰勝自卑情緒,我能感受到她的内心力量,她的樂觀、平靜,也值得我學習。”袁輝說。

不隻是青青,在袁輝看來,孩子們面對的困境各不相同,卻能堅韌地取得各種成績。他與孩子們的相處更像是一束光簇擁另一束光,互相汲取着力量。

真正成為我自己

“每一刻我都很快樂。”袁輝在朋友圈裡寫道。

獨處時,他喜歡随手撿塊木頭或石頭,靜靜地雕出刻章或動物形狀。十幾平方米的宿舍裡,他放滿了哲學、曆史、文學等各類書籍,光是哲學家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有十餘種不同語言、不同譯文的版本。這些都是他的精神食糧。

不知不覺中,皺紋爬上了袁輝的眼角,他的皮膚也因山裡的風吹日曬變得粗糙。“好像精力沒有以前那麼旺盛了,但精神上我很快樂。我感覺自己回歸到了生命的本質:有東西吃、有地方住、有事情做、内心很滿意,我感覺真正地成了我自己。”

他也有不少機會離開大山,或者成為一名有正式編制的老師,但他都拒絕了。“我覺得我不需要任何身份,大部分時間,我就是陪伴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玩、一起進步,我覺得就已經足夠了。”

“還打算堅持支教多久呢?”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問。

“支教對我而言,不是‘堅持’。支教就像呼吸一樣,是我們需要呼吸,我們不能說自己堅持呼吸。”袁輝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