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6 23:06:33

我自卑了。

起因是一場同學聚會。

我本以為隻是普通的老同學叙舊。

結果大家坐在一起,看着滿屋的lv、香奈兒包,我陷入了沉思。

怎麼畢業一年,大家都背上了這麼貴的包?

聚會全程,我安靜地縮在角落裡,看着他們的成功。

在我讀研畢業的幾年裡,她們已經成了部門領導、律界精英或,闊太太。

穿的衣服、戴的首飾、背的包無一不體現她們的成功。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

圖源:pexels

而我,戴了一條舊紅繩,穿着一腳蹬。

背的是普通不過的帆布包,被一衆香奈兒、lv壓在下面當墊子。

莫名的情緒從我心底滋生,像一株菟絲草,纏在我的心上。

聚會後半年,又有人組織了聚會,我卻說什麼都不去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不再去參加同學聚會了呢?

面對他們,我變得一文不值

明明幾十塊錢的帆布包也能背。

怎麼去個同學聚會,他們都是3、4w一個的奢品包包?

我的工作不是高薪,但在小縣城裡,4千工資也夠安穩生活。

然而即便我物欲再低,面臨同學聚會這種場合,我仍不可避免的自卑,我和對方所背包的差距。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2

圖源:pexels

這種自卑實際是我們對于社會比較的恐懼。

社會比較,由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

我們會不自覺地通過社會或社會性的活動。

與和我們水平相近的人進行比較,以便于更好的了解自己價值。

同學聚會,作為一個典型的社會性的活動,就是進行比較的絕佳背景。

在學校裡,我們隻會比較誰的學習成績好,誰拿了獎學金。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3

圖源:pexels

對那時的我們來說,成績就是價值的代名詞。

成績越好,價值就越高,大家就越喜歡、尊敬我。

但是到了社會,價值被體現在錢和工作職位上。

即越有錢,工作職位越高,個人的價值感就越高。

編輯部的同事在群裡發了一個新聞截圖:

一個人從設計院離職去做了院門口的保安。

起初看到這個标題的時候,我很驚訝,放着設計院的工作不做,怎麼就想不開做起了保安?

再往下一看: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4

圖源:網絡

保安和設計師的工資差不多,甚至比較下來比設計師更清閑:

不需要長時間站崗,朝7晚7,包住宿,時間自由。

但在同學聚會上,和一桌子的辦公室經理、投行、it、律師坐在一起時。

真的有人願意說“我是一個保安”、“我在山裡養豬”、“我是農民”嗎?

我們都瘋了一樣的想卷進設計院、研究院、這個院、那個廠。

即使掙得和保安一樣多,我們還是更喜歡坐辦公室這種:

“看起來體面、有錢”的工作。

因為它們看起來具有“價值感”和“能力”。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5

圖源:pexels

工作職位起碼能大大方方說出來,讓大家豔羨,哇,這個人是做xx的,他好厲害,一定掙得很多!

但錢不行,聰明人都知道,不能明晃晃的把餘額展露。

因此,錢被反映在包、首飾或者其他的附加物之上。

面對着聚會裡滿屋子的奢侈包,我看到的是包嗎?

是明碼标價下,價值的差距。

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被灌輸的一個觀點就是:

上了xx學校,你的人生就好了;

考了xx職位,你就出人頭地了。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6

圖源:pexels

然而,在看到滿屋子幾十萬年薪的精英、談笑間買下一棟房的闊太太。

她們在學校曾經和我沒什麼區别。

畢業後,我要不吃不喝攢幾個月才能得到的,人家隻是眨眨眼就背在了身上。

暗藏的比較下,我們開始對自己的能力産生質疑。

到底是什麼讓我和對方的差距這麼大?

我辛辛苦苦得來的學曆、我起早貪黑争來的工作,我已經努力到了這個份上,我依舊沒有眨眨眼就買下一個3w包包的能力。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7

圖源:pexels

“是不是,我就是配不上它?”

“我果然是個廢物吧?”

“我的人生真的好了嗎?”

這就是在社會比較下,自我價值感的破碎。

Swallow和Kuiper(1988)認為,在社會比較中,個體如果将自己在社會比較中的失敗,歸因為能力不足。

而不是歸因為其他方面,譬如環境、運氣等予以抵消,便會産生高度的自我批評,增加抑郁風險。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8

圖源:pexels

所以你看,我不是怕聚會本身。

我怕的是,我參加的每一場同學聚會,我都要遭受一次自我價值感的崩壞。

面對他們,我險些失掉自我掌控

同時,Leon Festinger還提出,在社會比較中,人們會生出"社會比較傾向"。

心理學中對其的解釋是:個體試圖将自己或别人與其他人進行比較的意圖。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9

圖源:pexels

其中,它又分為高社會比較傾向低社會比較傾向

受高社會比較傾向的人,會更加容易受到社會比較帶來的影響;

反之,低社會比較傾向則對比較更加不敏感。

其中,高傾向帶來的影響如果未能受到掌控,是會給一個人的心理和生活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下面講一個案例,來說明這種影響。

來訪者小A,因為過度消費的行為來接受心理咨詢。

畢業後,她和高中同桌恰好入職了同一家公司。

同學聚會上,她們自然而然地坐在一起。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0

圖源:pexels

小A背了一個2w的包,信心滿滿準備在聚會上炫耀一番,但她沒想到的是,同桌背了一個價值幾十萬的包。

明眼人都看得出其價格差距來。

出于讨好或攀關系的心态,飯桌上的話題一直圍繞着同桌展開。

小A說:

“大家都跑來巴結她,給她敬酒...

甚至知道我們在同一個公司的人,還來問我是不是在給她打工...

可我知道,我們的職級其實是一樣的啊,掙的錢也都是一樣的。

隻是她那個包是她老公給她買的!但大家隻看到那個包...

這讓我很不舒服,甚至十分的壓抑。”

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她開始在飯局上格外注意同桌的言行舉止和穿着打扮。

當她有一句話不小心說錯,小A便會故意大聲指出來。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1

圖源:pexels

即使對方的臉色已經不好看。

我問她:“那時候你有什麼感受?”

她說:“很爽。我就是要讓她知道,她就算背着比我貴幾十倍的包,她也不過是普通人。”

不僅如此,回家後,小A瘋狂的浏覽對方的衣服同款。

買了一件,就要買下配套的全部;

言語措辭裡不能像個普通員工,要造出一副符合地位的職業模樣。

她想,隻有這樣,她才會被看作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是被尊重的。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2

圖源:pexels

但她并沒覺得“赢”,因為每次聚會,其他人對她的态度并沒有改變。

反倒是她自己,昂首挺胸,生怕穿的衣服,拿的包和戴的首飾彰顯不出她自己。

這種落差讓她迷茫,她想,也許她買的衣服和包超過對方的價位。

是不是大家就能看出她的社會地位要比同桌高了?

短短幾個月,信用卡被嚴重透支。

和同桌的關系也漸行漸遠。

她并沒有從中得到任何的快樂,相反地,隻有無盡的痛苦。

在這個案例中,小A就是典型的,高社會比較傾向人格。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3

圖源:pexels

Vogel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表明:

高社會比較傾向的個體更易受到社會比較帶來的消極影響,表現出更低的自尊水平,和更負面的情緒。

也易形成“物質财富越多,社會地位越高”的固有觀念。

在她将自己和同桌進行社會比較的過程中,她沒能把握好這種傾向。

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嚴重地影響了她,使其做出了不理智行為。

而她并沒有從這種行為受益,反而更加壓抑、痛苦。

面臨社會比較,隻能接受嗎?

社會比較永遠無法避免,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比較。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4

圖源:pexels

但這裡有幾個小tip,可以幫我們從迷茫中掙脫:

1.避免自我批評,先接受自己

當我們在不斷的社會比較中,産生較低的自尊感時,我們很可能會因自我批評而進一步損害它。

這時,要學會自我接納,進行自我肯定。

第一步,消除自我批評并引入自我同情心。

當你在面臨社會比較時,因為比較的差距産生了批評自己的想法時。

請問自己,如果是你的朋友處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說?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5

圖源:pexels

研究顯示,我們對朋友的同情心要比對自己的同情心要更多,我們便可以将這些同情引向自己。

第二步,學會自我接受

自我接受意味着:

“我尊重自己,愛護自己,重視自己。

我承認自己有很多問題,但我有責任尊重自己,重視自己的需求。

我接受自我,我不是見不得别人好,我隻是希望和他們一樣好。”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6

圖源:pexels

2.明确自我目标,做好課題分離

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了“社會比較”的圈套中,請立刻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的目标是什麼?”

比如,你的目标是要買下一個奢侈品包,那實際上,你隻需要想方設法的找到賺錢的門道,去積累财富。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各方各面比别人優秀嗎?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是完全适用這種情景的。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7

圖源:pexels

我們很多時候懼怕的比較,實際上,是沒有做好課題分離。

當你把注意力從“我要比别人優秀”轉移到“我的目标”上時,實際上就是将自我課題分離出來的過程。

我要比别人優秀,這句話意味着我希望别人看得起我,贊揚我。

可這是你自己的課題嗎?别人看得起你,隻是他們的課題。

你的課題就應該是完成你自己的目标,看到自己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8

圖源:網絡

一旦課題被分離清楚,那麼即使在面臨他人、自我施加的“社會比較”,我們也能很快地将其從中解放。

3.學會問自己“為什麼”,直面問題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到:

情緒是為了達到“目的”的工具。

“目的”的出現,讓我們知道,當下和未來才是改變我們人生軌迹的關鍵,而不是為過去所束縛。

誠然,同學聚會中産生的“社會比較”會讓我們格外恐懼。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19

圖源:pexels

但不要怕,一旦恐懼被我們合理運用,反而是促使我們當下和未來成長的推動力!

如何運用呢?

可以用“5why分析法”,即對一個問題點連續以5個“為什麼”。

以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

例子如下:

問1:我為什麼會不想參加同學聚會?

問2:因為我怕被比較,為什麼我怕被比較?

問3:因為她們混得比我好,為什麼我混得不夠好?

問4:因為我沒有升職/進步,為什麼沒有升職/進步?

問5:因為我的行動力不足,為什麼會不足?

正解:因為我的懶惰!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20

圖源:pexels

經過連續5次地問“為什麼”,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立刻行動起來,将手裡的事情做到最好,不斷學習,獲得職業/學業上的進步。

寫在最後:

用一首詩的片段來做最後結束語: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21

圖源:pexels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個人能不能去參加同學會(千萬别想不開去參加同學會)22

圖源:pexels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松。

你沒有落後。

你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于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作者:sixer

圖源:網絡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注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着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