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那年冬天中元節

那年冬天中元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7:57:48

那年冬天中元節(康君家鄉紀事)1

農曆七月,民間有一個重要的節日——中元節,是國人祭祀先人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要燒赙子。吾鄉《仁壽縣志》記載,“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無貧富均先期封紙錢以祀祖宗,謂之‘燒祔子’(原文為:‘衤傅’,查無此字;或為禣子,但讀音為bo,似非)。以十二、三兩日為最普通。各寺院多于是日設盂蘭會,即《歲時記》所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之遺也。’”在我們家鄉,稱七月初七為“鬼門關開”,七月十七為“鬼門關關”,這一段時間,據說先人的鬼魂會回到老宅,等待領取赙子,所以這期間是都可以燒赙子祭祀先人的。

那年冬天中元節(康君家鄉紀事)2

我們家基本上是在七月十二燒赙子。我小時候就和外公一起準備赙子,先把草紙(或者質量好一點的黃紙)裁成一定尺寸的單張,尺寸的大小取決于那塊刻有版框的木質雕闆印版,字體豎排,從右至左有“今當中元之期具冥錢一奉上”字樣,用毛筆填上先人名諱和拜祭子孫名字、具體日期等,類似信封樣式,将紙錢封裝在内,再用漿糊封好,在背面的上下封口處寫上“封号”二字,這就是一封完整的赙子,如果沒有“封号”二字,據說會被别人(鬼)拆開,先人收不到,就像人間寄信一樣。用專門的月牙形鐵具,在錢紙上打成一排排大拇指般大小的樣子,透而不斷。沒有打過的紙錢,稱之為散錢,據說金額很小,若封裝則視為不敬,隻有作為引火和燒散錢時才可以。現在,場鎮上早已有了賣的赙子,裡面的紙錢也不用再打成月牙形了,隻是太薄了,隻有過去的四分之一厚。當年,我們封赙子是很厚的,祈願先人們能多收到錢。打孔的錘子為木質,也是特制的,用一截二、三寸厚、土鬥碗口大小的原木再鬥上一根木把作成,僅用于制作赙子捶打。刷印的墨水是用墨塊現磨的,蘸墨水的刷把則是用棕樹皮特制的。這幾道工序我們小時候都幹過,後來讀書識得了字,外公和舅舅就教我們填寫赙子。赙子,又被寫成 “袱子” “祔子”,甚至“附子”,讀音都一樣。我倒覺得“赙子”比較恰當。因為袱,在古代指的是頭巾;即使是禣子,其偏旁為“衤(衣)”字,也多與衣服有關。而“赙”字則從貝,與錢币有關,古代貝殼也被作為錢币使用。而赙字的出現,最初與喪事有關,《春秋左傳》隐公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赙。”注:“赙,助喪之财物。”說的是周平王死了,周室使人到魯國來求赙。魯國乃諸侯國,對君王之死未加赙禮,是失禮,而周室此舉更被視為非禮,“喪事無求,求赙非禮”,“赙以大量财币是加禮,魯未如此,故使人求之,非禮。”若是“祔子”作何解釋呢?“祔”字偏旁為“礻(示)”,大多與祭祀有關。還是《春秋左傳》隐公三年,“夏,君氏卒,聲子也。不赴于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說的是魯隐公的母親聲子去世,因為她不是其父惠公的正夫人,神位不能“祔于祖姑”。祔字的解釋為“以後死者祔于祖廟曰祔”。而附子,除了讀音,無特别的含義。綜上所述,赙子的寫法更合适。

那年冬天中元節(康君家鄉紀事)3

再說燒赙子前,會擺設酒菜飯食,以為先人享用。燒赙子要在院子内,燒在盆裡或者鍋裡,具體視赙子的多少來決定,燒完的赙子,要放在院壩邊上,直到七月十七,在鬼門關關之前,再拿到室外倒掉。赙子,通常是寫祖上三輩,再往上追溯就有點難了,由于戰亂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原因,過去不少家庭并不具備記載祖上的名号,很多都遺忘了。《論語》所雲,“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傳承至今,怕是打了不少的折扣。比如,今年的清明節,家鄉提倡祭祀不燒香蠟紙錢,不燃放鞭炮,改用花來代替,場鎮上居然賣的是塑料花,看起來讓人無語和憤怒,真的是“惑(方言,騙的意思。念平聲)”鬼哦,而且惑到了祖宗頭上!好歹你用鮮花代替嘛!本來,這些傳統的習俗到現在一減再減,不僅失去了很多儀式,連内在的都已抛棄,不至于最終皮毛皆不存吧?如是,我甯可作幾個揖,再叩幾個頭…… ——寫于2022年8月10日,壬寅年七月十三

作者簡介:康君:祖籍仁壽縣,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緻力于民俗、古迹、人文、鄉賢等事迹的挖掘及文獻資料的整理。業餘時間愛好寫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