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簡單的說就是寫字,寫字也算是一項身體運動,既然是運動就需要一定的體力,那是不是身體之力就決定了審美意義上的書法之“力”呢。王蒙作為元代書畫家,也是趙孟頫的外孫,與黃公望、吳鎮、倪瓒合稱“元四家”,倪瓒曾在他的作品《岩居高士圖》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中無此君。”。啟功先生也這樣贊譽過明代大書法家王铎。那這個“筆力”又從何而來且如何運用的呢?
其實從欣賞者的角度即使他不能用言語準确的表達出來,也能感覺到一件書法作品所帶來的“力感”。這種審美體驗其實就是作者對筆和墨的控制、駕馭能力,主要産生于正确的執筆和運腕,同時能随心所欲地表達出意象中的點畫和結構,能恰到好處地表現輕重會疾的微妙變化,表現得自然、和諧、含蓄、蘊藉、輕巧、自如、得心應手,看似雲淡風輕,不經意、不刻意,隻有在這種境界和狀态下才能生發出攝人心魄之“力”。
書法作品中無論剛勁之作、或妍媚之作,都會顯示出不同的力感,故力是書法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品評書法優劣的重要标準。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說,書法藝術是人駕馭筆墨的力量和本領的記錄。書家是最早強調把書寫者身上的力變成筆力留在紙上,身體之力與書法之力有着與生俱來的關系。
漢蔡邕《九勢》雲:“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晉衛铄《筆陣圖》雲:“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這裡“盡一身之力”,不是全身的蠻力,而是用筆的一種巧力、技巧之力,即書寫時,通過執筆的手,巧妙地運用人體的力量,使毛筆與紙面磨擦而産生有力度、質感的墨痕。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雲:“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于指尖。運之既久,俾指尖勁捷,運筆如飛,迨乎至精極熟,則折钗、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于筆畫之間,而畫沙、印泥之境于是乎可得矣!或問:“周身之力如何可到?'曰:“臂肘一懸,則周身之力自至矣。”
此言要運其身,調動諸機體器官之功能,包括注目、端頭、立身、穩足、舒臂、虛拳、直腕、指實、掌空等等。要将全身協調之力,集中到臂腕,使之堅如彎曲的鐵臂再全力貫注到指尖。這揮運之力不是純負荷式的用力,不是體力,是一種巧力、綜合協調的技巧之力,它通過毛筆運動,與筆的彈力相結合而創造出書法藝術美的力感。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雲:“抽掣既緊,腕自虛懸,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間,筆力自能沉勁。”現代沈尹默《書法論叢》雲:“筆力就是人身之力,要能使力借筆毫濡墨達到紙上,若果沒有預先掌握好這管筆,左右前後不斷地靈活運用着進行工作,要想在字中顯出筆力,是無法做到的。”所以,執筆是基礎,拿的“穩”才能用得“活”,“活力”者生機而發。
其次,指筆墨技巧及其各種風格具有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是書者在長年累月中逐步掌握和駕馭毛筆的控制能力。它既産生于正确的執筆、運腕和寫字姿勢,又存在于逆勢之中,同時與中鋒運筆、筆勢、速度等關系密切。
秦李斯(見朱長文《墨池編》)雲:“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健。”指出作書不但要重視把字的結構安排得妥貼順當,最終還要靠善于用筆,使字的點畫既輕巧優美,又遒勁有力。
晉衛铄《筆陣圖》雲:“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指出書法的“骨”來自筆力,力度感強的字就會顯得有“骨”,相反,筆力弱的就顯得多“肉”。強調用筆的第一要素是“力”。其實就是反複強調的中鋒用筆。
唐李世民《論書》雲:“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這裡“骨力”指筆畫線條的質感剛健有力,強調重視用筆的力度。
宋姜夔《續書譜》雲:“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滞,滞則不遒。”指出用方筆轉折時稍微停頓方顯勁健有力。
明豐坊《書訣》雲:“指實臂懸,筆有全力,厭衄頓挫,書必入木,則如印印泥,言方圓深厚不輕浮也。”指出運用厭衄頓挫等用筆方法,筆到力到,筆畫沉勁深厚。
清笪重光《書筏》雲:“人知直畫之力勁,而不知遊絲之力更堅利多鋒。”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雲:“用筆到毫發細處,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細處用力最難。”強調書寫點畫的細微處,也必須用全力将筆送到,即點畫之間的牽引更要寫得堅挺鋒利有力。
以上強調骨力、勁力無非是要強調中鋒用筆的重要性,從“筋骨血肉”人的生理角度來分析力感産生的物理基礎。
第三,物理學範疇的力體現于點畫之中。它與質量、加速度有關。前者指筆的軟硬、紙的厚薄粗細和墨的濃淡,後者指運筆遲疾産生的變速,它有向外的沖力和向内的潛力兩種。
南北朝王僧虔《筆意贊》雲:“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指出筆毫必須飽含墨汁,讓根根筆毛都發揮作用。唐蔡希綜《法書論》雲:“夫書匪獨貴于端好,先籍其筆力,始其作也,須急回疾下,鷹視鵬遊,信之自然,猶鱗之得水,羽之乘風,高下恣情,流轉無礙。”
宋姜夔《續書譜》雲:“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指出鋒勁的好處是剛勁有力,富有彈性。
清代王澍《論書剩語》雲:“須是字外有筆,大力回旋,空際盤繞如遊絲,如飛龍,突然一落,去來無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來,不可端倪矣。”指出空中搖筆是虛力用筆,即字外出力,落紙之後才變成實力用筆。
清代沈宗骞《筆法論》雲:“昔人謂筆力能扛鼎,言氣之沈着也。凡下筆當以氣為主,氣到便是力到。”
現代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雲:“衛夫人筆陣圖裡說:“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這是何等石破天驚的力量,一個橫畫不說是橫,而稱為勒,是說它的“勢',牽缰勒馬,躍然紙上。”
“力”之所以難理解和把握,就是因為它大多是從“虛、無”中來,再深一層講來自于“氣”,這些帶有晦澀的哲學字眼讓我們這些具有現代理性思維的人确實很難理解。
所以,書法之難并不在點畫的形态描畫,更多的要在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審美趣味上下功夫才能窺其深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