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正确的佩戴n95口罩?記者 陳曉麗預防新冠,需要同時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常通風、間距離、公筷制等多種綜合性防控措施,僅僅依靠戴口罩一種方式很難達到真正的預防效果日常生活中預防新冠,除規範戴口罩外,還需要搭配其他防控措施,應做到勤洗手、多通風、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咳嗽或發熱人群等,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麼正确的佩戴n95口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記者 陳曉麗
預防新冠,需要同時采取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常通風、間距離、公筷制等多種綜合性防控措施,僅僅依靠戴口罩一種方式很難達到真正的預防效果。日常生活中預防新冠,除規範戴口罩外,還需要搭配其他防控措施,應做到勤洗手、多通風、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咳嗽或發熱人群等。
近日,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于如何選用口罩以及戴口罩的注意事項進行了解讀:
一、戴口罩出現感染的情況
戴口罩是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佩戴過程中一旦出現纰漏,也可能造成交叉接觸感染。原因如下:
1.口罩質量不合格。比如一些人佩戴的口罩由于質量問題,屬于不合格産品(如假冒僞劣産品),那麼口罩的防護效果會大打折扣
2.口罩佩戴種類不合适。按照不同類型口罩的防護效果,在現階段近距離接觸發熱或咳嗽人員,出入醫院等高風險場所,如果佩戴口罩的防護等級越低,被感染的可能越大。
3.口罩佩戴不規範。由于口罩佩戴不正确,沒有選擇适合自己型号的口罩,不是深色面朝外,不是有鋼條一側朝上,口罩未覆蓋口鼻,等等,均可導緻密閉性不嚴。
4.用手觸摸口罩外表面。在佩戴口罩外出時,由于活動和說話可能造成口罩滑落,如果在未洗手或未手消的情況扶正口罩,或者習慣性反複用手觸摸口罩外表面。
5.口罩摘除不規範。摘掉口罩前沒有洗手或手消,摘除過程中用手碰觸了口罩表面或沒有屏住呼吸,摘除後沒有規範洗手或手消。
二、口罩的分類及用途
(一)口罩的分類
目前國内常見的口罩主要分為醫用防護、顆粒物防護、日常防護三類,分别執行《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和《醫用外科口罩》(YY 0469-2011)、《呼吸防護用品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GB 2626-2019)、《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GB/T 32610-2016)和《兒童口罩技術規範》(GB/T 38880-2020)等标準。
1.醫用防護型口罩。醫用防護型口罩(又名醫用口罩),由口罩面體和拉緊帶組成,其中口罩面體一般分為内、中、外三層,内層為親膚材質(普通衛生紗布或無紡布)有吸濕的作用,中層為隔離過濾層(超細聚丙烯纖維熔噴材料層)有吸附和阻隔微粒的作用,外層為特殊材料抑菌層(無紡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噴材料層)有阻水和防噴濺的作用。
①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執行标準《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YY/T 0969-2013)。對顆粒物過濾效率未作規定。普通醫療環境中佩戴、阻隔口腔或鼻腔呼出或噴出污染物。适合于一般的衛生護理活動,比如清掃床單、配液、衛生清潔的時候佩戴。
②醫用外科口罩。執行标準《醫用外科口罩》(YY 0469-2011)。非油性顆粒過濾效率≥30%。适用于醫務人員或相關人員的基本防護,以及在有創操作過程中阻止血液、體液和飛濺物傳播的防護,防護等級中等,具有一定的呼吸防護性能。
③醫用防護口罩。執行标準《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按非油性顆粒過濾效率分1(≥95%)、2(≥99%)、3(≥99%)三級。是醫用防護型口罩中防護級别較高的,有防滲透、表面抗濕性等要求,适用于醫療工作環境下,能過濾空氣中的顆粒物,阻隔飛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适合醫護人員在隔離病房、隔離重症監護、發熱門診、手術室等特殊區域佩戴使用。
2.顆粒物防護型口罩
顆粒物防護型口罩(又名防塵口罩),構造和面料與醫用防護型口罩相當,執行标準《呼吸防護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GB 2626-2019),适用于防護顆粒物的自吸過濾式呼吸器,不适用于防護有害氣體和蒸氣的呼吸器,不适用于缺氧環境,水下作業,逃生和消防用呼吸器。
按過濾性能和過濾效率分為KN和KP兩類,KN類隻适用于過濾非油性顆粒物,又有KN90(鹽性介質過濾效率≥90%)、KN95(鹽性介質過濾效率≥95%)、KN100(鹽性介質過濾效率≥99.97%);KP類适用于過濾油性和非油性顆粒物,又分KP90(油性介質過濾效率≥90%)、KP95(油性介質過濾效率≥99%)、KP100(油性介質過濾效率≥99.97%)。市面上常用的是KN95口罩。
N95口罩為符合美國标準(NIOSH 42 CFR Part 84)的一類防顆粒物口罩,該标準将防顆粒物口罩分為N、P和R三個系列,N适用于防非油性顆粒物,P适用于防油性和非油性顆粒物(若用于油性顆粒物防護,無特定使用時間要求,遵循制造商建議),R适用于防油性和防非油性顆粒物(若用于油性顆粒物防護,使用時間不超過連續8小時工作班)。同樣,美國标準按照過濾效率等級95%、99%、99.97%,将每類口罩劃分為三個防護等級,即N/P/R95、N/P/R99和N/P/R100。因此,N95為符合美國标準的一類過濾效率為95%、防非油性顆粒物的口罩,但進入我國市場必須符合我國标準,即應滿足我國GB 2626-2019标準。
綜上,N95、KN95顆粒物防護口罩均執行國家标準GB 2626,适用于公衆在人員密集場所防護使用。防護效果優于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顆粒物的阻隔能力與醫用防護口罩相當。當醫用防護口罩供應不足時,可作為醫用防護口罩的補充,但對于手術室等高濕度或有體液飛濺風險的區域不建議使用。
3.日常防護型口罩
①日常防護型口罩。構造和面料與醫用防護型口罩相當,執行标準《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範》(GB/T 32610-2016),适用于在日常生活中空氣污染環境下濾除顆粒物所佩戴的防護型口罩,不适用于缺氧環境、水下作業、逃生,消防、醫用及工業防塵等特殊行業用呼吸防護用品﹐也不适用于嬰幼兒、兒童呼吸防護用品。顆粒物過濾效率分I(鹽性介質≥99%、油性介質≥99%)、II(鹽性介質≥95%、油性介質≥95%)、III(鹽性介質≥90%、油性介質≥80%)三級。
②兒童口罩。構造和面料與醫用防護型口罩相當,執行标準《兒童口罩技術規範》(GB/T 38880-2020),适用于6歲及以上、14歲及以下兒童,用于過濾空氣中的顆粒物,阻隔微生物、花粉、飛沫等所佩戴的口罩。根據口罩性能,将兒童口罩分為兒童防護口罩(F,顆粒物過濾效率≥95%)、兒童衛生口罩(W,顆粒物過濾效率≥90%)。
(二)口罩的防護等級
醫用防護口罩=N95和KN95顆粒物防護口罩≥日常防護型口罩(兒童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面紗口罩。
附表 口罩的類型及用途
口罩類型 |
産品标準 |
過濾效率 |
性能 |
主要應用場景 | |
醫用防護型口罩 |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
YY/T 0969-2013 |
顆粒物阻隔性能未規定 |
非密合型 有基本衛生指标 |
· 醫務人員:非本次疫情相關 · 隔離病房患者 公衆:非人員密集場所,明确無确診或疑似病人 |
醫用外科口罩 |
YY 0469-2011 |
≥30% |
非密合型 抗血液透過性 表面抗濕性 |
· 醫務人員:非本次疫情相關 · 隔離病房患者 公衆:非人員密集場所,明确無确診或疑似病人 | |
醫用防護口罩 |
GB 19083-2010 |
1級≥95% 2級≥99% 3級≥99.97% |
密合型 抗血液透過性 表面抗濕性 |
· 醫務人員:發熱門診、急診、隔離病房,以及其他有疑似和确診病人的工作場所 | |
顆粒物防護型口罩 |
顆粒物防護型口罩 |
GB 2626-2019 |
KN90/95/100, N90/95/100, |
密合型 可有呼氣閥 |
· 醫務人員:可作為醫用防護口罩供應不足時的補充,但對于手術室等高濕度或有體液飛濺風險的區域不建議使用。 公衆:人員密集場所防護使用。防護效果優于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顆粒物的阻隔能力與醫用防護口罩相當 |
日常防護型口罩 |
日常防護型口罩 |
GB/T 32610-2016 |
I級≥99% II級≥95% III級(鹽性介質≥90%、油性介質≥80%) |
密合型 |
· 醫務人員:非本次疫情相關 · 隔離病房患者 ·公衆:在日常生活中空氣污染環境下濾除顆粒物所佩戴 |
兒童口罩 |
GB/T 38880-2020 |
F級≥95% W級≥90% |
密合型 |
· 隔離病房患者 · 公衆:用于6歲及以上、14歲及以下兒童,用于過濾空氣中的顆粒物,阻隔微生物、花粉、飛沫等所佩戴 |
三、口罩的不當使用
1.佩戴多個口罩。在一般環境下,隻要正确佩戴合格的醫用口罩,一個就能達到防護效果。多個口罩疊戴,不但不能增加防護效果,還會增加通氣阻力和佩戴的不适感,造成呼吸不暢。
2.佩戴口罩的型号不合适。口罩佩戴時最重要的是保證密閉性,這就要選擇适合自己的型号,比如兒童,要使用針對不同年齡段及臉部大小相匹配的兒童型口罩才好。口罩佩戴時,要将折面完全展開,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後壓緊鼻夾,使口罩與面部完全貼合,還要注意口罩有裡外之分,淺色面有吸濕功能,應該貼着嘴鼻,深色面朝外。
3.佩戴口罩的種類不合适。口罩的種類很多,大部分人分不清楚在什麼場所應該佩戴什麼類型的口罩。按照不同口罩的防護效果,如果在現階段近距離接觸發熱或咳嗽人員,出入醫院等高風險場所,如果佩戴口罩的防護效果越低,被感染的可能越大。
4.戴口罩分不清内外正反。口罩其實是多層結構,以常見的醫用外科口罩為例,共三層,外層阻水、中層阻隔微粒,内層吸濕。人呼出來的氣體比較潮濕,而内層與口鼻接觸,正好能吸濕保持口罩幹燥,能阻擋病原體。如果戴反,外層朝内,呼出的水蒸氣無法透過,戴一會兒就濕了,口罩潮濕就大大降低防護效果。
5.摘除時碰觸口罩外表面。口罩外側會吸附大量肉眼看不見的病毒和細菌。摘口罩時,手不要觸摸口罩表面。如果摸過口罩外層後又用手去觸摸口鼻等,就使病毒有機會入侵人體。若無意間觸碰,應立即洗手。
6.為保持口罩幹淨,給口罩噴灑酒精。口罩是多層結構,外層阻水、中層阻隔微粒,内層吸濕。不管是N95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還是醫用外科口罩,防護原理都一樣的,主要通過夾層的關鍵材料熔噴布(熔噴法生産的聚丙烯荷電無紡布)把吸入空氣中的顆粒物(包括粉塵、細菌、病毒等)攔截吸附起來。由于酒精是有機溶劑,噴灑酒精會破壞熔噴布材料中所帶電荷,從而降低口罩的吸附效果(過濾效率)。
7.長時間不更換口罩。口罩佩戴長時間不更換,可能出現污染、變形、損壞、打濕等情況,會影響防護效果。建議每個口罩持續佩戴時間不超過4小時,累計佩戴時間不超過8小時,被打濕或污染時要及時更換。
8.普通口罩系帶打結當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使用。從材料和防護等級看,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的過濾能力會比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高,其本質區别在于不同類型口罩中使用的熔噴布有差異。将口罩系帶打結雖然可以提高口罩與面部的貼合性,但并不能改變口罩本身的材料,所以不能實現“普通口罩變N95口罩”的效果。如果把系帶打結的普通口罩誤當N95口罩使用,并接觸發熱、咳嗽人員或出入醫院等高風險場所,就會增加感染風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