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知識歸納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知識歸納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26 23:07:48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知識歸納?七年級上冊語文總複習資料,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知識歸納?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知識歸納(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知識點彙總)1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知識歸納

七年級上冊語文總複習資料



第一單元



第1課《春》

(一)文學常識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詩人、學者(稱謂),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

(二)詞語解釋

①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

②朗潤:明朗潤澤

③趕趟兒:原意指趕得上,這裡的意思是各種果樹争先恐後地開花

④醞釀:原意是造酒,這裡是說各種氣息混合在空氣裡,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⑤婉轉:形容聲音抑揚動聽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優美。招展,迎風擺動

⑦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開始,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處南宋的志南和尚《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三)文章主題

作者通過描繪大地回春、萬物複蘇、生機勃勃、草木花争榮的景象,贊美了春的創造力,激勵人們珍惜大好時光、辛勤勞作、奮發向上,抒發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四)結構:

1、盼春:①段

表達方式是抒情,表達作者急切盼望春到來的心情。運用了拟人的修辭,賦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們的期盼,使人倍感親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悅的抒情基調。

2、繪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宏觀勾勒,繪春的總輪廓。)

③段 春草圖。④段 春花圖。⑤段 春風圖。⑥段 春雨圖。⑦段 迎春圖。{描寫具體,繪春}

3、贊春:⑧段

新(新生)、美(美麗)、力(活力)

(五)多個角度多種手法描繪景物

春草圖——顔色,質地,長勢,側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動)

春花圖——顔色,味道,虛實(虛:聯想到春華秋實)、動靜、高低

春風圖——觸覺,味道,聽覺(從觸覺寫春風的柔和,從嗅覺寫春風的芳香,從聽覺寫春風的悅耳,這就把本來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圖——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從近寫到遠。近景寫春雨的滋潤,用遠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靜谧。其中“靜默”:運用拟人的修辭,傳達出春雨中安靜和平的氣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溫馨。

迎春圖——側面烘托

(六)重點問題

課文結尾的三個比喻各自成段,它們的順序能颠倒嗎?如果把這三個比喻合為一段,表達效果會有什麼影響?

不能颠倒。從剛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形象地點明了春的成長過程。三個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強調春的不同的生長過程,抒發作者強烈地贊美春天的真摯感情。

(七)知識延伸

有關“春”的詩句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宋· 朱熹《春日》)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第2課《濟南的冬天》

(一)文學常識

作者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藝術家”榮譽稱号。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二)詞語解釋

①響晴:(天空)晴朗無雲

②溫晴:溫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來源

④空靈:靈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氣:清秀。這裡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這裡指水清澈見底

⑦貯蓄:存放,儲藏

(三)日積月累

鑲(xiānɡ) 發髻(jì) 安适 寬敞 空靈 濟(jǐ)南

水藻(zǎo) 澄(chénɡ)清 顯露(lù) 露(lòu)馬腳 響晴 響亮

(四)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後具體描繪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緻,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寫了澄清碧綠的水.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贊美。

(五)結構

本文抓住“溫晴”這一文眼構思,角度獨特,描繪出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之情。

第1段:濟南的天氣——溫晴

第2-4段:濟南的山:鳥瞰全城、濟南全景、一城山色、雪後斜陽

第5段:濟南的水:城外遠山、卧雪眠房、岸邊垂柳、綠萍水藻

第6段:總束全文,既點題,又深化題意。

(六)重點問題

1、文章标題是“濟南的冬天”,文末一句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為何“濟南”與“冬天”位置互換?

答:因為二者的側重點不同:标題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後者則突出在冬天這個特定季節裡,濟南特有的韻緻,這是在具體描繪了冬天裡濟南山水的絢麗後所做的總結,這樣的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餘地。(文末一句的作用)

2、修辭運用

(1)“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運用拟人,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适”的特點。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 “卧”字寫村莊,寫雪,賦予其生命和情感,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狀樣、情态,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3)“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一詞不可去掉,“況且’’表示進一步申述,追加新的理由,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4)“這一圈小山特别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

本體:一圈小山(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 喻體:小搖籃

“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兒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本體:頂雪的矮松 喻體:日本看護婦

3、“濟南的冬天”與“冬天的濟南”有什麼不同?

“冬天的濟南”落在“濟南”這個地方,重在景象;“濟南的冬天”,落在“冬天”這個時令,重在感覺(精神)。文章取題為“濟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從感覺(精神)的角度去寫的,而不是從景物的角度去寫的。

(七)、有關“冬”的詩句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3課《雨的四季》

(一)文學常識

本文作者:劉湛秋,男,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曾被譽為“抒情詩之王”。

(二)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抓住多種景物及特征,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比喻、拟人等修辭為我們展現了四幅美麗的畫面,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雨深深的喜愛之情。(三)重點内容

春雨——美麗、溫柔、嬌媚 夏雨——熱烈、粗犷

秋雨——沉靜、端莊、成熟 冬雨(雪)——自然、平靜、純潔

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

詩歌的分類,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② 近體詩(唐以後的詩歌)包括律詩(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其中,律詩從上往下又分為:首聯、颔聯、頸聯和尾聯。

2、詩歌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叙事詩、哲理詩

3、詩歌按内容分(題材):叙事詩、寫景詩、友情送别詩、愛國懷鄉詩、詠物詩、詠史懷古詩、邊塞征戰詩、山水田園詩等。

《觀滄海》

1.文學常識

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沛國谯縣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曹操是漢末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重要作家。

2.重點内容

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描寫詩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本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叙事的,這兩句叙事詩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本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下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屬于實寫,描寫了海水和山島的景象,由遠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屬于想象的虛寫,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這首寫景抒情詩,作者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展現了開闊的胸懷,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必須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極力渲染大海蒼茫雄渾的氣勢。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

2、“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表現草木欣欣向榮,生機無限。

3、“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秋風蕭瑟,波浪滔天的雄偉壯觀的情景。

4、“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四句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四句是互文見義,作者以奇特而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日月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的寬廣胸懷和豪邁氣魄。這為千古名句。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1.文學常識

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享年61歲,

2.重點内容

(1)表現對遠方朋友的慰問,表現挂念友人命運之情無時不在,并有此心明月可以作證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本詩表達悲涼氣氛的句子:楊花落盡子規啼

(3)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第一句選取了楊花與子規兩個意象,有什麼作用?

答:?楊花與子規兩個意象的作用是:點明時令,點明主旨,營造基調氣氛。楊花象征離别與漂泊,子規啼聲悲哀。?“楊花”飄飛給人以漂泊之感,“子規”悲啼使人頓生離别之恨,通過特定的景物為全詩渲染了一種愁苦、凄涼的氣氛。

(5)第二聯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二聯把明月人格化,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思念與同情。

(6)作者為什麼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因為月照中天,千裡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見月如見作者。

(7)人們對這首詩後兩句尤為贊賞,請你說說其妙處。答:詩人将月亮人格化,無知無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穎,令人回味無窮。

3、譯文

暮春時節,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聽說你被貶到龍标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4、主題

表達了對友人的同情和關切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自己遭遇的感傷情緒。

5、賞析要點: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古人論詩有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

▲詩中寫“楊花”“子規”的作用是什麼?

(▲李白的這首七言絕句在前兩句的寫景中有什麼特色?)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

“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凄慘地啼叫着。

本詩首句通過各種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節的一種哀傷、惆怅氣氛,表達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6、藝術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達了對朋友的真切關懷,也展示了詩人飄逸豪放的性格。

*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憑借想象讓自己的心獨立于身體之外,或随狂風,或随明月,飛向遠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達了悠遠深邃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文學常識

選自《全唐詩》。王灣,洛陽(現在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體裁:五律詩,寫景抒情詩。

2.重點内容

(1)重點句子賞析

首聯: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②賞析:寫行途所見之美。“客路”“行舟”體現人已在江南,神弛故裡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裡行間。

③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 先寫“客路”,後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神馳故裡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畫面描述:漲潮時江水漫無際崖,水面變得遼闊無邊。曉風徐徐,波濤不驚,一葉白帆順風飄蕩。

賞析 ①“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态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闊”寫出了漲潮時長江的氣勢,水面變得遼闊了。“懸”反映了一帆風順,行船平穩。

②“平”“闊”寫出了漲潮時長江的氣勢,水面變得遼闊了。“懸”反映了一帆風 順,行船平穩。采用了襯托的手法,描繪了洪水浩瀚、輕風和順的傳神景象。表現出詩人胸襟的開闊和心情的舒坦。

颔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闊”與“失”哪個更好?“風正一帆懸”能否改為“風正數帆懸”?為什麼?

(a、“闊”字更好,它給人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也更響亮。*或“失”更好。它生動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b、不能改,詩人意在以“一帆懸”之小景襯“兩岸闊”之大景,改了就沒有這種效果了)

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畫面描述:夜将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顯露春意。

賞析:①日生殘夜”“ 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匆匆不可待,讓“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和“入”字使之拟人化,寓情于景,景中含理,給人以樂觀、積極、 向上的力量。此句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

②兩句抓信海上日出的瞬息變化和江上春氣回轉的微妙的特征,用“生”“入”把大自然拟人化,顯得生動有趣。把“日”和 “春”作為新生事物的象征, 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同時蘊含哲理:新事物誕生于舊事物,舊事物中蘊含着新事物。

頸聯曆來為人們所欣賞,請選擇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富有生機。

B“殘”“舊”反映了時序的交替,蘊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感情。

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賞析: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抒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羁旅之思。

(2)典故哲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涵着一種自然理趣的詩句。

(3)詩中情感

詩中詩人借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下遊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羁旅行役詩(類型)

(4)寫作手法 :寫景抒情。

必須掌握的内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在描繪長江景色。

2、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蘊含新事物孕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表達作者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名句——詩苑奇葩,豔麗千秋。)

3、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見雁思親,表現了淡淡的思鄉愁緒

4、這首詩的首聯颔聯頸聯都是對偶句

5、你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鄉愁的詩句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站在江邊微風輕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靜,一葉白帆悠然地飄蕩在江面上,恰似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美景。

《天淨沙 秋思》

1.文學常識

這是一首小令,作者馬緻遠,号東籬,大都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2.重點内容

題目解說:“天淨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意為秋天裡的思念。題眼是“思”,“秋”是特定時節,“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詩中最能表現遊子的思鄉之情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描寫景物的氛圍是蕭條、冷落、凄涼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前兩句是寫景,末二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栖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馬的遊子卻隻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愁悶。

此曲描繪了秋天黃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須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個景物構成一幅水墨畫,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誇張。表達遊子漂泊在外思鄉的悲情,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單元

第5課《秋天的懷念》

一、文學常識

《秋天的懷念》作者是當代作家史鐵生,這是一篇叙事散文(體裁)。

二、字詞

殘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無常 砸碎 牆壁 沉寂

癱瘓(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來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訣别 淡雅 深沉 潑潑灑灑 爛漫

創傷(chuāng)

詞語解釋:

1.癱瘓(tānhuàn):由于神經機能發生障礙,身體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喪失活動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臉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個晚上。

4.訣(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見的離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說話等連續不斷。

三、文章主旨

本文講述了雖重病纏身,仍體貼入微的照顧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在臨終前還在挂念兒女的母親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四、内容理解

1、文章反複寫“看花”的原因有哪些?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線索。

(母親央我看花—我答應看花—母親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

(2)“看花”是母愛的集中體現。

(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親願望的達成。

(4)母親生前愛花,反複寫看花表達對母親的懷念。

2、叙述方式:插叙

例句: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補充交代母親愛花,愛生活,為了兒子放棄自己的興趣、放棄對生活的享受,表現出母親的無私。

(2)結構:為下文母親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緬懷母親做鋪墊。

例句: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1)内容:補充交代母親病情的嚴重。

在重病的情況下,她仍無微不至、不厭其煩的關心我,開導我,更表現出母親的堅強和隐忍。

(2)結構:為下文母親離世做鋪墊。

例句:别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1)内容:補充交代無親臨終前仍牽挂自己的兒女,為兒女操勞,表現母愛的無私偉大。

(2)結構:為下文我懂得母親沒說完的話做鋪墊。

插叙的作用:

内容:補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實豐富、中心鮮明。使文章波瀾起伏。塑造人物形象

結構:與上文……照應;為下文……鋪墊。

3. 例句賞析:“每當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複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1)“悄悄”,"偷偷”,“眼邊紅紅的”等詞表現了母親怎樣的情感?

母親“悄悄地出去”,是因為母親充分體諒“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發脾氣時,悄悄地躲出去,給“我”空間,讓我盡情發洩心中的痛苦。

“悄悄地進來”是因為母親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複沉寂後,為了盡可能不驚擾“我”,又悄悄地回來了。

兩個“悄悄”突出母親的細心體貼、善解人意。

“偷偷的”表現了母親不放心“我”,關注着“我”,表現出母親的慈愛和細心。

“眼邊紅紅”的表現了母親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再徒增感傷,強忍着内心的悲傷,表現出母愛的細膩、無私與偉大。

體現了母親全心全意為“我”着想,悉心呵護“我”。

4.例句賞析: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1)這句中“撲”一字用得好,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撲”字寫出動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點,想象地表現母親不顧一切,竭力制止兒子的自虐行為,不忍心孩子再受傷害,表現出母親的慈愛。

(2)當“我”喊着活着沒勁時,母親“忍住哭聲”說出娘兒倆好好兒活的話,此時母親心裡很苦,但她為什麼要“忍住哭聲”呢?

答:母親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兒子更痛苦、絕望,為了安慰、鼓勵兒子,所以忍住哭聲,體現了偉大的母愛和堅忍的個性。

5.“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句中“擋”寫有意的動作還是無意的行為?

答:母親這是有意的動作,怕我看到落葉凋零的蕭條景象,而觸景傷情,産生傷感痛苦,表現出母親對時刻為孩子着想,母愛的細膩。

6.為什麼母親對于“跑”、“踩”之類的詞語比“我”還敏感?

答:因為母親不想讓雙腿癱瘓的“我”聽到這些詞而回想往事,引來更多的傷心。母親的敏感足以體現她對“我”細緻入微的關愛。

五、景物描寫

解析文中兩處景物描寫的作用。  

1、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

(1)點明季節秋天。

(2)落葉渲染出秋天蕭瑟的氣氛

(3)烘托我孤獨、痛苦、絕望的心境。  

2、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開得爛漫。

(1)寫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秋風中綻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從痛苦絕望中走出來,變得了樂觀堅強。

3、文中最後寫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這段描寫是否多餘?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不多餘。作者在結尾濃墨重彩地描寫這些菊花,既表現了作者已經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囑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帶着感激與自責。

第6課《散步》

一、文學常識

《散步》作者是當代作家莫懷戚,這是一篇叙事散文(體裁)。

二、文章主旨

《散步》通過選取祖孫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這個生活側面,生動的展示了這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三、内容理解

1.課文寫了那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文中描繪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為紐帶組建起來的。

2.理清故事情節。

(1)散步的時間:初春

(2)散步的地點:田野

(3)散步的人物:我、母親、妻子、兒子

(3)散步中發生了什麼: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誰來解決分歧:我

(5)為什麼我來解決: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

(6)我要如何解決: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

(7)最後是如何選擇的:最後,我們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親,妻子背着兒子,穩穩地走了過去。

(8)為什麼選擇了小路:母親改變了主意。

3.“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為什麼?

不能删去。因為母親的現狀是“老了”“身體不好”,母親從寒冷的冬天挺過來,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艱苦支持的意思,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4.文章第六段的“分歧”有什麼作用?

“分歧”在這裡是大詞小勇,大有深意,為下文體現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愛買下伏筆,使文章更加生動。

5.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的含義及作用?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點上,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對上,肩負着贍養老人的義務;對下,肩負着培養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6.文中的“我”為什麼感到責任的重大?

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幹,母親聽“我”的,兒子聽“我”的,妻子聽“我”的,現在祖孫發生分歧,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

第7課《散文詩二首》

1.詞語:

匿名(nì míng) 林陰(lín yīn) 敷衍(fū yǎn)

膝蓋(xī gài) 并蒂(bìng dì) 濃陰(nóng yīn)

蓮蓬(lián péng) 菡萏(hàn dàn) 敧斜(qī xié)

慈憐(cí lián) 蔭蔽(yīn bì) 蔭庇(yìn bì)

覆蓋(fù gài) 禱告(dǎo gào) 姊妹(zǐ mèi)

木梗(mù gěng) 沐浴(mù yù) 遮蔽(zhē bì)

徘徊(pái huái) 嗅覺(xiù jué) 揣摩(chuāi mó)

2.多音字

荷:荷葉(hé) 負荷(hè)

悶:悶熱(mēn rè) 悶悶不樂(mèn mèn bú lè) 煩悶(fán mèn)

會:會計(kuài jì) 會議(huì yì)

卷:試卷(shìjuàn) 卷入(juǎnrù)

便:便宜(piányí) 方便(fāng biàn) 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

3、《散文詩兩首》生字詞

匿笑、并蒂、桔(jié)梗、搖擺、沐浴、禱告、陰影、姊妹、繁雜、煩悶、徘徊、遮蔽、覆蓋、心緒、蔭蔽、乘涼、蓮蓬、嗅覺、花瓣、攲斜、菡萏、慈憐

4、《散文詩兩首》詞語解釋

①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②沐浴:洗澡。

③匿笑:偷偷地笑。

④花瑞:指特異而不常見的奇花,或花帶來的好兆頭。

⑤慈憐:慈愛憐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稱,這裡指含苞待放。

⑦攲斜:傾斜、歪斜。

散文詩: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

從本質上看:它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

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内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篇,即“散文其形,詩意其質”。

《金色花》

一、文學常識

《金色花》作者是印度文學家泰戈爾,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飛鳥集》、《吉檀迦利》。

二、文體知識

散文詩:是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的描寫性的某些特點。

三、詩歌主旨

《金色花》以“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象,描繪兒童與母親嬉戲的畫面,表達兒童對母親的愛,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四、理解詩歌内容

1.“我對母親的愛”是怎麼表達出來的呢?為什麼選“金色花”而不是别的意向呢?

借助“金色花”這個意象來表達的。因為金色花是印度的聖樹,是非常美好和聖潔的,這和母子之間的感情很相似。

2.“金色花”是怎樣愛母親的呢?(簡要概括幾個生活場景

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着媽媽工作;在媽媽要經過的小庭院為媽媽散發香氣;将花的影子投在媽媽讀着的書頁上,突然變成孩子纏着媽媽講故事。

3.詩歌中的孩子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天真、快樂、幸福、可愛但也調皮的孩子。

4.“我暗暗地在哪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表現了孩子的什麼特點?

寫出了孩子調皮、快樂、天真、活潑的特點,說明沐浴在母愛中的孩子是快樂幸福的。

5.詩歌第八段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心情?如何理解“壞孩子”的含義?

體現了母親一天見不到孩子,内心焦慮,突然見到孩子又驚又喜的心情。“壞孩子”是母親疼愛孩子的特殊表達方式,也是母親對孩子“失蹤”的嗔怪。

《荷葉 母親》

一、文學常識

《荷葉 母親》作者是現代詩人冰心,原名謝婉瑩。代表作《繁星》、《春水》。

二、詩歌主旨

這首詩借雨中勇敢慈憐的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讓作者聯想到母親對自己的呵護與關愛,從而表達讴歌母愛這一主題。

三、理解詩歌内容

1.為何将“荷葉”和“母親”并列作為文章的标題?

因為荷葉像母親,借“荷葉”這個意象表達母愛。

2.“心中的雨點”指什麼?如何理解結尾一段話的内涵?

“心中的雨點”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這段話将母親比作荷葉,将自己比作荷葉,意在說明隻有母親才是保護自己渡過人生路上坎坷和磨難的人。“除了你”強調母愛的偉大,表達作者對母愛的依戀和贊美。

3.《荷葉 母親》寫了風雨中幾次看紅蓮?寫出每一次的環境情況、紅蓮表現和作者心境變化的詞語。

答:四次寫看紅蓮。

一寫看紅蓮:環境:繁雜的雨聲,濃陰的天。紅蓮:開滿、亭亭。 心情:煩悶。

二寫看紅蓮:環境:雷聲作了,雨越下越大。紅蓮:左右欹斜,無依無靠。心情:不适意

三寫看紅蓮:環境:雨肆意的下着。紅蓮:在大荷葉的覆蓋下不動搖。心情:不甯的心緒散盡,感動。

四寫看紅蓮:環境:雨勢并不減退,勇敢慈憐的荷葉上聚了些水珠。紅蓮:不動搖。心情:深深受了感動。

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

一、文學常識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二、文章主旨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詠雪一事,表現了謝道韫的出衆才華和聰明機智,同時也透露出一中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行》講的是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了小小年紀的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告誡人們做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樂”等詞有什麼作用?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樂”營造了一中溫馨、融洽、歡快、、熱鬧的家庭氛圍,同時交代了詠雪的背景。

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你認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的更好?

既有享受天倫之樂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題獲得成功的得意;有對兄子的略含貶義的笑,更有對兄女的贊許之笑。文章雖然沒有明确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韫的才氣。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韫身份這種寫法?

這樣寫,使讀者在不知道她是誰的時候先領略了她的才華,已經暗示了她是一個不平凡的人。這是一種未見其人先知其才的寫作技巧,使謝道韫這個人物形象和她的才華展現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贊賞她的才氣。

4.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你認為哪一個更好呢?

①“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顔色和下落之态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

②“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将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從神态、語言描寫品析這句話。

一個“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無理的神态畢現。“非人哉”更表現了“友人”的粗野、毫無羞恥之心的特點。這也為陳元方的反駁之語提供了依據。

6. “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

“尊君”是對别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家君”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7. 元方指出了父親友人的哪兩個錯誤?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8. “友人慚,下車引之”表現了什麼?

“慚”字寫出了“友人”已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對自己的言行感到後悔,盡顯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則表明了友人想對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

9. 陳元方是一個怎樣的人?

從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10. 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①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于千裡之外。

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他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這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所以我覺得元方最後的舉動略顯失禮。

四、文言知識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1)兒女 :

古:子侄輩 今:子女

(2)去

古:離開 今:到什麼地方去

(3)文義

古:詩文 今:文章意思

3.一詞多義

1、顧

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相顧一笑 瞻前顧後)

相顧驚疑(顧野有麥場):看

2、信

則是無信信:講信用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

4.敬辭與謙辭

尊君:對别人父親的尊稱

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5.其它關鍵詞

(1)寒雪日内集 集:聚會

(2)白雪紛紛何所似 似:像

(3)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一會兒。

驟:急速(暴風驟雨)

(4)未若柳絮因風起

因:趁着、随着 未若:比不上。

(5)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約定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舍、 委:丢下、舍棄。去:離開

(7)下車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興的樣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6.重點句子翻譯: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丢下他先離開了。

(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您跟家父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3)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裡下來,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4)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

(5)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

(6)未若柳絮因風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風吹飛舞。

《世說新語》兩則考點

一、生字讀音。

陳寔(shí) 在不(fǒu) 謝道韫(yùn) 無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讀停頓:

①與兒女/講論文義 ②白雪紛紛/何所似 ③撒鹽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風起 ⑤陳太丘與友/期行 ⑥君與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門不顧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詞語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嗎?

(二)古今異義

1.與兒女講論文義:古義:對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

2.陳太丘與友期行:古義:約定,動詞。 今義:日期,名詞。

3.太丘舍去:古義:離去、離開 今義:前往。

4.下車引之:古義:拉。 今義:引用。

5.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回頭。 今義:照顧或顧客。

(三)一詞多義

1、而 俄而雪驟:與“俄”構成副詞性詞組“俄而”,表時間短促,可譯為“不久”等。

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然後”等。

2、之: 左将軍王凝妻也(人名)

下車引(代詞,他,代元方)

(四)解釋下列詞語

君:對對方的尊稱,您

尊君 :對别人父親的尊稱

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謙詞

《陳太丘與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丢下 去:離開

②下車引之 引:拉 之 :代詞,他

③ 乃至 乃:才

④則是無信 則 :就

《詠雪》

① 謝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會

② 俄而雪驟: 俄而:不久

③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欣然:高興地 似:像

④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 :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 因:憑借

⑥即公大兄無奕女 即:就

四、句子翻譯【特殊句式及難譯易錯句】

1、太丘舍去,去後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離開了,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

2、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約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朋友很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進入大門不回頭看。

4與兒女講論文義

跟子侄輩一起談論詩文。

5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拟。”(倒裝句)

哥哥的兒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風而起。

五、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點撥:融洽歡快輕松。

2、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點撥:(1)“撒鹽”一喻好,雪的顔色和下落之态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僅講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給人以春天即将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

3.文章最後寫道:“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将軍王凝之妻也。”你以為作者寫上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補充謝道韫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贊賞道韫的才氣。

4、《陳太丘與友人期》一文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人要誠實守信,重視禮儀。

六、人物形象:

1、文中對謝道韫的評價如何?點撥:聰明有才學。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

點撥: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後,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後,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點撥: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點撥: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裡之外。認為元方确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5主題歸納(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禮識儀;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知錯能改

啟示: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

6:(1)除“柳絮”一喻外,你還能寫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比喻詞嗎?能否再寫出幾句詠雪的詩句嗎?

詞:鵝毛、鴨絨、揚花、梨花、花絮、飛花,

句:①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你知道哪些有關誠信的的詞語或名言?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故事?

詞語: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馬難追

名言:言必行,行必果 金誠所至,金石為開

故事:司馬光砸缸 曹沖稱象 王冕四歲畫畫 曹植七歲做詩

第三單元

第9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一)文學常識

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有《野草》和雜文集《墳》等。

(二)文章主題:

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天真幼稚的歡樂心理。

(三)結構:

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題出現兩處地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學習的場所。作者用“從……到……”的詞語把它們聯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發現,課文大緻分為兩部分,反映了作者從童年的遊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請你根據題目“從……到……”給文章劃分結構。

第一部分(1~8):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可分為四層:

一層(1):總的介紹百草園情況。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寫熱天百草園充滿無限樂趣。

三層(3~6):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24):回憶在三味書屋讀書的經曆。可分為五層:

一層(9):是過渡段,告别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寫不準去後園玩。

五層(21~24):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四)品味亮點詞語

1.“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将繩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這句話中使用的動詞,并分析其作用。

“掃”“支”“撒”“系”“牽”“看”“拉”“罩”等表示動作的詞,寫出捕鳥時的動作和緊張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憶時的愉快心情。

2.下面兩句話中加點的字能否改為括号内的字?為什麼?

(1)肥胖的黃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準确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無法表現這種情态。

(2)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飛)向雲霄裡去了。

不能。“竄”字寫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來得突然,“飛”字則無法表達出這種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達作用。

運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油蛉、蟋蟀們的聲音非常悅耳。

2.作者寫百草園這個樂園内容豐富、趣味無窮。若請你來賞析第②段,你認為有哪些精彩之處?請找出一處說說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詞用得精彩,如用“碧綠”“紫紅”,既準确地描寫了這些植物的顔色,又給人以明豔美麗、充滿生氣的感覺。

(2)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先用兩句“不必說……也不必說……”從整體上勾勒出作者對百草園的印象;“單是……就……”從局部強調了“泥牆角一帶”,這是一種順序。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生動。

(六)分析主體形象

你怎樣看待三味書屋裡的教書先生?

對三味書屋裡那位先生的評價,不應過多貶斥。從文中“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可見魯迅先生對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對學生的提問拒絕回答還面帶怒色,則表明了他落後的封建教育思想。這種教學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傷了學生求知的積極性。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的規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對學生的寬容慈愛。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最大不同點是:百草園的生活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其言行顯然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有何相同點?

相同點是自由與快樂。三味書屋的生活雖然受到一定的約束,但學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時不時地跑到書屋後面的園子裡去折蠟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教書先生雖然很嚴厲,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但也不乏和藹,極少體罰責罵學生;教學内容雖然枯燥乏味,卻也讓“我”疑心是“極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闆有眼地學習的同時,亦有玩指甲遊戲與畫畫兒的樂趣。

3.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兩部分内容之間是什麼關系?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兩部分之間應該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第10課《再塑生命的人》

(一)文學常識

作者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莎莉文的幫助下海倫憑着自強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緻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機構。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以後的生活》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稱真實地記叙了莎莉文老師教“我”識字,認識各種事物的過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師“再塑生命”的高超教育藝術,表現了莎莉文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以及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敬愛之情,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求知的熱切希望和求學中艱辛卻愉快的生活感受。

第11課《論語》十二章

(一)文學常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萬世師表,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約485章,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是早期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如文中1-9則)散文,南宋時,朱熹把《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是儒家學派的經書。

(二)文章主題

十二章語錄闡述了求知的态度、學習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啟迪我們:學習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愛之心,要心胸開闊、意志堅強、理想遠大。

(三)主要内容

1.涉及的成語:

(1)不亦樂乎:不也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了很厲害的程度。

(2)溫故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也指重溫曆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

(4)見賢思齊: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5)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學習。

(6)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向他學習,也指采納并實行正确意見。

(7)任重道遠:擔子沉重,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奮鬥。

(8)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停止。形容為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2.區分内容:

3、名句默寫: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也是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④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态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闡述正确的學習态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當别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論語》十二章考點

一、文學常識

1、《論語》:先秦諸子散文之一,《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語錄體散文集,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稱為“大成至聖”, 著有《尚書》《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寫(用原文回答)

1、APEC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當别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認為應該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論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兩個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論述學習精神和教學态度的語句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來表示。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而借鑒的意思(與“取長補短”意思相近),我們常引用《<論語>六則》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論語六則》中表示虛心學習的成語是“學而不厭”和“不恥下問”。(限四字)

三、成語

1、溫故知新:複習舊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曆史更好地認識現在。

2、不恥下問: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職位低下的人請教為可恥。

3、學而不厭:學習不感到滿足。形容謙虛好學。

4、誨人不倦:耐心地教導别人,沒有厭煩的情緒。

5、擇善而從:挑選好的,并加依從。指挑好的學,按好的做。

6、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同行,應該不恥下問,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師的。指要虛心向别人學習。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ɡ) 思而不學則殆(dài)

誨(huì)人不倦(juàn) 不亦說(yuè)乎 默而識(zhì)之

論(lún)語 三省(xǐng)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矩(jǔ) 哉(zāi) 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五、通假字  

1、不亦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

2、學而不思則: “罔”通“惘”,迷惑不解

六、古今異義:

1、學而不厭 古:滿足 今:讨厭,厭煩

2、可以為師 古:可以憑借 今:能夠

3、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多 今義:表示确數)

4、飲水(水,古義:冷水 今義:指所有的水)

七、一詞多義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溫故而知新(理解)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知道)

:學而不厭/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知而不愠(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順承)

默而識之(表修飾)

敏而好學(表并列)

八、詞性活用

①不下問(以……為恥,意動用法)

②溫故而知(新知識,新領悟,形容詞作名詞)

③學而習之(按時,名詞作狀語)

九、句式歸納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倒裝句,賓語前置,孔文子以何謂之“文”也。)

譯:孔文子(死後)憑什麼被稱做“文”呢?

2、溫故而新知,可以為師矣。 (省略句,省略賓語,可以(之)為師矣。)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固定句式,不亦……乎?古代委婉反問的句式。)

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讨學問),不也很快樂嗎?

十、重點問題

Ø 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方法、學習态度和談思想修養的例句。

1、前三則主要涉及學習方法,後三則主要涉及學習态度

2、學習正确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

3、學習正确态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心有我師焉。

4、思想修養: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師。

Ø 下面這句話與文中哪句話意思接近?請寫出來,并談談你從中受到的啟示。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人不知而愠。 啟示做人應該寬容。



重點字詞解釋及翻譯

第一章原文:子曰:“學 ∕ 而 時習之,不 亦 ∕說 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 亦 ∕樂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詞解釋:時:按時 說:通“悅”,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氣,發怒 君 子 :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2.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3. 課文探究: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字詞解釋: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省;自我檢查、反省。 三:泛指多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呢?”

3.課文探究: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道德修養

第三章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字詞解釋:有:通:“又”,用于零數和整數之間 立:獨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逾:越過、超過 矩:規範、規範

2.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夠獨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為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意見;七十歲時能随心所欲,卻不會逾越法度規矩。”

3.課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第四章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 以為師矣.”

1.字詞解釋: 故:舊的知識 知新:新的理解與體會 可以:可以憑借。 以:憑借 為:做,成為

2.譯文: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體會與理解,可以憑借這成為老師。”

3.課文探究:本章談學習方法。(強調“溫故”,還要能“知新”,新舊知識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字詞解釋:而:表轉折,卻。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适從 殆:疑惑

2.譯文:孔子說:“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适從。隻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有疑惑。”

3.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強調學思相結合。

第六章原文:子曰:“ 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 樂。賢哉,回也!”

1.字詞解釋:賢:賢德、高尚 箪: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堪:能忍受 樂:樂趣

2.譯文:孔子說:“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箪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别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顔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顔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3.課文探究:本章贊揚了顔回樂于學習、安貧樂道的品質。(學習态度)

第七章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字詞解釋:之:代詞,指學問和事業 好:喜歡、愛好 樂:以……為樂趣

2.譯文: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3.課文探究:本章闡述了學習态度:以學習為快樂

第八章原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 ∕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1.字詞解釋:飯:吃飯 名詞作動詞 水:冷水 肱:胳膊 于:對于

2.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3.課文探究:本章講人的道德修養,提倡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第九章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詞解釋: 焉 :于此,在其中 擇:選擇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從:跟從、學習

2.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看到他們的缺(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課文探究:本章講學習态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别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别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字詞解釋: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這 舍:舍棄

2.譯文: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呀!

3.課文探究:本章講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字詞解釋:三軍:軍隊的通稱 匹夫:普通人,男子漢。 奪;改變

2.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但一個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3. 課文探究: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子夏曰:“博學 ∕而 笃志,切問∕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詞解釋:博:廣泛 笃:忠實、堅守 切 :懇切 仁:仁德

2.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别人提問并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課文探究:本章講堅定信念、廣泛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多學、多思、多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