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伏是什麼時候到

三伏是什麼時候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20:15:21

三伏是什麼時候到?俗語說“熱在三伏”伏,指天氣太熱,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三伏是什麼時候到?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伏是什麼時候到(加長版三伏來了)1

三伏是什麼時候到

俗語說“熱在三伏”

伏,指天氣太熱

宜伏不宜動之意

7月16日

“初伏”開始

又将進入一年中

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

全國多地都會開啟“蒸烤”模式

那麼

“三伏”是怎麼來的?

為何今年“三伏”是“加長版”?

為何“三伏”最熱?

古人記載的“三伏”是怎樣的?

“三伏”飲食習俗從何而來?

一起來看~

“加長版”三伏足足有40天!

我國古人采用“幹支紀事”的方法用以計年、計月、計日、計時。所謂“幹支”就是十個“天幹”和“十二地支”。

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幹和地支的兩個字搭配,來表示年、月、日的序号。由于天幹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

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二十四節氣的“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但由于“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說,“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天數則不固定。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今年的初伏(也叫頭伏)是從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從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時間都是中伏,有20天。也就是說,今年“三伏”又是一個“加長版”。

為何三伏天最難熬?

夏天,北半球傾向太陽,太陽光的方向與地面近乎垂直。夏至這一天,太陽在天上最“高”,理應是最熱的一天。但在實際上,最熱的天不是夏至,而是一個多月後的“三伏天”。

為什麼呢?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太陽光并不直接加熱靠近地面的空氣,而是先加熱地面。地面再通過紅外輻射、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把熱帶給空氣。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約10噸的空氣,可以儲存大量的熱。這就使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到了晚上,這些熱量又使地表的溫度不緻過低。這樣,地球上的晝夜溫差隻有幾攝氏度到十幾攝氏度。因此,每天的平均溫度就不完全取決于從太陽得到多少熱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之間的差,即積累的熱量的淨變化。

夏至那天北半球從太陽那裡接收到的熱量的确最多,但是在夏至過後的幾十天中,雖然太陽的位置不是最高了,但還是相當高;日照不是最長了,但還是相當長。每天接收到的熱量還是超過散失的熱量,所以溫度不斷升高。隻有當太陽足夠“低”,每天接收的熱量少于散失的熱量後,溫度才開始降低。

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幹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區。高壓内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也就更熱。

古籍中是怎樣記載"三伏"的?

對“三伏”的記載,最早可見于《史記·秦本紀》:“秦德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禦蠱”。對于“初伏”,南朝劉宋裴骃在《史記集解》中解釋說:“六月伏日初也。周時無,至今乃有之。”唐朝文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解釋得更為詳盡、清楚:“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明代舉人出身的謝肇淛在《五雜俎》中也記載說:“伏者何也?凡四時之相禅皆相生者也,而獨夏禅于秋,以火克金,金所畏也,故謂之伏。然歲時伏臘,亦人強為之名耳,豈金氣至是而真伏耶?《史記》,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則是西戎之俗所名,三代無之也,乃相承至今用之,何耶?然漢制至伏閉盡日,故東方朔謂伏日當蚤歸,是猶避蠱之意。今不複然,但曆家尚存其名耳。”

漢代學者劉熙在《釋名》也記載:“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也說:“伏者,謂陰氣将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三伏”對于農業生産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古人在農業書籍中也有記載。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到“小豆”時就記載到:“夏至後十日種者為上時,一畝用子八升。初伏斷手為中時,一畝用子一鬥。中伏斷手為下時,一畝用子一鬥二升。中伏以後則晚矣。”這裡的“斷手”是“斷止”“停止”之意,指初伏終了前要完成小豆的播種。

在北方,民間還“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芥菜”的諺語,是說頭伏開始種蘿蔔,二伏種白菜,秋末冬初可獲豐收,過了季節可能就會白白浪費種子了。

三伏天不僅氣候炎熱,而且雨水集中,有時還會出現冰雹,有些地區還會連下幾天暴雨,形成洪災,古稱“伏汛”。農諺“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記”等都是在提醒人們在炎熱的數伏天氣裡,既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又要重視防汛工作,防止災害發生。

“三伏”飲食習俗從何而來?

既然三伏天是一個獨特的時令,民間自然也會傳承下來諸多食俗,形成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民諺“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北方“三伏”天的傳統食俗。

過去,人們感覺炎熱的夏季是一大災難,因而将伏天稱作“苦夏”。

入伏之時,夏糧收割完畢,家家有冷酷糧,正好利用這個時候享個口福。而餃子是平時難見的食物,自然是首選。天熱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而餃子正是傳統習俗中開胃解饞的好東西。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希望能平安度夏。另外,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諧音,因此,頭伏吃餃子就被人們賦予了“元寶藏福”之意。

二伏“吃面”,原是指食用“熱湯面”。此時新糧入戶,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後的一身汗可以祛除體内滞留的潮氣和暑氣。除了吃熱面,也可以吃過水面,配以黃瓜絲等“面碼”,口感清爽,既可以祛暑改火,又能夠刺激食欲。

到了三伏,天氣開始轉涼,但餘熱還很強,這個時節再大汗淋漓地吃“熱湯面”就不舒服了,那些“休伏”的母雞們經過二三十天的“休整”也開始“工作”了,這時對普通老輩姓來說若吃上一頓烙餅攤雞蛋,也可算是絕佳的美味享受,同時也帶有歡送伏天離去的意思。

既然說“頭伏餃子二伏面”

你今天吃餃子了嗎?

吃的什麼餡兒的?

中國氣象局宣科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氣象報

來源: 中國氣象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