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創始人老子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前後。老子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曾經做過東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主管王室藏書的史官。由于有這樣的條件,他有機會閱讀大量圖書典籍,不僅熟谙典章制度,而且對政治上的興亡治亂多所聞見。在那個時代,他堪稱是個博學的人。據傳說,孔子年輕時曾經向他請教過周禮等方面的學問。老子對孔子說,你所談論的,其人已經骨朽無餘,所留下的不過是他們舊時的空言;做為君子,得時則用世,失時則與世俯仰,深藏不露,像你這樣盛氣驕濫,自以為是,是沒有好處的。後來孔子向弟子們盛贊老子,比之為遊于雲霧中的龍,若隐若現,高深莫測。
老子晚年時,看到周王室衰微,于是棄官出走,去過隐居的生活。途經函谷關時,鎮關将軍尹喜強留老子,老子欣然應允。
老子
老子揮筆疾書,寫就上下兩篇共5000餘字的著作——《道德經》,也稱《老子道德經》或《老子》。該書文字簡煉,内容含量很大,涉獵對宇宙、社會、人事等諸多方面的認識。
老子認為,“道”這個最高的哲學概念,是天地萬物之源。當時,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解釋不了,就錯誤地以為天是有意志的,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都是神在顯靈,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天決定的,天神是萬物的主宰。老子通過對宇宙大自然的精心觀察,認為天按照自身的規律運行,并不能左右人世間的吉兇禍福、生老病死。那麼,什麼是“道”呢?為了突出“道”的這種特殊地位與功用,他極力把它描述得玄遠幽微,深不可測。“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形無象,恍惚難明”,“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然而它卻生天地,統禦萬物,亘古而長存。老子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是以地為根據,地是以夭為根據,天是以道為根據,道是以自然為根據。書中進一步強調指出,世界萬物的生長、發展、變化都是受自然規律支配的。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說明了古代人們思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已開始擺脫隻能對個别的局部事物的認識局限,進而上升到對世界的一般的普遍的整體性的全面認識。書中對“道”的描述不僅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而且明顯帶有唯心主義傾向。
老子的《道德經》充滿了辯證的觀點,闡述了事物的存在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觀點。“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世間萬物由互相對立而生,由互相對立而成,而傾倚,而産生和諧,而産生順序。如果一方不存在,那麼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禍是福的前提,福包含着禍的因素,兩者可以轉化,即禍能變成福,福也能變成禍。他發現了事物的矛盾性,也認識到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關系。
在社會曆史觀上,他反對社會進步。他看到了統治階級利用物質文化的進步來滿足自已奢侈的欲望所帶來的惡果。他既憎惡貴族階級奢侈靡爛的生活,又同情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認為理想的社會境界是清靜無為,回歸自然,主張複返到原始的淳樸的社會。在他眼中,一切文化進步沒有給社會帶來好處,反而使國家多災多難,人心不古。
無論怎樣,老子的思想畢竟是我國古代最早誕生的有較為完整體系的哲學,其思辨深度和廣度也是罕見的,所以在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的影響是深入和多方面的。《道德經》一書後來曾被道教哲學和魏晉玄學作為重要的思想資料,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是宋明理學的思想淵源之一。老子本人也被做為一個古代的智者和哲人,在曆史上受到尊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