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總結?《莊子》二則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八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知識總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莊子》二則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于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閑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是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卻又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注釋
1.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2.鯈(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銀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遊動,長約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請 循其本:從最初的話題說起。請:請允許我,循:從…說起。其,話題。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你說”汝安知魚樂“等等。汝安知魚樂:你怎麼(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雲者:如此如此。安,怎麼。
8.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既:已經,之:它,指“魚之樂”,下文的同此意。
一詞多義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魚也:本來。
2.見
莊子往見之:看望,拜見。
胡不見我于王:引見。
北冥有魚
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注釋】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②鲲(kūn):上古傳說中的大魚
③鵬:本為古“鳳”字,這裡用表大鳥之名。
④怒:奮起,這裡指鼓起翅膀。
⑤垂:垂挂
⑥海運:大海動蕩。徙:遷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齊諧:書名。一說人名。
⑨志:記載。 怪:怪異的事情
⑩擊:拍打,這裡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⑪抟(tuán):環繞而上。一說“抟”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
⑫去:離,這裡指離開北海。息:氣息,這裡指風。
⑬野馬:春天林澤中的霧氣。霧氣浮動狀如奔馬,故名“野馬”。
⑭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
⑮蒼蒼:深藍色。
⑯極:盡。 通“耶”表疑問,相當于“嗎”“呢”
【作者作品】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莊子對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
《莊子》,道家經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僞作。《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後世文學的發展也有着深遠的影響。人們評價這本書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先生更評價說: “其文汪洋辟阖,儀态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題】《逍遙遊》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譯文】
北方的大海裡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裡;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裡;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鵬鳥呀,随着海上洶湧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裡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裡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裡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裡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緻。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顔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課文理解】
1.文章标題為北冥有魚,後來怎麼又寫鳥了?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鲲的體積有幾千裡,變成鳥後,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裡。說明莊子想像力豐富。
2.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鲲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裡)四個方面極寫鲲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鲲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裡”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鲲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3.賞析句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鲲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裡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抟”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産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4.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使文章生動活潑,寓意隽永,感染力強。文章借鲲鵬的寓言說明什麼道理?
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那麼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局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天色深青,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顔色嗎?它是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嗎?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局限的。
莊子給出确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認識也是有局限的啊。
6.默寫重點句子
(1)本文綜合運用誇張和比喻的句子是:其翼若垂天之雲
(2)可以概括出扶搖直上、鵬程萬裡兩個成語的句子是: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禮記》二則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說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财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衆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
通假字
學學半(“學”同“敩(xiào)”,教導)
選賢與能(“與”同“舉”,選撥)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同“鳏”,老而無妻)
古今異義
教然後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雖有至道(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
男有分,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歸還。)
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大路。)
一詞多義
親 1、不獨親其親(動詞,以……為親)
2、不獨親其親(名詞,父母)
其 1、不知其旨也(代詞,它的,指“嘉肴”的)
2、其此之謂乎(語氣副詞,表示推測,恐怕)
子 1、不獨子其子(動詞,以……為子)
2、不獨子其子(名詞,子女)
修 1、講信修睦(動詞,培養)
2、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形容詞,修長)
分 1、男有分,女有歸(名詞,職分,職守)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量詞,長度單位)
詞類活用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形容詞用作名詞,老年人;狀,形容詞用作名詞,壯年人;幼,形容詞用作名詞,幼童)
文言句式
其此之謂乎(“此之謂”,就是“謂此”,賓語前置)
文學常識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據傳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雖有嘉肴 知識點
一、注音
嘉肴(yáo ) 自強( qiǎng ) 兌命(yuè ) 學學半(xiào )
二、劃分節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三、重點翻譯
1、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也不知道它的好處。
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
6、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所“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7、《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四、重點字詞解釋:
1、雖有嘉 肴
雖:即使;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旨:甘美
3、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
4、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反:反省;自強:自我勉勵。
6、: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長:促進 推測語氣;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知識點總結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選賢與jǔ能 睦mù 男有分fèn
貨惡wù其棄于地
點撥:注意多音字“與”“分”“惡”的讀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人不獨親其親。 親:以……為親。
(2)男有分,女有歸。 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歸:女子出嫁。
(3)貨惡其棄于地。 惡:憎惡。
(4)盜竊亂賊而不作。 亂:造反。 作:興起。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通舉 解釋為:選拔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體表現在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會親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歸。
(4)希望社會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句子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2.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點撥:重點理解“與”“信”“修”等詞語。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單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點撥:重點理解“親”(第-個“親”意思足“以……為親”,第二個“親”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歸。
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
點撥:重點理解“分”“歸”等詞語。
(4)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對于财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衆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白己謀私利。
點撥:重點理解“惡”“棄”等詞語。
(5)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樣奸邪之謀不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點撥:重點理解“興”“亂”“賊”“作”等詞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