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沒有高低之分,“社牛”也隻是多種性格之一,重要的不是家長推孩子成為“社牛”,而是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成長節奏,成為一個讓他們在與自己和他人相處時都舒适的人。
作者:靜思,獨立撰稿人,已出版《關鍵突破:25個直擊問題本質的解決利器》、《一輩子很長,要活出高級感》等作品。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标”哦!
.......................................
前兩天我看到一個視頻,被氣笑了。
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犯了錯誤被罰站,結果小女孩一點兒都不害怕,逮着“看管”她的老師就開始唠嗑兒。
後來換了一個老師看着她,小女孩兒又開始和這位新老師喜滋滋地猛聊,把“懲罰”變成了侃大山現場。
社牛的孩子就是強,連“受罰”都能樂在其中!
據說社牛有六大經典表現:當衆拍視頻、随時和路人唠嗑、當衆表白/求婚、和不熟的人唱K、對着店員唱歌、迅速融入新集體。對照這份不太權威的标準。
評估了一下我六歲的兒子,發現他也是“社牛型”人才一枚。
上到60歲大媽、下到4歲小娃,
0社交壁壘
以前,我隻知道兒子适應環境的能力不錯。
去Kindergarten第一天,面對全新的學校、老師和同學,他隻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就适應了新環境,和班裡所有的小男孩迅速打成一片。當天老師發郵件給我,說班裡有幾個同學在哭,兒子很友好,還幫忙安慰别的小孩。
後來,我們搬家兒子轉學去了另一所學校,他也是用小半天的時間就适應了新環境,作為插班生,他融入得非常徹底。上午入學、中午我就收到老師的郵件,表揚這名小社牛。
又一位老師為他過分優秀的适應能力和交友能力折服了。
我觀察了一下兒子社牛的表現,總結下來有三個特點:
在學校他能和同學們玩成一片已是常規操作;帶兒子去大人的聚會上,他也要擠進人堆裡來一場群掄羽毛球——即使這是他第一次玩羽毛球、即使除他之外全是大人,也絲毫不影響他湊熱鬧的決心;
帶他去見他新的兒科醫生,給兒子做體檢,他也能和醫生聊擎天柱、聊海綿寶寶、聊自己被妹妹欺負的日常從體檢開始到結束,全程喋喋不休……
醫生也是人好,居然全力配合,讓他的每句話都不掉地、接得住。
2. 男女通吃、老少鹹宜
上到60歲的老奶奶、下至四歲的小朋友,兒子都能找到“融入點”,和對方熟絡起來。
夏天的某日,帶兒子去小區遊泳池玩水,當時隻有兩個30多歲的中年大叔在池子裡聊天。聽到兩位大叔聊起過幾個月的“怪獸車比賽”,我兒子立馬圍着救生圈撲棱過去和對方講起了他去年冬天看過的一場比賽,還眉飛色舞拿手上的船和對方在手裡比劃。
大黃狗掀門簾——全憑一張嘴就是兒子社交的殺手锏之一。
3. 他會借助身邊的資源
據我觀察,兒子社交除了全憑一張嘴之外,還很會利用周邊環境、“借力打力”。
有一次他在圖書館玩,突然跑來問我漫畫書是哪一排。我一臉困惑,字都不認得幾個的他怎麼迷上漫畫書了?但還是告訴了他。
結果幾分鐘後,就看見他帶着一個四歲的小男孩,開始介紹:這一排都是漫畫書,有彩色的、黑白的……然後他還随手抽出一本漫畫書,翻開,和小男孩看圖說話起了上面的内容,小男孩瞬間變小迷弟。
對他來說,從此在這個世上少了一名陌生人、多了一位小弟兄。
本來兒子是社牛是好事,但因為他實在太能和各種人打成一片,我會經常擔心年紀尚輕還不懂得社交分寸和界限的他會打擾到别人、給别人造成困擾。所以,我得時不時就和對方确認兒子是否給他們造成了困擾。
為人父母、盡是謙卑啊。
社牛未必就全然好,
但性格開朗的孩子“混”社會總容易些
“社牛”的人容易被認為是性格外向、開朗,與之相對應的是性格内向。其實有很多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了,内向、外向就是兩種不同的性格,各有優劣、沒有高低之分。
但在現實世界裡,家長們多多少少都希望自己的娃能帶些“社牛”的氣質。
内向的孩子,在活動現場一言不發,要做一個安靜的美女/美男子;社牛的孩子,在活動現場身先士卒、High 翻全場。
在參加文娛類的選拔性比賽時,文靜的孩子在台上可能隻想變成“台柱子”匿了;社牛的孩子載歌載舞,成為全場C位。
在英語裡,“社牛”可以對應翻譯成People person,就是指那些善于、并且享受和其他人溝通的一類人(a person who enjoys or is particularly good at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這些人,小時候在學校,往往是主動開朗的孩子,他們容易交到朋友,能迅速融入集體、享受校園生活;長大了在職場上,他們更容易融入同事之間,讓諱莫如深的職場關系變得容易一些;另外,在陌生的社交關系裡,這些人也能迅速破冰,打破社交壁壘,讓自己和他人都更舒服。
最近幾年大火的《脫口秀大會》,受觀衆喜愛的脫口秀演員徐志勝就被同行蓋戳認證為“社牛天花闆”。
徐志勝長着一張并不帥氣的臉,卻能讓身邊所有人都喜歡他,并且他在各個綜藝裡遊刃有餘,靠的就是他的社牛屬性。他自己說,社牛背後代表的是一個人對他人的熱情,而熱情真誠能化解一切尴尬。
(截圖源自《怎麼辦!脫口秀》)
大家喜歡“社牛”,更重要的是他們給我們一種感覺:這些人能夠不太在乎他人眼光、不被虛構和假想出來的條條框框束縛自己的言行,大膽外放自己的感受。這在當代社會實屬難得。
所以,我們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帶一些社牛氣質。
那麼我兒子的社牛性格是怎麼養成的呢?我是一個雖然算不上是沉默寡言、但在公共場絕對不會主動社交的人,怎麼就收獲了一枚社牛娃?
社牛兒子養成記
“社牛”性格和身高一樣,也是幾分天注定、幾分靠打拼形成的結果。
“天注定”的那部分就是基因。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社交激素”與兩種基因有關,分别是“CD38基因”和“CD157基因”。經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大多“CD38星人”都喜歡閑聊,朋友多,更熱衷于與他人一起行動,交流技能和共情能力也比其他人更強;CD157基因序列的一處變異也同參與者先天對社交和建立人際關系的興趣相關。
也就是說做是否是“社牛”和基因有着必然關聯。但這并不代表,在“社牛基因”方面沒有“優勢”的人就無法成為社牛,後天的打拼——培養也起着莫大作用。
首先,爸爸多陪娃、帶娃。
前兩天我看到一則報道,四個爸爸在小區帶娃,現場秒變神牛圈。
調研顯示,多和父親相處的孩子在社交能力上确實更出彩。在Utrecht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裡顯示,相較而言,父親育兒參與程度高,孩子會擁有較高的社交能力、自信和自制力、以及在學校裡有不良行為或在青春期有危險行為的比例也會降低。
我老公就是個“話簍子”,在陌生環境下會主動找人侃大山的那種人,而且他也很喜歡和孩子聊天,每天吃飯和晚上睡覺前都會和孩子猛聊天,兒子跟他在一起混多了,耳濡目染也就自帶社牛氣質了。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是社交高手,家長無疑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責任人”。
其次,讓孩子多和低年齡的朋友接觸,更容易建立了社交自信。
我家孩子不到一歲去了daycare(托管),學校實行混班制(0-3歲以下一個班)在那裡,他有作為最小的年齡的時候,觀察學習居多、也有作為年齡最大的時候,lead居多。
和比自己的年齡稍低的孩子玩耍,更容易讓孩子在溝通、交流、自信、心理承受力、甚至領導力方面得益,而這些都影響社牛性格的形成。
另外,鼓勵孩子在他有興趣的地方縱向深挖,成為他社交的談資。
有一次,我們全家去海邊玩,兒子和一位60歲的老太太看着大海就聊到了泰坦尼克号。那時候,正是兒子癡迷這艘船的時候。他和老太太聊了十幾分鐘,給老太太科普了關于泰坦尼克号的各種冷知識和熱知識,二人成為短暫的“忘年交”。
之所以能結交到這位忘年交,與他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深挖”、積累不無聯系。所以,家長要多鼓勵和支持孩子在他喜歡的某個方面縱向挖掘,不僅可能讓它們成為孩子社交時的“談資”,還可以讓孩子收獲贊揚和自信,讓他更喜歡社交,形成良性循環。
最後,于日常家庭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社交習慣。
我們家的氛圍是喜歡和孩子天南海北聊天,但也不是時時、事事都有回應。有不少時候,是兒子找我們聊天,做家長的在忙——工作、家務、瑣事、或者我們家長自己在聊天,沒工夫搭理他,這時就會明确告訴他“我們正在說話/忙,現在沒時間回應你”。
真實社會裡社會關系交往應該是有來有往的,社牛也并不是總是都要成為談話的中心、焦點,他們也有需要把場子交給别人、傾聽對方說話、甚至“不被待見”的時候,所以要讓孩子學會等待、當配角。
還有,在涉及到孩子的事情時,我們會盡量讓他自己做主。比如,去圖書館借書、找書,自己和圖書管理員說;帶他去看病,鼓勵他自己和醫生描述問題;去買漢堡,自己去前台點單……從小就鼓勵、培養孩子在不同環境下和人溝通的能力,而不是父母一手包辦。
性格沒有高低之分,“社牛”也隻是多種性格之一,重要的不是家長推孩子成為“社牛”,而是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成長節奏,成為一個讓他們在與自己和他人相處時都舒适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