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衆多的地區,貴州豐富的民族文化風俗多項内容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就包括有民間文學、舞蹈、音樂、手工技藝等八類。
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境内山脈衆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
西部高聳烏蒙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m,為貴州境内最高點;
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高程147.8m,為境内最低點。
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境内岩溶分布範圍廣泛,形态類型齊全,地域分異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統。
氣 候貴州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為典型夏涼地區。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人口組成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貴州省共有4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8個。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彜、仡佬、水、回、白、瑤、壯、畲、毛南、蒙古、仡佬、羌、滿、等17個。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苗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其次是布依族主要分布黔南、黔西南和安順地區;另外主要分布在黔東南的侗族、分布在印江的土家族、分布在三都、荔波的水族以及分布在黔西北的彜族等,都是貴州主要的少數民族。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少數民族服飾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有其共同點:喜尚青,重素雅,婦女多系裙,愛着銀飾。男子服飾以對襟衣、寬腳褲、包頭帕為主。各個民族的服飾及頭飾又各具特色。
苗族:婦女服飾僅在貴州境内就有上百種,總的說來是于樸素之中追求華麗重彩,以刺繡、挑花、蠟染為主要工藝,佩戴貴重銀飾後顯得富麗堂皇。男子畜發包頭巾,身穿無領、大袖、寬褲腳服裝,腰帶束身,冬天纏裹。
布依族:女性多穿短襟長褲,配有欄幹花紋裝飾,也有穿裙的。喜歡蠟染,領、肩、飾等。男性式樣簡單,與漢族大緻相同。
侗族:分南北部服飾,南部服飾接近古代,婦女穿裙束髻綁腿;北部一般穿短衣長褲。彜族:着長袍,纏包頭,顔色重青黑,有繡花裝飾。水族:婦女着長襟衣,包頭帕,系長圍腰。土家族:婦女穿左襟大褂,挽髻包頭。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少數民族居住環境
1、 苗族
苗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少數居住在山間平曠之地。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黔東南、湘西南、川東、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樓房兩種;在坡度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腳樓。
苗族民居建築,大緻有以下幾種類型:黔東地區多為木質結構的幹欄式樓房;湘西及貴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磚木構成平房;貴州中部地區多為木結構房屋;黔西北和滇東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構成的平房;這些類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營造而成的特點。
2、布依族
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村寨多建在平壩、河谷或依山傍水之處,少有遠離江河溪流的。村寨依山而建,避免了占用平地耕田,并可防範洪澇災害。沿水而居,是由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生存方式所決定的。
這就形成了布依族村寨較為典型的地理特點:背山、面水、毗田、環樹。随着時代的發展,布依族的建築也不斷演變,主要有幹欄式建築、改造型幹欄建築、平房、石闆房四種形式,有木結構、木石結構、土木結構和石頭結構。
3、侗族
侗族的居住環境大多依山傍水,村寨都建于溪河旁、田壩中、或山腳下,寨中鼓樓聳峙,村邊古樹濃蔭,花橋橫跨流水,風景非常優美,侗族大都居住木樓。(1)房屋屬“上棟下宇”式木房。一般用三根或五根主柱串穿成排,将三排或五排相對豎立,再穿枋連成架。侗寨多建鼓樓。
(2)鼓樓是侗族村寨的獨特标志,是侗族群衆集會議事的中心場所。節日集會,鼓樓又是對唱大歌的地方。一般,一個族姓建一座鼓樓,有的村寨有四五個族姓,就要建四五座鼓樓。
(3)侗族的長廊風雨橋和花橋也是民族傳統建築藝術中的瑰寶。風雨橋多建于遠離村寨的溪河之上,不僅給侗寨增添風采,也取村寨吉祥之意。
4、土家族
土家族的住宅建築,在土司時期,有着明确的規定,土司居處富麗堂皇,磚瓦鱗次,倚柱雕梁,極盡楮華。其屬下官吏的住處,雖可豎梁柱,周以闆壁,但不準蓋瓦。一般土民隻能杈木架屋,編竹為牆,樹皮或茅草蓋房。如有蓋瓦者,均治以逾越之罪。這些規定,是農奴社會等級制度在住宅建築上的反映。住宅建築的等級制,是土家族居住文化的第一個特點。
5、彜族
大分散、小聚居是彜族居住的主要特點。彜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梁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節日
貴州少數民族節日有1000多個,規模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彜族的“火把節”、水族的“端節”、瑤族的“盤古節".
1、三月三節
“三月三”是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各家各戶都要集款集糧,煮酒買肉聚餐。這實際是整個村寨的一次群衆集會。
聚餐後,村民原地就坐,靜聽寨老宣布民主制定的《議榔規》。《議榔規》對于維護村寨安甯和公有财物,增強人民團結有積極意義,類似現在的鄉規民約。三月三節日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五色糯米飯。
2、四月八節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懷念祖先、紀念英雄的日 子。這一天,他們載歌載舞,以表示對祖先、英雄的景仰和憑吊。
而布依族傳說中的“四月八”則是“牛王”的生日,因而把這一 天 定為“牛王節”。荔波一帶的布依族群衆在這一天做黑糯米飯敬“牛王”,讓牛休息一天;羅甸、冊亨、安龍、貞豐一帶的布依族群衆則還用楓樹葉泡水給牛洗澡。
3、六月六節
六月六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佳節到來,每家每戶也要出錢出糧,煮酒、買肉聚餐。這天家長帶領孩子到田邊去殺雄雞,意思是期望秋季豐收,同時,借此給孩子們講述農業生産常識,傳授田間管理技術,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生産勞動。
4、火把節
“火把節”是彜族最隆重 的傳統節日。六月二十四日這天,村村寨寨都要宰牛,分而食之;家家戶戶都要包棕子,打粑粑,待客送禮。節日夜晚,彜族男女老少身穿盛裝,高舉火把,猶如一條火龍環寨繞行,然後在田邊地頭舉行象征性的撲殺農田害蟲儀式。同時還燃篝火、開晚會,舉行賽歌。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歌舞
貴州是一個充滿着民族風味的地方,很多地方都還保留着濃郁的民族風情。
1、刻道----苗族古歌中曆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酒歌
"刻道",即"刻木",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是苗族婚嫁生活習俗歌曲的一種形式。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權制下的婚姻狀況,被民族學家和民俗學家稱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它叙述了苗族古老的婚姻婚俗,它用酒歌這種形式記載苗族婚姻的起源、演繹及它的發展和進步。
2、苗族古歌----苗族口傳文學的典型代表
又稱《苗族史詩》,由《金銀歌》、《古楓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遷》五大部分組成。神秘的古歌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一直唱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社會制度和日常生活。它篇幅宏大,内容包羅萬象。古歌大多在苗族鼓社祭,婚表活動,親友聚會、節日等場合演唱。
3、侗族大歌----最純美的天籁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衆和,分高低音多聲部協唱的合唱種類,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4、苗族蘆笙舞
“蘆笙舞”是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民間舞蹈。廣泛流行于中國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彜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舞蹈。以男子邊吹蘆笙邊舞蹈為其主要特征。蘆笙舞是苗族最喜愛的民間舞。
5、 布依族八音坐唱
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淨、醜諸戲曲,不化妝。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鑼、葫蘆、短笛等8種樂器合奏而得名。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貴州少數民族的特色飲食
1、大米不僅是主食,還被制成多種風味食品,其中以米粉最具代表性。米粉呈面條狀。制作簡便,其湯用熟豬油、紅油、姜蒜汁和醬油、食醋等配制而成,用大碗盛湯,然後放入燙熟的米粉和鮮嫩蔬菜或炒熟牛、羊肉即可食用。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飛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負盛名。
2、糯米飯也是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喜愛的食品。糯米飯蒸熟後,另加豬油在鐵鍋裡煎炒,起鍋後,将另備好的炒花生仁、蛋絲、香腸片、酸蘿蔔顆粒、食糖做餡子,捏成飯團,即可食用。
3、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殺年豬後,取膘肥肉厚處生切成片,大鐵鍋盛清水燒開,将生肉片沿鍋邊放入,主客圍坐,各人面前置一放鹽和糊辣椒面的調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鍋面,将肉片撈出拌上鹽和糊辣椒面即可食用,主人勸酒勸肉,酒香肉肥,歡聲笑語不絕。
4、苗族的“腌胙肉”也久負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将肉洗淨晾幹,把粳米炒熟舂成粉,用一口小缸,鋪一層粉,放一層肉,層層鋪放,缸口用芭蕉葉封住,将缸倒置于地,缸口糊以黃泥,一般經過大半年就可取食,不必再燒熟。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貴州特色手工藝
1.黃平苗族銀飾——以拉絲為主,其圖形多為蝴蝶、龍、鳥、魚、花、草等自然形,而且各形之間相互滲透。
2.三都水族銀飾——三都水族銀飾以錾鑿為主,圖形多為龍、鳥、魚、花、草等自然形。 3.從江侗族銀飾——從江侗族銀飾以錾鑿為主,其圖形多為獅、麟、魚、花、草等自然形及大量自然幾何形狀,花、草及幾何圖案偏多。
4.興義布依銀飾——以錾鑿為主,其圖形多為魚、花、草等自然形及回紋等幾何形狀。
5.安順苗族蠟染——以蠟為隔離材料進行印染,講求自然缤紋的天然美。
6.畢節蠟染——以蠟為隔離材料進行印染,追求細部和整的的關系,以細線構成。
7.牙舟陶器——黔南牙舟産的陶器,以特有的綠色著稱,是中國十大名陶之一。
8.遵義竹器——竹制的工藝及生活用品。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忌諱
1、彜族忌諱
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過年三天内禁忌新鮮蔬菜進屋;過年七天内推磨;諱女客上樓;諱婦女送自己的首飾、衣物給别人,否則會影響生育和孩子的順利成長。
2、苗族的忌諱
苗族人民忌諱其它民族稱他們為“苗子”。做客的時候不能去夾雞頭吃。忌跨過小孩頭頂;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忌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遇門上懸挂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3、布依族忌諱
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觸動神龛和供桌,火塘邊的三腳架忌諱踩踏。布依族習慣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應喝一點。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樹和大羅漢樹,禁止任何人觸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禮必須送雙數。
4、壯族忌諱
壯族人忌諱大年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火塘、竈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竈台;不慎闖入産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幹爹、幹媽。
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貴州民族旅遊資源
從宏觀上看,貴州旅遊資源的文化特點可概括為: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木蔥茏,吊腳樓房鱗次栉比;民族服飾款式豐富多彩,工藝巧奪天工,内涵廣博深邃,猶如無字天書;民族節日數量之多,參加人數之衆,活動内容之廣,令人歎為觀止。然而,僅用“望遠鏡”從宏觀上看貴州文化旅遊資源遠遠不夠,還須用“放大鏡”從微觀上看,才能于細處見精華。
1、民族服飾被人視為一個民族的重要表征。貴州民族服飾的精華,不僅表現在款式上,更多地蘊藏在文化内涵中。
貴州民族服飾款式豐富多彩:上裝有貫首服、無領服、圓領服、高領服、矮領服、長袖服、短袖服、大袖服、小袖服以及前擺長後擺短和前擺短後擺長等多種款式;下裝有帶裙、片裙、超短裙、百褶裙、羽毛裙等等;褲子有長有短,褲腳有大有小,相差懸殊。
2、若對貴州民族節日名稱、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内容、活動規模、社會功能等要素進行剖析,就會深深感到,貴州民族節日文化是一筆寶貴的曆史遺産。不同名稱的節日共130多個。從過節周期看,有一年一次的, 有幾年甚至十幾年才過一次的。節日活動地點遍布全省各地。
民族節日活動内容十分豐富,活動項目相當繁多,諸如對歌、跳笙、吹笙、吹箫、吹笛、唱戲、射弩、賽馬、鬥牛、鬥羊、鬥鳥、摔跤、拔河、拉鼓、踩鼓、武術、踢毽、登山、劃船、捕魚、撈蝦、嘗新、野餐、跳地戲、敲銅鼓、蕩秋千、爬刀梯、打花鼓、打手毽、打磨秋、耍獅子、舞龍燈、搶花炮、吃相思、擡“官人”、遊百病、打陀螺、打篾雞蛋等等。
3、貴州是個大山區,各族人民因地制宜修建造型各異的山地建築,堪稱“山地建築博物館”。
人們津津樂道的多半是吊腳樓、石闆房等民居,但建築學家認為,吊腳樓還不是真正的幹欄建築,隻有下層打樁、上層建房的建築物才是名副其實的幹欄建築。
吊腳木樓屢見不鮮,此乃地勢使然。而修建幹欄建築則不同。在平地上修建幹欄建築的工藝是:先用粗大的木柱和厚實的木闆,構築一人多高的平台,然後再于其上修建木結構的一層平房或二層樓房。底層立柱與上層立柱互不連通,斷然兩個建築實體——這是與吊腳樓的最大區别。
貴州還有“穴居”實例。祖祖輩輩生活在“石頭王國”裡的貴州各族人民,因地制宜修建無計其數的山地建築,其中不乏利用天然崖壁和溶洞修建“倚崖傍洞”式民居。
随着生産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走出山洞,到更廣闊的天地謀生,但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人依然眷戀溶洞,頑強保留“洞居”、半洞居和“崖居”、半崖居的古老習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