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古代人穿的褲子叫什麼

古代人穿的褲子叫什麼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6-27 02:38:57

對現代人來說,沒有誰會為要不要穿一條合裆褲而糾結。但是在古代,穿不穿褲子或者穿什麼樣的褲子,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很多時候,服裝發展遇到的不是技術障礙,在可為的情況下不為,往往是出于文化原因。

大禹發明褲裝

中原地區很早便有了褲子,但其作用是對衣裳制的一種補充。

《格緻鏡原》引《物原》的說法:“禹作袴。”這個袴與現代“褲”字的讀音相同,但形态上略有不同。按《釋名》說法:“袴,跨也。兩股各跨别也。”可見這個字的來源與穿着姿态“跨”有一定的關系,強調的是兩腿分穿。

曆史上的“袴”可細分為如下兩種形态:第一種是胫衣,《說文》當中解釋:“袴,胫衣也。”胫是小腿,胫衣接近于現代的高筒襪;第二種是開裆褲,《格緻鏡原》引明代學者張萱《疑耀》的說法:“古人袴皆無裆。”湖北馬山一号戰國楚墓出土的開裆褲,提供了實物佐證。

開裆與合裆之間并沒有技術障礙,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遠古中國天氣炎熱并且紡織技術不高,穿粗糙面料做成的合裆褲,會感覺很不舒服;其二,《黃帝内經》等中醫經典當中都特别強調“通”,人的氣血、經脈,以及與外界的交換,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要暢通。依照這樣的觀念,認為穿封裆褲會妨礙毒氣散發而損傷身體。這一點很容易理解,褲裆的确是容易滋生細菌的地方。

可不穿合裆褲,很難避免出現尴尬的狀況,關于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想了很多辦法。首先,古人的開裆褲隻是内穿,外面還穿近似于圍裙的裳,并且官貴和婦女的裳随着社會發展,逐漸加長到腳面。這種穿法同時解決了散熱、保暖、護腿、遮羞等問題。同時,為了避免偶發的尴尬,古人還建立了一套行為規範來管控形象。比如,古人普遍采用跪坐姿态,再比如周朝的《禮記》強調“暑毋褰裳”,就是天熱也不要把圍裙提起來。

司馬相如穿“犢鼻裈”,霍光助推女性穿合裆褲

除了婦女和官貴之外,軍人和勞作之人無論是出于保護身體還是維護形象,都需要穿上合裆褲。比如,司馬相如就曾經穿過“犢鼻裈”。

在司馬相如的人生低谷期,曾在四川臨邛的大戶卓王孫家裡做客,與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一見鐘情,兩人趁夜私奔。按司馬遷的描述,當時司馬相如“家徒四壁”,豐滿的愛情不得不面對骨感的現實。最後為生活所迫,兩個人又回到了臨邛。但顔面盡失的卓王孫發誓絕不接濟,所以小兩口隻能自謀生路,開起了酒館。卓文君長得漂亮,在前台接待客人;司馬相如則穿起犢鼻裈,與雇工們一起在鬧市中洗滌酒具。

犢鼻裈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曆史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形狀像牛鼻子(圖1);第二種:其長度恰好達到膝上二寸的犢鼻穴(圖2)。司馬相如是堂堂朝廷官員,暫時賦閑在家也仍有社會名望,他還是講究文字美感的辭賦大師,能夠穿犢鼻裈出場,内心非常強大。

古代人穿的褲子叫什麼(穿什麼樣的褲子)1

圖1:選自山東沂南漢畫像石

古代人穿的褲子叫什麼(穿什麼樣的褲子)2

圖2:選自四川彭州漢畫像磚

男人穿上合裆褲,是因為打仗和勞動需要。而女人即便是勞動,動作幅度也不會太大,尤其是富貴人家的女人幹活更少,所以隻穿裙子不穿合裆褲也無大礙。

女人穿合裆褲,至少需要兩種社會大背景作為支持:第一,社會意識,從舜帝、周公,到孔子,再到董仲舒,儒家思想對男女關系的态度越來越嚴謹;第二,技術進步,經過文景之治,富足家庭多了,已經具備了采用精緻面料做合裆褲的條件。恰恰在這個時候,一個權傾朝野的大臣成了女性穿合裆褲的推手。

霍光在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代為官,霍光的外孫女上官氏從6歲嫁給漢昭帝,一直沒有生育。情急之下,霍光下令宮女們都穿上封裆的“窮袴”。《疑耀》記載:“古人袴皆無裆,女人所用皆有裆者,其制起自漢昭帝時上官皇後,今男女皆服之矣。”

霍光的做法很粗暴,最終也沒有達目的,但這件事恰好趕在文化和物質條件都準備到位的時間點上,所以無意之間成為推手。

有個成語“纨绔子弟”,也與褲子有關。其中的“绔”字最初寫作“袴”或“褲”,後來才寫成了絞絲旁的“绔”。

《漢書·叙傳》上講到一個人班伯,是漢代名門望族班家的一員,比班超班固都早。這個人“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于绮襦纨褲之間,非其好也”。班伯經常跟王、許兩位皇後家裡的子弟們一起玩,這些子弟們穿的都是绮襦纨褲。這是“纨绔”一詞的前身。

早期的袴穿在裡面,外面有裳遮擋,所以往往用低檔面料制作。後來在漢朝的文景之治和絲綢之路暢通的環境下,富人消費絲綢不再是大問題,所以逐漸演變為“纨绔”,暗示用料的講究。

纨最早是由古齊國出産。根據《列子·周穆王》的記載,周穆王時代就有了齊纨。西周早期,姜子牙治理下的齊國,絲綢業是整個華夏最發達的。唐代詩人張籍寫過一句詩:“齊纨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酬朱慶馀》)古代絲綢論名貴,錦第一,纨其次,錦厚重,纨輕柔。

合裆褲成為魏晉南北朝流行裝束

有漢朝打下的基礎,再加上一直穿褲裝的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合裆褲就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流行裝束。

比如,袴褶。袴褶本是胡服的一種,上服褶而下服袴,褶是一種短上衣(圖3)。這種裝束方便騎乘,所以多用來做軍服。袴褶在戰國時期由遊牧民族傳入中原,逐漸被漢族接受,到南北朝時已經成為流行的服裝。《太平禦覽》引《西河記》當中的一段話:“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

古代人穿的褲子叫什麼(穿什麼樣的褲子)3

圖3:河南洛陽出土北魏彩陶俑(黃能福等人編著《中華服飾七千年》)

比如,大口褲。漢代以前,遊牧民族所穿袴褶,其袴口較窄,被稱為小口袴;傳入中原之後,由于天氣相對較熱,漢服也有寬松的傳統,所以演變出大口袴(圖4),官貴、百姓、軍人,都有穿着。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喇叭褲。那個時候的年輕人燙一頭卷發,拎一台錄音機,再穿一條喇叭褲上街,盡管褲腳掃過路面會沾上很多塵土,但仍然非常時髦。今天看來,喇叭褲與南北朝時期的大口褲有着相當大的神似。

古代人穿的褲子叫什麼(穿什麼樣的褲子)4

圖4:河南洛陽出土北魏彩陶女傭(黃能福等人編著《中華服飾七千年》)

再比如,縛袴:大口袴不便于行軍打仗,于是就想到在膝蓋處把褲腿纏起來。這種褲子始于三國時期,到晚唐以後逐漸消失。

衣裳制和衣褲制一直并行于中國曆史。南北朝以後,兩者不再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差别,而是逐漸演化為女裝以衣裳制為主,男裝以衣褲制為主了。

(作者系百家講壇《中國衣裳》系列講座主講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