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園區人雞頭米的季節也如期來臨
佳品盡為吳地有,一年四季賣時新
江南地區的飲食
總是有着非常鮮明的時令特征
這幾天
老蘇州們翹首以盼的
“南蕩芡實”正式上市!
“第七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江蘇省名特優新産品獎”
南蕩芡實名聲之亮、名氣之廣
離不開婁葑街道芡農們祖祖輩輩的耕耘
7月末8月初
頭茬南蕩芡實進入成熟期
在素有“雞頭米專業村”之稱的群力社區
芡農們披星戴月,紛紛開蕩
彎腰用手在長滿倒刺的葉片下摸出成熟果實苞,迅速用竹刀割下,做上記号,裝進網袋......晨曦初照的太湖橫泾水田,68歲的芡農鈕忠男穿着厚厚的防水褲,正跋涉在水深沒膝的芡實田裡。
據悉,鈕忠男從少年時就追随父輩種植芡實,至今已有50多個年頭。
“今天的收獲還不錯,差不多每袋三四十斤吧!”鈕忠男介紹,南蕩芡實的采摘要嚴格遵循成熟周期進行,當下最好的采摘周期是“七日兩頭打”,成熟一批采收一批。從7月底開采到10月上旬結束,一共可采11茬。
為了保證最佳口感
出水的“雞頭”
必須當天就要剝成雞頭米
清晨七八點,位于群星二路東邊的南蕩芡實加工市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此處占地2萬平方米,共有901間芡實加工棚,許多淩晨摸黑去田裡完成采收的芡農已經将一袋袋芡實果運回,全家老少都圍在一起加工。
更有不少來自葑門橫街、裡河、湄長路、胥江、婁門橋等農貿市場的經營戶聞訊而來,争相收購。
俗話說“十斤蓬剝五斤子,十斤子剝兩斤米”,手剝雞頭米的過程耗時耗力。首先須将“雞頭”一一打開,洗淨橙色雞頭籽外面那層黏黏的“衣”,再戴上剝粒神器——“銅指甲”,小心地剝出藏在殼内的雞頭米。
盡管如今芡實加工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不少芡農都配套使用上了篩選機和剝殼機,但機械化操作隻适合加工芡實“剝胚”、“老粒”等,不适用于加工柔嫩多汁的芡實“大旦”和“小花衣”。
手剝的雞頭米可保留米仁外一層淺黃色的衣,不僅形狀更完整,營養也得以保全。因此,手剝雞頭、現剝現賣仍有廣闊的市場。
玉指剝珠明,粒粒皆辛苦
雞頭米“貴”
就貴在了這精細的手工活上
其實早在300餘年前,清朝詞人沈朝初就雲:“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愛乳盈瓯,細剝小庭幽。” 可見那時南蕩出産的雞頭米就已頗有名氣。
詞中的“葑水”
指的是葑門外的南蕩
也就是婁葑黃天蕩一帶
群力、星灣、葑誼、金益、獨墅湖等社區
都是“南蕩芡實”的發源地
盡管現今黃天蕩一帶城市化後已無蕩可種,但近年來群力這個芡實專業村通過“走出去”,仍然保持着700戶以上的芡農數量。
婁葑街道陽西農場,太湖附近橫泾、臨湖、東山一帶農田已成為群力芡農再創業的熱土,“南蕩芡實”這棵“緻富苗”在“移栽”後依舊生機勃勃。
今年,群力社區共有750餘戶種植芡實,種植面積達8000餘畝,預計産值可達8000萬元。
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
對于講究“不時不食”的蘇州人來說
清韌而豐腴的雞頭米
就是嚴守歲時的生物鐘
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美味
就是留住了整個秋夏
而對于那些時至今日
仍耕作于芡實田的婁葑人來說
每一次的播種與收獲
都是祖輩的傳承
更是新時代“南蕩”的延續
責編:杜轶一 編輯:October
海報:周志杭
來源:園區融媒體中心 婁葑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