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四才子,又稱“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我國明朝中葉生活在吳中地區的,祝允明(祝枝山)、唐寅(唐伯虎)、文徵明和徐祯卿四人。現在文史界在提及此四人時,大都将他們視為一個整體,有的甚至将他們看作為一個文學社團。
江南四大才子扇面
那麼問題來了,吳中四才子因為有哪些共同之處?人們才将他們看成為一個整體的;他們又各自有何藝術特色呢?下面就來談談這兩方面的話題,希望大家喜歡,并參與讨論交流。
一。吳中四才子的共同之處
之所以稱他們為才子,從字面意義上就能想到,這四位都是才華橫溢且性情灑脫的文化人。特别難能可貴的是,在以“前七子”為首倡導的複古之風大盛之時,他們能夠不依傍其門戶,而特立獨行,以詩抒寫性情為第一要義。
四人之中的徐祯卿雖也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詩多佳作,詩論也有許多獨到之處,而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則不僅能詩,還擅于書法、繪畫、文章等,即他們均以多才多藝見稱。
吳中四才子的上述共同之處,是由于他們有相似的人生經曆,從而使他們之間相互産生了共鳴,擁有了共同語言、共同志向、共同愛好,因此才走到了一起,并最終組成了一個文學社團的。
吳中四才子劇照
他們四人在古代入仕的唯一途徑:科舉考試時,都不是很順利。如祝允明曆經5次(前後持續9年)到32歲才通過鄉試;之後又經曆了7次(曆經21年)會試,連他的兒子都通過了,年齡已達53歲的他還沒有中進士,最終他杜絕了科舉的念頭,決定以舉人選官才得了個知縣。
我們再來看文徵明,他竟然前後共用了27年,參加過九次應天府的鄉試都沒有考中,之後是通過好友舉薦,才短暫入仕為官的。徐祯卿雖然中過進士,他之前也曾是屢試不中,而且入仕後因相貌醜,朝廷不得讓他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
我們的大才子唐寅雖然在蘇州府試、應天府鄉試中都獲得了第一,卻在後來的會試中,被卷入徐經科場舞弊案,不僅考試不過,而且被坐罪入獄,出獄後被貶為浙藩小吏。
唐伯虎劇照
正因為他們四人的科舉之路都不順利,造成之後他們沒有能在官場上,謀取到合适的位置,沒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所以,他們的政治生涯也都非常短暫。他們隻能将對古老科舉制度的怨恨、對官場腐敗現象的痛恨,全部傾注到他們各自的作品之中,并共同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
二。吳中四才各自的藝術特色
唐伯虎因才華橫溢,人生道路上大起大落,所以在喪失了科場進取心後,他開始遊蕩江湖,專心埋沒于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并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美稱,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的山水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其筆墨細秀,布局緊疏明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則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豔麗清雅,體态優美,造型準确;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赅,饒有意趣;花鳥畫長于水墨寫意,灑脫秀逸。
除繪畫外,唐寅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的筆法效仿趙孟頫,其書風奇峭俊秀。唐寅文學上亦富有成就,并工于詩文,其詩多紀遊、題畫、感懷之作,以表達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對世态炎涼的感慨,以俚語、俗語入詩,通俗易懂,語淺意隽。
祝允明劇照
祝枝山家學淵源,是四才子中家庭最富裕的一個,他專攻書法,亦善詩文,其書,隸、楷、行、草諸體都很擅長,尤以草書成就最為特别,其狂草頗受世人贊譽,世人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
祝枝山的詩取材豐富,造語華麗;其文多奇氣,潇灑自如。祝枝山所書寫的“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亦都是傳世墨迹的精品。
而文徵明可以說是這四位才子中最特殊的一個,因為他既沒有唐伯虎的才子風流,大起大落;更沒有祝枝山的憤世嫉俗,恣意張揚;也沒有徐祯卿的年少輕狂,詩才逼人。但他卻是四才子中最長壽的一位,享年90歲,這在現代也可稱為高壽啊。
文徵明先天條件并不好,長到8歲還不會說話,生平九次鄉試不中,但他在短暫為官生涯結束後,開始專注于文學創作,經過他勤奮、踏實的艱苦努力,終于大器晚成,成為在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人稱“四絕”的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與鑒藏家。
文征明照
文徵明作畫方面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其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他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其書法初師李應祯,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迹,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态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緻,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徐祯卿天性聰穎,少年被人稱為“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可見其讀書認真刻苦。在毫不容易考中進士後,卻又因長得不好看,被朝廷貶官。迫使他憤然離開官場,專心文學創作,以洩心中不平。
徐祯卿擅長詩歌創作,他因其“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在文學流派上,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并成為“前七子”,強調文章學習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
徐祯卿劇照
徐祯卿的書法亦是一絕,并著有《迪功集》、《迪功外集》、以及文學批判著作《談藝錄》。他後期信仰道教,還研習養生。可惜他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年僅33歲就過世了。成為四才子中最早離世的一位。
綜上所述,在吳中四才子當中,四人的詩作都有名氣,而其中唐伯虎擅長作畫;祝枝山精于書法;文徵明詩、文、書、畫“四絕”全能;徐祯卿專注于詩歌創作。他們四人各自特點明顯,真是各顯其能、各具特色啊!
總之,吳中四才子,又稱“江南四大才子”,是指我國明朝中葉生活在吳中地區的,祝允明(祝枝山)、唐寅(唐伯虎)、文徵明和徐祯卿四人。他們作為當時的一個文學社團,具有其共同之處,也各自有其藝術特色。
他們用各自的文學作品,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湖泊美景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科舉不順、官場失意的不滿情緒,并且抨擊了封建社會的腐蝕制度,反映了貧民百姓的艱苦生活。其創作精神可嘉,他們的藝術作品值得人們欣賞與借鑒。
江南四大才子照
本文由“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