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川劇傳承經典

川劇傳承經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1 19:19:27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1

陳智林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吳德玉

川劇,以表演著稱于中國戲曲之林。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火種傳承與延續的基因。

兩相結合,勢必綻放出動人心魄的異彩。

身為川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智林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廣川劇、培養新人。

“非遺不是搶救式的,而是在這個環境裡面留住好的東西。我們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傳統。非遺傳承是對其生命力、精氣神進行重新研發,守正才有創新的基礎,不能為了創新就把我們的根底丢了。”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2

做融入角色的演員,不讓行當局限自己

15歲初入梨園,演配角關注太少就主動争取角色,在舞台上不斷磨煉自己。

這份執着和心性,使陳智林出道即巅峰。

對許多演員看來似乎是一生所追求的,陳智林如探囊取物。

他自從首次挑戰主角後就一直演主角到現在,1990年、2004年兩次摘取“梅花獎”。

談及此,他卻沒有絲毫傲驕,笑的時候,眼睛眯出的弧度,傳遞出一種“我也不知道咋回事”的“學霸”氣質。

非要究其原因,他說:“我覺得我演出是有觀衆緣的,觀衆可以接收到我傳遞給他們的情感信息,然後互相之間達成一種共通的快樂,真正做到獨樂樂和衆樂樂的平衡。”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3

陳智林 《巴山秀才》

陳智林的表演細膩傳神,嗓音高亢激昂。盡管個人簡介上寫着主工文、武小生、正生,但他從不局限自己。“我現在不知道我是什麼行當,什麼行當我都演過,比如《夕照祁山》裡的花臉魏延,《易膽大》是武生,《望娘灘》裡的短打武生,《巴山秀才》裡的老生,《柳蔭記》是小生等。我曾開玩笑說,我們四川省川劇院不出名演員,隻出名劇。每一個戲,我都是完全融入到自己創作的角色中。行當,不能阻擾人物内心情懷所産生出來的展現。”

在他看來,“角色是可以跟行當進行真實的時空跨越,人物決定了行當的取舍。真正的好演員,不會是讓自己局限于某一個行當,局限自己發展。我會用心跟每一個角色進行交流,每個角色都是我的代表作。”

陳智林演過大大小小上百個角色,他自信:“我創造的角色,沒有一個是演廢了的,每一個角色我必須做成。如果做不成,幾十萬上百萬的資金就流失了。我當院長那麼多年,我可以理直氣壯說一句:我沒有讓投入的每一分錢浪費。從我學第一個戲開始,我就沒浪費過大家在一起共同付出的努力。”

從藝40多年了,川劇對陳智林意味着什麼?

“我覺得我離不開川劇,川劇也離不開我,它給了我喜怒哀樂,而且我人生的所有支撐都跟川劇有關,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陳智林說:“我願意把我在川劇裡面找到的快樂,送給所有我有緣結識的人和事。”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2

做守正創新的傳承人,讓非遺更有生命力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5

陳智林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

将自己的愛好,變成終生堅持的事業,這讓陳智林覺得很幸福,也成為他事業前進的動力。

從最初的被動學習,到後來的主動學習,再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陳智林從學戲、演戲、傳戲的過程中,找到了幸福快樂的支撐,也對川劇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全國的劇種裡,川劇是表現能力和表述能力最強的劇種。”

早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就有關于四川人群體性格的描述,“民食稻魚,亡(注:此處通“無”)兇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

川人的幽默可見一斑。

“秀才,你中了啥子官啊?” “我中毒了”。陳智林的代表作《巴山秀才》,由魏明倫、南國創作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講述了晚清巴山秀才孟登科為民鳴冤,終成為政治犧牲品的悲劇故事。由陳智林演繹後,這部含淚的喜劇、帶笑的悲劇深受觀衆歡迎。陳智林總結:“川劇是四川人用四川的幽默、情趣、诙諧,用四川人的靈性,講成都故事,講四川故事,講中國故事,并向全世界推廣的一種四川文化語彙。”

2006年,川劇成為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地方戲曲。

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出爐,四川7位非遺傳承人入選,其中,陳智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川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對非遺,陳智林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尤其強調:“非遺不是将死或者已經故去的遺産,它是有生命力的。怎麼樣延續它,如何讓它永恒地延續下去,是我們非遺傳承人的責任和擔當。”

陳智林介紹,宋代是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期,“到現在為止,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沒有斷根、沒有斷源的。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非遺本身就應該是永恒的。我們傳承非遺,實際上就是讓永恒更永恒,讓永恒更有生命力地來進行一種新的耕耘。

“什麼叫傳承?其實我們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傳統,我們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傳承。明天的人看到我們今天留給他們的東西,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形成他們明天的快樂,明天的幸福,明天的支撐。”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2

做産教融合的老師,讓學生成為有用的人

川劇具有五種聲腔,承載着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文化。陳智林眼中,川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真善美。“川劇從明朝清代鼎盛時期到現在,經曆了起碼三四百年有史可考的曆史,它一直起起落落,在戲曲百花園之中,它永遠是一朵不敗的奇葩。”

現在有很多新的藝術形式,陳智林一直在嘗試創新。

他舉行過川劇交響音樂會。“川劇從來不拒絕新奇。像上世紀40年代,就嘗試了蓮台布景、霞光布景。”

但這種創新絕對不是一時的獵奇,多元化還是為了川劇本身服務,“包括戲歌,也是戲裡的表述方法,隻不過換了一種簡潔的方式。”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7

川劇《草鞋縣令》(2022版)演出劇照 圖據四川省川劇院

川劇鑼鼓配合川劇的唱、念、做、打,像一根穿珠的紅線,極其融洽和協調。陳智林早已參破其中的萬千奧妙:“以前鑼鼓是什麼?就是廣告!鑼鼓一響,就告訴大家戲班來了。後來大家覺得鑼鼓聲音大,很煩躁,就變成了優美的音樂戲曲。大号鑼變成了定音鑼。其實,川劇的鑼鼓是非常系統的打擊樂,有一系列成套的、完善的音樂整合,隻不過現在沒人去專門欣賞它,感受它。可一旦真正欣賞以後,你會覺得非常神奇,非常美妙。”

說到這,陳智林的表情有些凝重:“文化的厚重在于文化本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人,将來,曆史會告訴你們,你們都是英雄。在喧嚣的過程裡,沒有丢掉自己該有的信仰和追求,沒有随波逐流,而是能夠守住心境,守心守藝。

一些人對非遺的解讀,陳智林并不認可,他說:“非遺一方面是告誡、提醒,另一方面,是讓人覺得它的價值所在。說川劇是非遺,其實并不是要淘汰它,更不是判它死刑,而是确定了它的價值所在。”

提起川劇,大衆總會想起一些老茶館、老戲台,在經年累月中蒙上了些許塵埃。

敏銳如陳智林,早就讓川劇與年輕人産生了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

2003年起,陳智林走進清華、北大、南開等高校,“那時候還沒提出高雅藝術進校園,但我已經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應該是知識分子所能夠享樂的共同平台,是情感思維達成共識的一種傳播。川劇進校園是讓好的東西讓能夠接受的人瞬息之間産生共識,而且達到心理共鳴、共振,形成共頻,不要讓我們的遺憾,在無知的環境裡面留下更多。”

“我相信我們的傳統文化會重新找到現有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的新業态。四川文化會随着大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的同步,重新綻放出它該有的輝煌。”

陳智林從不怕年輕人不接受川劇,這一點,他有着足夠的自信與笃定。

有人覺得戲曲的節奏慢,陳智林辯駁:“我們兩個小時可以講一個朝代,兩個小時可以講人一生的悲歡離合,兩個小時能告誡你一個可行可為的真理傳遞。忠肝義膽,禮義廉恥,天地君親等,很多都是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而形成的。實際上,隻要自身的心智不要太浮躁,我相信這種節奏大家都能夠接受。

從昨天當學生,到今天帶學生,作為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院長,陳智林也非常重視教學中對學生的“産教融合”。“我一定要讓我們育出來的人,在學習期間本事上升,本領上升,到用人單位後,能夠變成有用的人。”陳智林在教學中最常提到的一點:“應該在00後以後的孩子們情感思維上,進行我們的教學模式認知。”

為此,他經常親自帶着學生走上舞台,“比如我去北京錄節目,本來是老師給我進行樂隊支撐,但我說,必須選學生,而且是學院一年級二年級學生。我展示的不是我個人,我展示的是我的教學團隊。現在,那幫孩子畢業,展現出來的靈氣和眼神都不一樣。誰上過舞台,誰沒上過舞台,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就是産教融合最大的成就和标識。”

6月15日晚,由陳智林領銜主演的2022版《草鞋縣令》将在四川大劇院上演,該劇演職團隊中,就有不少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學生,以及四川省川劇院青年演員。今年9月,陳智林還将帶領他們一起,奔赴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角逐第十七屆文華大獎。

我們期待着,陳智林藝術人生的再一次飛躍。

川劇傳承經典(匠心陳智林談)8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