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12:43:58

《漁家傲·秋思》 範仲淹 〔宋代〕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少孤寒,有大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邊,遏止西夏入侵,後召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緻力國事,以天下為已任,成為一代名臣。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範仲淹一首漁家傲意境開闊蒼涼)1

《漁家傲》,調名不見于唐、五代詞。《詞譜》雲:“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韻。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逐漸強大。公元一零三八年,黨項族首領元昊攻滅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勢南侵,連陷數州,進逼河洛,朝野震恐。在此危難之際,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出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擔負起守衛疆土的重任。他審形勢,置将帥,訓士卒,嚴防禦,經過四年的努力,終于使西北邊防轉危為安。《漁家傲》這首詞即為此時所作。

關于這首詞的創作,宋人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範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阙,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說明當時所作的《漁家傲》曾有數首,但現在流傳下來的,隻有這一首了。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範仲淹一首漁家傲意境開闊蒼涼)2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開頭一句,詩人先從大處落筆,以“塞下秋來風景異”勾勒出蕭索空闊的畫面。“塞下”二字,點明地點是在邊塞,也就是詩人所戍守的延州,當時為北宋邊防重鎮。“秋來”二字點出季節是在深秋。既在邊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涼而凄清的。但詩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寫,而是運用暗中對比的手法,寫出了“風景異”三個字。所謂“異”,是指不同于詩人江南家鄉的風光。這個“異”字,意味深長,極為精當,全篇的異鄉之思都由此綿綿而出。它不僅是點出塞下風景與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為下面抒發思鄉之情作了鋪墊。

第二句,“衡陽雁去無留意”,是見景傷情之筆。雁為候鳥,暖則北飛,寒則南去。所以古人寫北國秋思,常常喜歡借冬去春來的大雁,寄托思鄉的情懷。如錢起《送征雁》詩雲:“秋空萬裡靜,嘹唳獨南征。風急翻霜冷,雲開見月驚。塞長憐去翼,影滅有馀聲。怅望遙天外,鄉愁滿月生。”傳說大雁南飛至衡陽南之回雁峰,天氣轉暖,即向北飛去,故有“雁不過衡陽”之說。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範仲淹一首漁家傲意境開闊蒼涼)3

這裡的“衡陽雁去”乃括其意而用之。我們可以想見,詩人離鄉遠戍,遙望歸鴻南飛,長空鼓翼,毫無羁留之意,怎能不觸動望鄉思歸之情?然而,大雁南歸有時,而戍邊将士卻還鄉無日;大雁可以去無留意,而戍邊将士卻不能不堅守邊塞。思鄉之苦與守土之志的矛盾心情是交織在一起的。

正當詩人翹首雲天,目送歸鴻,沉浸在鄉思之中時,蓦地聽到号角吹動,邊聲四起,打斷了他沉滞凝聚的思緒,視線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來,于是寫下了上片的最後三句: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前一句寫聲,後兩句寫景。無論聲與景都突出地表現了邊塞風景的特點。所謂“邊聲”,指的是邊塞常聞之聲,也就象李陵《答蘇武書》所說的“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可以想象那胡笳哀怨、胡馬嘶鳴、秋風吟嘯之聲,伴随着軍中号角,從四面八方傳入耳鼓,自然産生一種悲涼肅重的感情。此時,映入詩人眼簾的景物,也顯得格外地凄異。你看,“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在層巒疊嶂的環抱之中,長煙下,殘陽裡,一座孤零零的邊城緊緊地關閉着它的城門。這是多麼蒼茫凄涼的景色,又是何等嚴峻沉重的氣氛!

再看句中所用的數量詞“千”和“長”、“落”、“孤”三個形容詞,更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千,言峰巒重隔,明僻遠之境;長,謂煙雲橫空,述迷茫之景;落,谕夕陽西下,現殷紅之色,孤,寫邊城無依,見荒涼之意。總括起來,“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這兩句詞,筆力蒼勁,氣韻不俗,足可以構成一幅意境蒼涼而又雄渾的畫圖,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語言藝術。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範仲淹一首漁家傲意境開闊蒼涼)4

這首詞上下兩片的景物描寫是以時間為序的。上片寫的是夕陽西下的傍晚,下片寫的是霜花滿地的夜晚。前後時間相接,思緒連貫,詩人的感情也随着景物的變化而逐漸深化。

下片的第一句,“濁酒一杯家萬裡”,訴說詩人因遠離故土,思鄉心切,愁腸九回。在異常苦悶的心境中,隻有端起酒杯,借酒澆愁了。

然而,愁有千種,各自不同。古往今來,思鄉之情人皆有之。這首詞的感人之處,乃在于真實而具體地描寫了一個既一往情深地眷念着故鄉,又深沉地關注着國家命運的守邊将領的情懷。在他的心靈深處,鄉戀與愛國是矛盾的又是相通的。鄉戀使他痛苦,愛國又使他清醒。

所以,詩人并沒有因鄉愁陷入消沉頹廢,而是在感情波瀾的翻騰之中,依然忠于職守,以國事為重。唯其如此,他才能夠呼喊出“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樣奮發蹈厲、扣人心弦的語句。意思是說敵人未滅,功業未成,還鄉的事是無法安排的。句中的“燕然未勒”,用的是東漢大将軍窦憲“勒石燕然”的典故。窦憲伐匈奴,乘勝追擊,北登燕然山(今杭愛山),勒(刻)石紀功而還(事見《漢書,窦憲傳》)。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範仲淹一首漁家傲意境開闊蒼涼)5

範仲淹用這個典故作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深刻地表現了他守土抗敵的英雄氣概和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詞的意蘊也因此顯得更為沉雄深厚。

當詩人在紛亂的思緒中,誓志守土時,忽聽羌管悠悠之聲,繼而又見滿地寒霜之色,思潮又湧上心來,于是連寫了下片的最後三句: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這幾句,格調蒼涼,氣韻悲壯。句中的“羌管”,指羌族地區所産的一種笛子,聲音凄清而悠揚。“霜滿地”三字,可以是寫實景,指寒霜滿地,夜已很深,也可能融含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的意境,表現出一種精神狀态。

羌笛的凄清悠揚之聲,霜月的潔白清冷之色,都給人以凄涼悲苦之感。所以在古代詩詞中,笛聲、霜色常是勾動鄉思、愁緒的。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雲:“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再如楊巨源的“夜月降羌笛,秋風老将心”、謝能的“此地秋堪悲,霜前作意還”。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範仲淹這首詞中所寫的“羌管悠悠霜滿地”,在藝術上的渲染、烘托作用與上述唐詩中的一些例子是相同的。

在下片最後的三句中,“羌管悠悠”寫所聞,“霜滿地”寫所見,“将軍白發征夫淚”寫所思。中間以“人不寐”三字前後貫穿,融合成片。這三句的熨貼細密之處,是先聞笛聲,次見霜色,因而思緒聯翩,夜不成寐,末了以“将軍白發征夫淚”作為“秋思”的最後收結,思想脈絡和結構層次都很清楚。

詩歌鑒賞漁家傲範仲淹(範仲淹一首漁家傲意境開闊蒼涼)6

對于詞的結句“将軍白發征夫淚”,曆來受到推重。如彭孫谲的《金粟詞話》就曾作過“蒼涼悲壯,慷慨生哀”的評語。句中的“将軍”,指的就是詩人自己,當時約五十二、三歲。艱難困苦的歲月使他過早地衰老,成了白發蒼蒼的老翁。

詩人用“将軍白發”四個字描繪自己的形象,心情是悲涼而沉重的,飽含着對功業未成而未老先衰的無限感歎。可以說在思想感情上基本上是健康的。更可貴的是,詩人在艱難的歲月裡,所關切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深切同情着士兵的痛苦,想到了守邊征夫的淚痕。“征夫淚”三字,具有很強的概括力,透過它,充分地顯現了戍邊士卒含辛茹苦的生活情景。

總括起來,《漁家傲》這首詞,通篇以“秋思”為主線,在“塞下秋來”的特定環境中,成功地抒發了強烈而又深沉的家國之思,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将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

縱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曆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将士們的内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它不但在範仲淹僅存的五首詞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宋人詞中也是傳誦千古的名作之一。詞中所表現出的慷慨悲壯的風格,對于轉變五代绮靡詞風,開啟宋代豪放詞派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