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問:“幫忙看看我家寶寶這是怎麼啦,是上火還是要長牙啊?寶寶還沒滿月呢,而且這牙齒怎麼從牙龈邊上冒出來?”
關于馬牙,本以為沒什麼可說的了,可生活中卻經常發現有很多媽媽并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些人雖然知道這是馬牙,但對于馬牙的了解卻知之甚少,甚至知道的那些“常識”僅僅是不靠譜的民間說法而已。看來,有些科普還真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多啰嗦幾遍才行。
1.馬牙是個什麼呢
大多數小孩子出生數周之後會在口腔内上颚中線兩側或者牙龈邊緣看到一些類似于牙齒尖尖的黃白色小點,很多新晉媽媽都會問到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馬牙”。媽媽們緊張得很自然,寶貝莫不是那麼早就長牙了吧?還是什麼膿包米粒?是不是要處理一下?
其實這個我們醫學叫做上皮珠,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短暫現象,絕非病态,一般在數月内會自行脫落,不需要治療。
牙齒發生形成,是在胚胎5周的時候由牙闆(dental lamina)向深層的結締組織内延伸,末端細胞開始分化增生,形成牙胚。而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牙闆就會破裂,大部分被吸收,殘餘勢力則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也就是“馬牙”。
2.馬牙還有好幾種呢
新生兒嘴巴裡的“馬牙”一般根據位置分三類:
Epstein’s pearls,主要沿上颚正中縫兩側分布;
Bohn’s nodules,主要分布于上下颌牙槽嵴内外側,或者上颚遠離正中縫處;
Dental lamina cysts,主要在上颚正中縫,或者是上下颌牙槽嵴頂處。
不管在哪一個部位,它們的構成都一樣是角化上皮結節。在口腔内表現為白黃色的小點,輕拭無法去除,強力擦洗後可能會造成皮下粘膜的出血。
3.千萬别把馬牙和鵝口瘡弄混淆了
另外,需要跟馬牙鑒别的是鵝口瘡,一種由白色念珠菌造成的粘膜損害。通常在牙龈周圍形成,有斑片狀白膜,像奶塊一樣,用棉簽輕觸不掉,但稍用力可輕輕剝去,露出鮮紅的粘膜創面。如果有這個情況就不是鬧着玩的了,需要就醫處理。
因此,媽媽們在對自己寶貝進行日常的口腔護理的時候可以細心區分:如果是可拭去的鵝口瘡請馬上到口腔科、兒科或者哺乳門診就診,但如果是馬牙則不需要任何處理,自行會脫落消失的哦。
馬牙對寶寶有什麼影響嗎?
長馬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并非疾病。馬牙并不會對嬰兒産生任何不良影響,無疼痛不适,也不會影響喝奶以及乳牙發育。嬰兒吮奶過程中牙床和乳頭摩擦,經過一段時間後“馬牙”便會自行脫落或吸收,無需任何治療。個别營養不良的寶寶長馬牙後脫落的時間可能會延後。
“擦馬牙”太不可取
不少人認為寶寶長馬牙後會又痛又癢,而且還會影響睡眠以及喝奶,并且把長馬牙的原因歸結為上火。因此為了給寶寶“治病”減輕痛苦,有人給寶寶喝降火的中藥湯,有人提出給寶寶“擦馬牙”或“挑馬牙”,也就是用手指纏布去擦或者直接拿針去挑。
不得不說,這些做法純粹是好心辦壞事。寶寶長馬牙後,最需要注意的是日常口腔衛生,然後等待自愈就可以了。
人為去掉馬牙的行為是非常危險的,寶寶的口腔黏膜非常薄嫩,如果強行挑破或者擦破很容易損傷牙龈造成局部感染,感染一旦擴大還可能導緻蜂窩組織炎、敗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提醒:如果馬牙太大已經影響到寶寶喝奶了,可以到醫院就診,由醫生進行治療,千萬不要自己挑破哦。
之前還曾聽說過這樣的病例,一個新生兒長了馬牙後,奶奶聽信鄰居的建議,用鍋底灰給孩子擦馬牙,結果造成感染,沒多久後竟很快發展成敗血症。因為送醫院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一個鮮活的小生命就這樣沒了,僅僅因為一顆馬牙。
所以,帶個娃着實不容易,該有的常識必須學起來!切莫讓你的“愛”成了傷害孩子的利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