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非洲坦桑尼亞的一位旅遊向導在納米裡平原上遊玩時,突然在遠處的幹草中發現了兩隻“小黑貓”。正當他好奇這兩隻“小黑貓”是從何而來時,一隻雌性薮貓出現在它們身邊,兩隻“小黑貓”立馬圍了上去,看上去親密極了。在對比了“小黑貓”和雌性薮貓的外表後,這位向導恍然大悟——兩隻“小黑貓”并不是普通的家貓,而是黑色的薮貓幼崽,而這隻成年的雌性薮貓則是兩隻小家夥的媽媽!
圖:旅遊向導發現的黑色薮貓幼崽
薮貓屬于小型野生貓科動物,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最喜歡的栖息地是熱帶稀樹草原和濕地,此外在高海拔地區也有所分布。在外表上,薮貓有三個十分明顯的特征:四肢又細又長,耳朵又高又圓,毛色和斑點類似獵豹。盡管兩個小家夥長了一身黑色的毛發,但還是可以從它們高高聳起的耳朵以及長長的四肢分辨出它們。
雌性薮貓的妊娠期大約為74天,通常一窩産下1到4隻幼崽。薮貓媽媽産崽的地方一般是在茂密的植被或土豚等動物遺棄的洞穴裡。和家貓一樣,薮貓幼崽剛出生時眼睛是閉着的,10天左右大時才會睜開眼睛。幼崽在一個月大時會斷奶,接着薮貓媽媽會用各種小型獵物喂養它們。6個月大時,幼崽開始學習獨自捕獵。大約1歲時,幼崽會離開媽媽獨自生活。
圖:薮貓媽媽和它生下的一窩黑色幼崽
據觀察,這兩隻黑色薮貓幼崽隻有一個多月大,它們顯然還不具備捕獵能力,要靠媽媽捕獵養活自己。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在未來大半年時間裡都可以在草原上找到它們。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正在帶崽的薮貓媽媽警惕性非常高,一旦察覺到不安全,就會帶着幼崽搬家。
為何薮貓媽媽的毛色和幼崽不同?這并不是人們第一次在非洲野外發現黑色薮貓。在這之前,一些遊客、野生動物攝影師及動物專家曾在非洲幾次拍到過黑色薮貓的照片。2019年,野生動物攝影師喬治·特納也在納米裡平原拍到過一隻黑色成年薮貓,這隻黑色薮貓的毛色全部為黑色的,眼睛顯得十分明亮,好像 畫的一般。
圖:攝影師喬治·特納拍攝的薮貓
黑色薮貓的出現與基因突變有關——控制毛發顔色的相關基因産生突變,導緻個體體内産生大量黑色素,從而使得毛色變成黑色。在全世界,有十多種野生貓科動物均出現過黑色個體,如豹子、美洲豹、細腰貓、叢林貓、短尾貓,等等。相對于黑色的豹子和黑色的美洲豹,黑色薮貓更為稀有。
黑色薮貓的毛色突變基因為隐性突變,後代從父母雙方各得到一個突變基因時,才表現出黑色毛發的性狀。也就是說,這兩隻黑色薮貓幼崽的父母均攜帶有相關突變基因,它們的媽媽是一隻表現型正常但攜帶有突變基因的薮貓,而它們的爸爸肯定也攜帶有突變基因,但是不是一隻黑色的薮貓就不好說了。
圖:攝影師在肯尼亞拍攝的普通薮貓和黑色薮貓互動的畫面
黑色薮貓常出現在哪裡?據動物學家統計,目前黑色薮貓主要在東非被發現,尤其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如乞力馬紮羅山海拔3800米的位置)。但這次兩隻黑色薮貓幼崽出現的地點海拔隻有大約1000米。因此動物專家推測,很可能是攜帶相關突變基因的薮貓從高海拔地區來到低海拔地區活動,并把基因傳遞給低海拔地區的後代,也就是所謂的基因擴散。
圖:普通薮貓幼崽
黑色的毛發對薮貓的生存有利嗎?貓科動物演化到今天,它們的各種特征必定有其特别的用途。對于薮貓而言,它們的毛色之所以是我們如今常見到的樣子——毛色整體為黃色或淺黃色,上面布滿黑色的斑點,是因為它是一種保護色,可以和周圍的草叢環境融為一體,這樣既容易躲避捕食者的追捕,也有利于捕捉獵物。
因此動物學家認為,黑色毛發這種“非主流的毛色”會給薮貓的隐藏帶來不便,尤其是在白天,一身黑的它們在草叢中會非常顯眼。
圖:白天,黑色薮貓非常顯眼
不過,既然這種性狀可以遺傳下來,則說明它會給個體帶來一些生存優勢。動物學家推測,高海拔地區氣溫較低,黑色薮貓的毛發會帶來一種獨特優勢:利于吸收光的能量,保存熱量,從而更好地抵抗寒冷。這或許是黑色薮貓大多出現在高海拔地區的原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