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恽壽平 花卉冊 天津博物館藏
有這樣一種花,盛放在山澗、在鄉野,
在城市不被關注的角落。
它亭亭玉立,狀如百合,
它寂寂無聲,朝開幕落,
它如此日常,以至常被忽視。
它便是橘色的萱草,也稱忘憂草、宜男花。
在康乃馨盛行之前,
它是中國的母親花。
01 幸有萱草可忘憂
萱草是什麼?
從植物學角度介紹之前,先來看蘇東坡的描述:“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
寥寥數語,已然是生動形象,恰如其分。萱草的确是這樣的,亭亭玉立,清香宜人,可用來插瓶清供。它是百合科,英文被稱為“daylily”,意思是隻開一天的百合花。單朵萱草花常在淩晨開放,日暮閉合,午夜萎謝,隻有一天的美麗。
近代李子申 花卉軸 天津博物館藏
萱草為什麼叫忘憂草?
其實這說法,自古有之。《詩經·衛風》:“焉得谖草,言樹之背。”谖(xuān)草就是萱草,“谖”字有忘記之意。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這首詩是描述婦女思念遠征的丈夫,希望找到忘憂的萱草,種在北堂上,以解自己的憂思之情。晉代嵇康《養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從“愚智共知”不難看出,萱草忘憂的說法在當時已然廣泛流傳了。因此,古詩古畫古文物中也常将萱草與忘憂聯系在一起。
白居易:“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
沈頌:“總使榴花能一醉,終須萱草暫忘憂。”
韋應物:“何人樹萱草,對此郡齋幽。本是忘憂物,今夕重生憂。”
宋 定窯刻花碟 天津博物館藏 盤内刻有萱草紋飾
唐 萱草紋銅鏡 天津博物館藏
02 幽幽萱草寄我情
近代劉子久 萱草片 天津博物館藏
一束萱草送母親
既是忘憂草,又何為母親花?
還是《詩經·衛風》“焉得谖草,言樹之背。”背,言北也。《詩經疏義》:“北堂幽暗,可以種萱。”一說在古代,北堂是主婦的居室,故常用于指代母親。
更普遍的說法是萱草代母為後起的意義,在唐宋時期才出現并最終形成。唐·孟郊有兩首著名遊子詩,一首為《遊子吟》,另一首名為《遊子》。後一首曰:“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門,不見萱草花。”此詩将萱草與母親聯系起來,将《詩經》的“種萱思夫”變為“種萱孝母”。久而久之,萱草就成了中國的“母親花”。
古人常以萱草代指母親,母親的居所被稱為“萱堂”, 母親的生辰也被稱為“萱辰”。那麼父親呢?多以椿代指,故而古詩文中常常以“椿萱”并舉,祝福父母雙親長壽、安康。如下圖天津博物館所藏的清乾隆椿萱并茂缂絲片,即同時刻畫了椿樹和萱草。
清 乾隆椿萱并茂缂絲片
萱草可觀賞,更可入馔。猶記得兒時,家裡小院子種了不少萱草花,當時并不知道這随處可見的花朵叫什麼名字,常随手摘下插頭上,或拿來招蜂引蝶,與小夥伴追逐嬉鬧。有一次偶然聽鄰居說這花可以炒菜吃,一時興起非讓母親摘下炒一盤不可。母親是愛花之人,雖不舍也還是順我的意思做成了菜。這道菜的滋味如今我早已記不得,但逢母親節,看到這金燦燦的萱草花,眼前再度浮現熟悉的小院子裡,母親忙碌的身影,想起兒時那無憂無慮的時光。
萱草花朝開夕落,就像母親的青春,
像兒女陪伴她的時光一樣短暫。
如果萱草可忘憂,那一定是借助了母親的力量。
在母親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
送媽媽一束萱草花,
為她下廚做頓飯,
陪她聊聊天吧,
盡你所能,免她煩憂。
祝天下所有的母親
節日快樂,萱花永茂~
圖文:媒體中心 賈曼
監制:黨委副書記 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