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課堂常見問題應對

語文課堂常見問題應對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12 09:08:42

語文課堂常見問題應對(書生校長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4個問題選項)1

原創作者程紅兵,深圳市明德實驗學校校長,教育學博士,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出版《做一個自由的教師》《直面教育現場》《做一個書生校長》《程紅兵與語文人格教育》等專著

最近參加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讨會,聽了幾節課,想到了幾個問題,評課時我就把問題抛給與會的語文老師:語文課到底是教課還是教人?語文課是一定要結構完整還是要結構合理?語文課是教文還是教言?語文課是細讀還是碎讀?

1

語文課到底是教課還是教人?

這個問題毋庸置疑,教師都會說回答是教人,完整地說是通過文本來教人,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常常有老師把這個根本問題搞錯了。特别是公開課,教師準備了充足的内容,主觀意識一定要把課上完,給專家、評委一個完整的印象,老師腦海中全都是課,不管學生是否能夠跟上,是否能夠理解并消化教學内容。借班上課的公開課,教師根本不了解學生,而語文公開課除非任課教師特别強調和督促,學生一般不會事先預習,幾乎是在對課文毫無所知的情況下開始這堂課的。

最近聽到的一堂公開課《雲南的歌會》就是這種情況。文章太長,内容又非常細碎,學生在對文章幾無了解的情況下進入課堂,教師在簡單地介紹作者之後開始提問,學生不知如何是好,不踴躍、不主動,老師無奈隻好點學生回答,學生簡單說兩句不着邊際的話,或幹脆默不作聲,場面極為尴尬,這就特别容易引起教師心急,因為他心裡完整的教學設計必須一一展現出來,生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隻好催促學生盡快從文中尋找答案,從而又導緻學生緊張,過目不過腦,找的答案可想而知,課堂于是走向惡性循環。如果我們真正把教學定位在教學生,而不是教課,那麼我們面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就要及時調整,就要遷就學生,就要放慢腳步,放緩節奏,讓學生認真地把課文讀一遍,帶着問題再讀一遍,讓學生将課文入眼入心,然後再來讨論相關問題。

2

語文課到底是要講究課堂結構的完整性,還是要講究課堂結構的合理性?

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而言當然要講究課堂結構的完整性,起承轉合,開頭結尾,前後呼應,一篇課文的教學完整性,這是不容懷疑的。但是從一堂具體的課的教學進程來說,基于學生實際情況,未必一定要在指定的時間裡完成教學設計的所有内容,誠如前面所說,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實際接受度,必須控制把握教學節奏,因為教學設計畢竟是設計階段,是否符合學生實際還有待于課堂教學檢驗,學生基礎好,課堂教學節奏可以快一點,教學内容可以拓寬一點,可以加深一點,學生基礎不如意,課堂教學節奏應該慢一點,教學内容應該緊湊一點,緊緊圍繞基本問題進行,無需拓寬,也不必加深。因此實際課堂教學應該講究的是課堂結構的合理性,所謂合理性,就是教學目标、教學内容、教學節奏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的環節與環節之間有着内在的邏輯性。讓學生可接受,讓學生有所得、有所獲,而不能讓多數學生處于似是而非的“夾生飯”狀态。既然承認語文課是教人,那麼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就必須追求教學結構的合理性。

3

語文課是教文還是教言?

語文課到底是教文章中的内容,還是教如何運用語言表情達意?我以為,語文課當然不可能忽略語文教材中選文的内容,主要還是教學生如何理解、運用語言。語用是主要目的,但并不排斥文章内容對人的教育意義,甚至要積極發揮并利用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人格教育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切不可隻是單純地教授文章的内容,隻是單純地挖掘文章的道德教育意義,這樣做就偏離了語文學科教學的主渠道。

有一次公開課《奶奶和1973年的諾貝爾獎》,就是把課堂教學目标定位在内容上,設置了一些關乎文章内容的問題,組織學生讨論。諸如,奶奶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是勞倫斯因為獲得諾貝爾獎更幸福還是奶奶更幸福?這些問題全部是關乎文章内容的問題,整節課幾乎沒有一個涉及到語言運用的問題,很顯然教學目标定位偏離了正常軌道,特别是誰更幸福這樣的問題,見仁見智,完全沒有必要非得比出一個長短來。

語文課堂常見問題應對(書生校長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4個問題選項)2

4

語文課是細讀還是碎讀?

細讀是針對忽視文本泛泛而教,泛泛而談,大而空的現象而提出的,應該說細讀文本的主張無疑是正确的,強化語文教學中語言運用的重要意義,回歸語文本體,落實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也有不少語文老師開始繁瑣化,一堂語文課充斥大量這樣的問題,這個詞好在哪?換一個語詞可否?删去可否?對句子的賞析也是,甚至對标點符号也開始這樣賞析。選入課文的作品應該說都是好的,至少有好的一面,但文章再好也未必字字珠玑,句句美妙,個個标點都顯示微言大義,老師煞費苦心地找了一堆這樣的詞句、标點,做了許多牽強附會的解讀賞析,然後生拉硬拽地讓學生順着教師的思路去找到所謂的妙處、好處,一篇不錯的文章就被活生生地解剖得支離破碎、零零散散,這樣的細讀就走向了碎讀。有次聽執教戴望舒《蕭紅墓畔口占》一課,一首四行短詩,不算标題36個字,教師反反複複地提問,讓學生反反複複地回答,把一首很有味道的詩歌教得味同嚼蠟。這樣教學還不如先讓學生讀詩作,談談自己讀出了什麼,然後教師指導學生再讀詩作,讓學生談談理解到什麼,最後教師談談自己的領悟和聯想。細讀與碎讀的區别就在于,選擇的文本細節是否與文章的核心要害有關聯,或者是否與文章的主旨有關聯,或者是否與文章所寫的核心對象(人或物)有關聯,或者是否與文章的核心事件有關聯。如果有關聯,且這些詞句的确具有微言大義,精選幾處加以品讀,這就是細讀,細讀不忘主體,細讀不忘全局。反之,碎片化的閱讀,碎讀教學導緻學生眼中有詞、心中無文。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是教人,既然是教人,關注的就應該是課堂結構的合理性,合乎學生實際;語文課不同于其它學科,其本體意義主要在語言能力的習得,因此其首要任務就是就應該着重于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教學過程應該細讀文本,但不是碎讀文本。

(本文選自“未來教育家雜志”,首發《未來教育家》2018年第12期,版權歸原創作者程紅兵校長所有)

語文課堂常見問題應對(書生校長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4個問題選項)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