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哥窯瓷器很重嗎

哥窯瓷器很重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09:49:09

《墨子》中有一句十分樸素的話:“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 天下之事沒有十全十美。再甘甜的瓜,蒂都是苦的。

缺陷、遺憾、殘損、破碎……是事物發展的常态。

在中國傳統審美意趣中,“破碎、遺憾”是一種美。甚至是一種更高境界、更有生命感、更自然的美

如林椿畫作枝頭的枇杷葉,雖卷曲破損,但卻恰恰顯示出一種真實的、果熟禽來的盎然。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3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4

▲《枇杷山鳥圖》(局部放大)

南宋 林椿 故宮博物院藏

而在曆代名瓷中,哥窯則可算作 “破碎美”的典範。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5

▲宋 (傳世)哥窯五足洗

上海博物館藏

談及“哥窯”,目前能被冠以這個稱呼的瓷器至少有3種:「傳世哥窯」、墓葬或窖藏出土的「哥窯型瓷器」、以及「龍泉哥窯」 。

如無特别說明,後世提到哥窯時,一般默認指「傳世哥窯」,即曆代宮廷流傳下來的哥窯瓷器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6

▲宋 哥窯米色釉膽瓶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器器身遍布縱橫交錯的紋路,觀感上很像是“碎了”。并且碎得還很徹底。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7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8

▲宋 哥窯青釉魚耳爐 底部有乾隆詩《詠哥窯爐》

故宮博物院藏

實際上這種“”與汝窯的“冰裂紋”一樣,都是瓷器燒造時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造成的開片。隻不過哥窯開片紋路較為明顯。

其小而細的紋路呈淺黃色,被人們稱為“金絲”。大而粗的紋路則呈灰黑色,被稱作“鐵線”。

金絲鐵線,星羅交織,遍布哥窯器身,形成一種瓷器碎了又重新拼合的奇特觀感。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9

▲宋 哥窯五足洗 (局部放大)

上海博物館藏

不少學者推測,“碎了”的哥窯原本是個“意外”,是某次偶然燒制出的“殘次品”。

一開始,對工匠們來說,燒造出瑩潤無暇的瓷器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标。開片是一個“缺陷”,在他們看來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古代文人卻從開片交錯複雜的紋路中,發現了美,并将這種“缺陷”上升到美學的高度。

蜿蜒的開片增加了哥窯的偶然性,賦予瓷器獨一無二的生命感,也因此成就了哥窯深刻的“破碎”美學意涵。

片片紋羽似金鳳蝶陽光下扇動的翅膀,人們欣賞哥窯“碎了”的樣子,并賦予其“金絲鐵線”的名字。

這種對破碎、殘缺的審美意趣,恰如《宋瓷中的中國文人精神》所寫:“可能是一種更深刻的美。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0

▲宋 林椿 《寫生玉簪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1

▲宋 哥窯灰釉葵花式洗 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開片,哥窯瓷潤澤如酥的釉面,同樣為後世稱道。

哥窯釉色多呈米黃色青灰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無常見玻璃光澤,而是泛着一層絲綢似的油光,綿密柔和。

有人十分生動地将其形容為“酥油光”。像釉面起“酥”了。

酥油是牛、羊奶提煉出的一種油脂。色澤亮黃,似黃油。人們在做餅幹、薄酥餅等焙烤食品時,常用到它。

而哥窯的“酥”則是光在釉面反射、折射造成的。綿密,細小,接近于亞光,但有油潤。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2

▲ 宋 哥窯青釉碗

故宮博物院藏

若在顯微鏡下觀察,哥窯的釉面中蘊含着密集的氣泡,像一個個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稱 “聚沫攢珠”。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3

這些珍珠般的氣泡能使射入釉層的光線産生散射,使釉面産生一種柔潤綿軟的質感。

搭配哥窯交縱精巧的紋羽,绮麗,又不失典雅。

“破碎”,但是分外美麗。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4

為緻敬五大名窯,觀複博物館推出——【傳世哥窯系列瓷器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5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6

從胎骨選料到釉水調制,再到高溫成瓷,曆經無數試驗,手工制作,極力接近傳世哥窯的氣質。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7

觀複傳世哥窯系列瓷器:

金絲鐵線,星羅交錯,斑斓變幻。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8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19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0

聚沫攢珠,潤澤如酥,沉靜柔和。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1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2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3

酥油光澤,淡黃綿軟,典雅自然。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4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5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6

哥窯瓷器很重嗎(哥窯碎了)2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nba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