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賴于小說《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決勝千裡,算無遺算的諸葛丞相,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腦後有反骨,一輩子都是反骨仔的魏延。
初開始投靠劉備之前,他殺掉了頂頭上司韓玄。
投靠劉備之後的魏延,一見諸葛亮就被說腦後有反骨,未來必定會反!
事後也果不其然,在諸葛亮五丈原去世之後,負責斷後的他悍然帶兵自己行動。
這演義中的故事,讓魏延成了一個天生腦後就有反骨的人,也讓諸葛亮成了一個妙算人心,算準魏延命運的人。
(誰敢殺我)
小說家如此言語,配合而來的當然是書中對于魏延的各種不信任和壓制啊!于是,子午谷奇謀成虛幻。
于是,街亭守将成了馬谡。
弄得魏延常常感歎自己不得志,因為遇見了諸葛亮!
這抱怨多了,就讓諸葛亮臨終遺計馬岱,殺了魏延,讓魏延歸去來兮,跟随自己而去。
嗯嗯,小說很精彩,演繹很傳奇,諸葛亮很超神,魏延是反骨仔。
(跟你走)
可是,真實曆史真就是這樣嗎?一個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著稱的諸葛亮,真的是這樣小肚雞腸的人嗎?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這點從諸葛亮時代,魏延的官職就能看出來。
魏延在劉備時代,就被越級提拔成了駐守漢中的方面大将。
這狀況,讓自诩一定是漢中太守的張飛,有點失意,也讓一軍震驚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一看衆軍都心有驚訝,劉備為此特地開了一個會,會上就問了魏延一個問題:文長啊,曹軍來了,你如何應對啊?
面對這問題,魏延豪邁地說: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臣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臣請為大王吞之。
魏延這話毫不誇張,可謂說到做到!
自那以後,魏延鎮守漢中數年,将漢中打造成了鐵闆一塊,弄得曹魏不得寸進,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對魏延也是非常重用,根本沒有啥狗屁倒竈的私人矛盾。
(諸葛亮)
比如,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就給了魏延三個職位。第一個“督前部”兵馬,這是當蜀漢的先鋒大将。
第二個“丞相司馬”,這是作為自己的副手,擁有掌握軍權的能力。
第三個“涼州刺史”,這是給予魏延的地方行政職稱。
(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國志·延傳》
先鋒大将,丞相副手,地方長官,這是不重用是什麼?
有了這份重用,再看街亭之戰就懂為什麼不安排魏延去街亭了!
這魏延可是先鋒将軍,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攻略隴右,占領武都和陰平兩郡才是他的任務。
至于堅守街亭,魏延去了,隴右誰去打?
趙雲在弄疑兵之計,牽制曹魏主力,魏延也走不開,兩個大将都有任務,隻能說諸葛亮無人可用,最後選擇了馬谡而已。
(魏延)
魏延受重用,在公元230年曹魏兵分三路進攻漢中也可以看出來。當時魏延鎮守漢中,一看三路大軍氣勢洶洶,就堅守城池,弄得魏軍前有堅城,還遭遇連綿大雨,最後無奈撤退。
魏軍撤退了,魏延立馬追擊,帶着漢中的蜀軍一口氣幹翻了魏軍大将郭淮。
這可是前敵指揮,沒跟諸葛亮商量過的事情哦,但是魏延受到責罰了嗎?
沒有啊,不僅沒有責罰,還升職成征西大将軍,授予假節,進封南鄭侯。
升官我們姑且不提,這授予假節成南鄭侯,可是授予了魏延獨立作戰的權力,足以跟蜀漢方面大将關羽比肩了!
八年(公元230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嵩,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魏延傳》
從這個角度看,知道魏延在漢中守得好的諸葛亮,不僅沒有壓制魏延,反而讓他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成了漢中獨當一面的軍政一把手。
有這份信任,我們再看諸葛亮病逝前的安排,就懂了諸葛亮從來沒有不重用魏延的意思。
諸葛亮臨終前關于退軍的安排是這樣的!
大軍先行出發,姜維居中策應,魏延負責斷後,最後補充了一句說,魏延要是不聽命令,大軍就自行撤退,不用管魏延。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
(安排退軍)
那麼這安排有問題嗎?其實是沒問題的!軍隊行軍打仗,進攻的時候先鋒大将最重要,退兵的時候斷後的人最重要。
先鋒關乎勝利,斷後關乎安危,都是最關鍵崗位,一個弄不好就能決定戰争勝負。
諸葛亮在臨死前想到的斷後大将依舊是魏延,足見他對魏延的看重,至于說他不聽命令就不管他,其實跟魏延的官職有關。
作為授假節的蜀漢大将,魏延本就有獨自帶兵打仗的權力,聽諸葛亮的話,那是魏延安守本分,不聽諸葛亮的話,也談不上犯多少錯誤。
将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特殊情況發生了,魏延還死守諸葛亮的遺命,也算不得蜀漢大将了。
而且,諸葛亮真要顧慮魏延會謀反,完全不用多此一舉,隻需要在臨死前召喚魏延前來,直接關押起來,甚至殺掉不更方便嗎?
何至于多此一舉,弄個馬岱的拖刀計?這不是徒增笑柄,讓天下人笑話諸葛亮小肚雞腸嗎?
(沒那麼無聊)
基于此,才有諸葛亮的安排和如果魏延不聽話,就不管他的話出現。當時讓諸葛亮放心的是,就算出現了最壞的結果,魏延真不聽話了,自己安排的姜維也能穩住中軍,不至于讓大軍都跟魏延跑了,保留住蜀漢軍隊的精華。
這一切,從任何方面看,都能看出,這諸葛亮是個厚道人,不僅厚道還不以個人得失壓制人才,讓人才物盡其用。
其實造成魏延最後橫死的根源,還在于他的性格,跟諸葛亮真沒多少關系!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丞相雖亡,吾自見。府親官屬便可将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将乎!《三國志·魏延傳》
這話初看起來,有大不敬味道。諸葛亮剛死,你就說這樣的話,貶低了同僚,也暴露了野心,但是換個角度想想,真的有問題嗎?
從地位看,魏延是諸葛亮的副手,從軍權看,魏延是獨當一面的大将,從政治地位看,魏延也是漢中太守。
他說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也是竭誠為了漢室天下而奮鬥的。
唯一的問題是,說話方式方法太過分了,弄得一群人都不好想。
這就是魏延之死的真實爆發點,說話水平太次,性格太過孤傲,弄得人緣太差了!
(同僚關系太差)
關于魏延的人緣問題,他跟楊儀的矛盾可謂人盡皆知。兩人可算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是性格都有問題。
楊儀是那種能力很強,但意志品質不夠堅定的人,也有點狂。
反觀魏延,能力很強,意志也很堅定,至于狂,那都要狂上天了。
除了劉備和諸葛亮,還有原本的老大哥們,蜀漢就沒幾個能讓服氣的。
這兩人性格都這樣,當然是水火不容!
相較于楊儀内斂的狂傲,魏延則是高調的狂傲,一個内斂,一個高調,人緣好壞也就一清二楚了。
于是,魏延說要繼續北伐的時候,響應他的人就很少。
一看這狀況魏延隻能悻悻而去。這悻悻而去的背後,是狂傲的魏延,讓所有人在他和楊儀之間做一個選擇題。
跟楊儀回去,還是跟随我繼續進攻曹魏。
那麼這選擇題好做嗎?好做啊!
一個性格狂傲,職位還特别高的人,跟一個看似文弱的文人比,所有人都喜歡楊儀,不喜歡魏延!
不少人或許心裡尋思的是:你這娃,死了才幹淨哦!
然後,魏延就悲劇了。
在唯一重用,信任他的諸葛亮去世後,迎來命運的終點,成了一個晚節不保的人。
這或許就是特殊人才,又性格太差之人的宿命吧。他們的才華得以施展,需要有容人之量的老闆。
劉備是這樣的老闆,直接越級提拔,讓魏延欣喜欽佩。
諸葛亮是這樣的老闆,直接重用信任,讓魏延内心矛盾。
對于劉備,魏延是一百個感謝,因為那是自己的伯樂,對于諸葛亮,感謝和意見都有,因為那個時候的魏延翅膀硬了。
當這兩人都不在了,翅膀硬了的魏延當然會飄飄然,最後倒在了壞人緣下,成了一場蜀漢内鬥的犧牲品!
死後還腦袋分家,被楊儀踐踏,就不得不說是悲劇了。
唯一幸運的是,劉禅還算一個厚道的人,認為魏延并沒有叛亂,事發後對于楊儀也多有壓制,弄得楊儀怨恨無比,最後也不得好死。
更巧合的是,正史《三國志》中魏延和楊儀這對冤家還是連起來一起寫的。
陳壽老爺子這安排,估計就是不好說太多,讓讀者連起來看了之後,自己尋思。
最後,用《三國志》中評價魏延的話結尾吧: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這話簡言之就是:同志們,不作死就不會死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