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文:黎海濱(whlihaibin)
知識點一:人類馴養狗,并不是為了吃它們的肉。
狗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
《動物考古學》認為,在世界範圍内占主導地位的家養動物隻有七種,但除了狗以外,其餘六種(馬、驢、豬、黃牛、山羊、綿羊)都能有效地将人類不能直接食用的植物性食物轉化為肉量,唯獨家犬作為肉食動物是個例外。
也就是說,對原始人類來說,馴養大部分家畜的目的都是經濟性質的:為了利用他們的皮毛和血肉,但對狗的馴化卻不是為了吃它們的肉,否則它們作為肉食動物不僅能量轉化效率低,而且還可能和人類争食。
知識點二:國人對狗的矛盾态度,由來已久。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狗的态度頗為矛盾。
一方面,很多人認為狗象征着忠誠,是人類的好朋友,甚至可能比任何動物(包括貓)都更像一個家庭成員;
但另一面,在漢語中有着一大堆對狗的貶義詞彙,諸如:鷹犬、豬狗不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打狗也要看主人面,像“犬子”、“犬馬之勞”之類謙辭中也隐含着“卑賤”的意味。
早期的中國古人,主要以遊牧、狩獵的方式獲得生活所需的物資。在遊牧社會,狩獵文化盛行。狗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凡是在這種狩獵文化盛行的地區,狗通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喜愛乃至尊敬。因為在遊牧狩獵生活中,狗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輔助性”或“精神性”的,它們由此被視為“助手”或“夥伴”。
當古人漸漸掌握農耕技術,開始定居生活,就進入了農業社會。而從農業社會的角度來說,貴族(統治階層)架鷹驅狗、騎馬奔馳的狩獵行為乃是非生産性的活動,弊害甚大,不僅常常踐踏禾苗莊稼,而且騷擾民間,絕對不是什麼值得肯定的行為;很自然地,從這樣一個農民的視角出發來看,貴族打獵時的“鷹犬”和“走狗”當然便是幫兇,他們既能縱狗行獵,恐怕也能縱狗咬人,老百姓在這種情況下對狗幾乎不可能會有什麼好感。
知識點三:古人對狗的賤視,導緻屠狗為食。
重視農耕的中國文化,不僅常常賤視狗,而且還吃狗肉。
在中國古代,狗肉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是低賤的食物,所謂“挂羊頭賣狗肉”,衆所周知指的是以次充好,這意味着人們心目中羊肉遠比狗肉珍貴。這個成語最初雖出現于宋代,但類似的意味則早已出現——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屠狗就被視為是一種卑賤的職業。
由于狗在農業生活中遠不及牛羊等大牲畜有價值,何況日漸增長的人口本身可能也面臨食物短缺,于是“無用”的狗被大量屠宰,作為廉價的肉食來源供給給底層民衆,畢竟羊肉和牛肉可能是他們吃不起的。
知識點四:生而如狗,乃是現代人矯情的調侃。
狗的生命力極為頑強。以前的貧窮農村,許多父母給孩子取個小名“狗剩”、“狗蛋”、“二狗子”、“小狗子”……這是父母寄托了“好養活”、“給我省心”的良好意願,同時也給自己減壓,意思是本來就沒拿他當人來看,拜托殘酷的命運放我的孩子一馬,讓他能健康成長。
現代人很矯情,喜歡以調侃的方式,把自己與狗硬扯到一起。天冷的時候,滿街都是“凍成狗”的人,到了天熱又被曬成狗。痛苦了更要拉上狗一起:加班過後一定是累成狗,宅男一覺睡到中午,起來的時候餓成狗。……
這種“生而如狗”的矯情調侃,雖然有點喪,卻也有“自我減壓”的積極意義。所有的加班狗,拼車狗,宅男狗,單身狗,跨年狗,單身宅男跨年狗,未來說不定還有一批人自诩“一胎狗”,都是在拿狗比自己的孤苦伶仃。因為能夠減壓,也算是好事。小狗子為父母減壓,指望老天爺餓不死沒眼的家雀;單身狗為自己減壓,暗示自己說,我好歹不用替别人負責,否則指不定還有更大的痛苦。
知識點五:罵人罵狗最狠的成語是“蠅營狗苟”。
如果将人與狗相比,論其品性,狗顯然有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不知羞恥,“狗改不了吃屎”。
而人也有類似的“苟且”——好死不如賴活着,是為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是為苟。
“苟”不僅讀音同狗,而且從意義到弓腰佝背的字形,都讓人想到狗。
于是,中國古人創造了一個成語:“蠅營狗苟”。
這是一個罵人最狠的成語。
“蠅營狗苟”,何謂營?像蒼蠅到處亂飛,比喻某些小人為了得到名利,到處鑽營。何謂苟?苟即苟且,是不顧優容、不要臉面的意思。這個成語用比喻的方式,直接責罵有些人為了追逐名利,不擇手段,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像狗一樣的不知羞恥。
如此說來,人生在世,必須講尊嚴、講操行、講骨氣,決不能“蠅營狗苟”。
您說是不是?
————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花1秒鐘分享給您的朋友。
敬請關注“中年人之家”頭條号。好文共讀,快樂加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