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全面質量管理常用七種工具,就是在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中,用于收集和分析質量數據,分析和确定質量問題,控制和改進質量水平的常用七種方法。這些方法不僅科學,而且實用,作為班組長應該首先學習和掌握它們,并帶領工人應用到生産實際中。
何為QC七手法:
QC七手法又稱為QC七工具,一般指舊QC七手法,即層别法、檢查表、柏拉圖、因果圖、管制圖、散布圖和直方圖。是質量管理及改善運用的有效工具.
QC手法的适用範圍:
QC手法的用途非常廣泛,可以用于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計劃管控、員工思想意識行為管理、質量管控、成本管控、交期管控、士氣管理、環境管理、安全管理、效率管理、績效考核、日常管理等等),但主要用于品質管理及改善。
七大手法口訣:
因果追原因、檢查集數據、柏拉抓重點、直方顯分布、散布看相關、管制找異常、層别作解析。
因果圖(特性要因圖、石川圖、魚骨圖):
定義:
當一個問題的特性(結果)受到一些要因(原因)影響時,将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為有相互關系且有條理的圖形,這個圖形就稱為特性要因圖,又叫魚骨圖(Fish-Bone Diagram)。
用途說明:
1.整理問題。
2.追查真正的原因。
3.尋找對策。
制作步驟:
1. 決定問題或品質的特性
——特性的選擇不能使用看起來很抽象或含混不清的主題。
2. 決定大要因
——須是簡單的完整句,且具有某些程度或是方向性。
3. 決定中小要因。
4. 決定影響問題點的主要原因。
5. 填上制作目的、日期及制作者等資料。
應注意事項:
1.腦力激蕩。
2.以事實為依據。
3.無因果關系者,予以剔除,不予分類。
4.多加利用過去收集的資料。
5.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并依結果提出對策,依5W2H原則執行。
(1) WHY——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麼?
(2) WHAT——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做什麼工作?
(3) WHERE——何處?在哪裡做?從哪裡入手?
(4) WHEN——何時?什麼時間完成?什麼時機最适宜?
(5) WHO——誰?由誰來承擔?誰來完成?誰負責?
(6) HOW ——怎麼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實施?方法怎樣?
(7) HOW MUCH——多少?做到什麼程度?數量如何?質量水平如何? 費用産出如何?
6.依據特性别,分别制作不同的特性要因圖。
7. a.大要因通常代表是一個具體方向。
b.中要因通常代表的是一個概念、想法。
c.小要因通常代表的是具體事件。
8.至少要有4根大骨、3根中骨及2根小骨,且這些要因都不能重複。
柏拉圖
定義:
又稱重點管理圖,根據所收集的數據,以不同區分标準加以整理、分類,計算出各分類項目所占的比例而按照大小順序排列,再加上累積值的圖形。
制作步驟:
1.決定不良的分類項目。
2.決定數據收集期間,并且按照分類項目收集數據。
3.記入圖表紙。
4.計算累計比率。
5.标記代表意義。
6.記上累計值,并用線連接。
7.機入柏拉圖的主題及相關資料。
數據及檢查表─數據
定義:
所謂數據,就是根據測量所得到的數值和資料等事實。
——數據=事實。
收集重點:
1.收集正确的數據。
2.避免主觀的判斷。
3.要把握事實真相。
——取樣方法。
——測定方法與設備。
整理時應注意事項:
1.做原因分析或采取對策時,須有數據做為依據。
2.清楚使用目的。
3.改善前與改善後所具備條件要一緻。
4.收集完後須馬上使用(時效性)。
5.記錄時要力求正确及清晰。
數據的種類:
1. 定量數據
——計量值:如長度、時間、重量等連續性數據。
——計數值:如缺點數、不良品數、人數等非連續性數據。
2. 定性數據
——如衣服的美感等以優先順序、等級為依據的數據。
數據及檢查表─檢查表
定義:
以簡單的數據、用容易了解的方式做成圖形或表格。表中記有檢查的必要項目,隻要記上檢查記号,并加以統計整理,就可做為進一步分析或核對檢查之用。
類别:
1.記錄用查檢表:又稱改善用查檢表,常用于不良原因和不良項目的記錄。
2.點檢用查檢表:又稱備忘點檢表,常用于機械設備與活動作業的确認。
用途說明:
1.日常管理。
2.收集數據。
3.改善管理。
制作步驟:
1.決定所要收集的數據及希望把握的項目。
2.決定查檢表的格式。
3.決定記錄形式。
4.決定收集數據的方法。
使用要決:
1.查檢收集完成的數據應馬上使用。
2.數據是否集中在某些項目或某些時段?是否因時間的經過而産生變化?周期性變化的特殊情形也要特别注意。
3.如有異常,應馬上追究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4.迅速判斷,即刻行動。
5.是否随着改善而有變化?
6.适當保留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記錄,以便日後比較。
7.可利用柏拉圖加以整理,以便更進一步掌握問題的重心。
注意事項:
1.表中不可有「其他」項目欄。
2.查檢表應有層别項目。
層别法
定義:
對觀察到的現象或所收集到的數據,按照它們共同的特征加以分類、統計的一種分析方法。
是容易觀察,有效掌握事實的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
用途說明:
1.發現問題,界定問題。
2.發掘問題的要因。
3.驗證要因産生的影響。
層别的對象和項目:
1.有關人的層别。
2.機械設備的層别。
3.作業方法、條件的層别。
4.時間的層别。
5.原材料零件别。
6.測量檢查的層别。
7.環境天候的層别。
8.制品的層别。
使用步驟:
1.确定目的。
2.掌握影響問題的因素及範圍。
3.決定層别項目、收集使用表單。
4.層别觀察事實并記錄、分類與繪制應有的圖表。
5.尋求差異點,找尋真因所在。
6.得出結論。
注意重點:
1.收集數據之前就應使用層别法。
2.QC手法的運用應該特别注意層别法的使用。
3.管理工作上也應該活用層别法。
範例:Lot中不良層别
散布圖
定義:
把互相有關聯的對應數據,在方格紙上以縱軸表示結果,以橫軸表示原因;然後用點表示出分布形态,根據分布的形态來判斷對應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
用途說明:
1.檢定兩變數間的相關性。
2.從特性要求尋找最适要因。
3.從要因預估特性水準。
目的:
1.知道兩組數據(或原因與結果)之間是否有相關及相關程度。
2.依據各種可能影響原因層别繪制散布圖,可找出最适的要因。
3.檢視是否為不相關。
制作步驟:
1.收集相對應數據,至少30組以上,并且整理寫到數據表上。
2.找出數據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畫出縱軸與橫軸刻度,計算組距。
4.将各組對數據标示在座标上。
5.記錄必要事項。
直方圖
定義:
将所收集的數據、特性值或結果值,在橫軸上适當地區分成幾個相等區間,并将各區間内測定值所出現的次數累加起來,用柱形畫出的圖形。
使用目的:
1.測知制程能力。
2.測知數據的真僞。
3.測知分配型态。
4.計算産品不良率。
5.調查是否混入兩個以上的不同群體。
6.藉以制定規格界限。
7.規格與标準值比較。
8.設計管制界限是否可用于制程管制。
9.求分配的平均值與标準差。
制作步驟:
1.收集數據并且記錄在紙上。
2.找出全體數據中之最大值(L)與最小值(S)
3.定全距(R)=最大值(L)-最小值(S)
4. 決定組數
——史特吉斯公式組數:K=1+3.32log n
n=數據個數
——組數決定參考表(經驗法則)
5. 定組距(H)=R/K=全距/組數
6. 求各組上、下組界
——第一組下組界=最小值-最小測定值/2
——第一組上組界=下組界+組距
(以此類推)
7. 決定組的中心點。
——(上組界+下組界)/2=組的中心點
8. 制作次數分配表。
9. 制作直方圖。
10. 填上主題、規格、平均值、數據來源、日期等數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