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長張明。新華網 周淑儀 攝
“嗤——嗤——”晨起夕落,在造船工匠日複一日的“上工”生活裡,這種機器摩擦木料聲常繞耳邊。加上各司其職的工人、密密排布的巨木、8米高的木船框架,共同将“明路造船廠”的全貌鋪于眼前。
明路造船廠,位于海南省臨高縣調樓鎮黃龍灣畔。今年54歲的廠長張明是“臨高調樓廣船制造傳統手工技藝”第43代傳承人,從事造船行業已有33年。臨高調樓廣船制造工藝與宋元明清時代廣東“廣船”系屬同宗,臨高手工制造廣船自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起至今,已有885年曆史,目前已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緣起 想為國家、漁民造好的船
臨高縣是海南省最大的海洋漁業縣,盛産馬鲛魚、石斑魚、金鲳魚、對蝦等600多種水産品。2015年臨高縣海捕産量達53.91萬噸,占全省海捕産量的1/3;全縣海洋與漁業總産值67.39億元,約占臨高縣經濟總産值的46.61%。據2016年臨高縣統計局數據,縣内從事漁業的人口約7.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6%。漁民們在海上作業,一方面享受着自然的饋贈,另一方面也承受着自然的威脅。《臨高新志》記載:“1930年農曆六月十九日,受強台風襲擊,僅新盈港安全村,沉沒的漁船就有30艘,死亡100多人。”因此,一艘安全、穩固的漁船對漁民而言無異于“第二生命”。
臨高匠人手工制造的木質廣船,船型首尖體長,吃水較深、梁拱小,有較好的适航性能和較大的續航能力,船體結構橫向以密距肋骨和隔艙闆構成,縱強度依靠龍骨和大斤。自南宋以來,匠人們的造船手藝沒有圖紙、文字記載,隻靠世世代代心口相傳,延續至今。
張明21歲那年,開始正式跟着父親學習如何造船。造出一艘安全、穩固又實用的大船是張明的夢想,他希望改善整個村的造船技藝,為國家造好的船,為漁民造好的船。從選木、解木、立龍骨、搭骨架、建駕駛樓、打灰、安裝機器、布置水密隔艙等基礎步驟一點點掌握。24歲那年,張明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艘船。
安全、穩固、實用、美觀成為張明造船的宗旨,一直延續到明路造船廠的運營之中。2006年,張明投資建立明路造船廠,引領調樓鎮長達數十年的沙灘造船走向規範化的造船工坊,并于2009年通過國家農業部認證,可建造各尺度木質漁業船舶。
張明的父親張綏之一輩子都在鑽研造船技藝,從帆船到機動船,從運輸船到漁船,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張綏之造的船每次都有新的變化,噸位級也在慢慢增加。但限于工具和技術,造的漁船噸位級一般最高也隻停留在50-80噸,每艘需要花費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随着時代的變化,臨高調樓廣船的制造在繼承傳統手藝的基礎上,引進了現代手段。“現在船東們會到設計院去繪制精密的圖紙,造船工具也比以前更先進,造一艘百噸級的大船隻需要四個月的時間。”張明造船33年間,曾為瓊海潭門的漁民打造過320噸的大木船,這也是目前他造船噸位級的最高記錄。
造船廠内還未完工的大木船。新華網 周淑儀 攝
臨高調樓廣船 安全是最大的特色
造一艘百噸位級的木船工序繁多,光是船殼都需要500道工序。“選木是造船的第一步。”張明介紹,一般需要幾十年以上的老樹,傳統以杉木為主,因為杉木木質堅實而輕,浮力大能載重,而且含油足,有耐水浸和不易腐等優點。
每一塊用于榫接的木料,都是工匠用掘斧、鑿仔、墨鬥、手木鑽等傳統造船工具及拉鋸、錘子等輔助材料,在一根根原始的圓木上剖解而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木料,解出造船用的各種不同形狀的方料和木闆,是每一個造船匠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張明說,根據木料的不同,他的解木利用率可以達到60-80%。
問及自家木船最大的特色,張明及工匠們都不加思索地回答——安全。張明繞着未成型的木船一圈圈地核查細處,他說,“大船看起來堅挺又氣派,龍骨功不可沒。所謂龍骨,就像是人的脊梁。”龍骨立起後,船匠們就可以在龍骨上安裝橫梁、橫柴,然後把大斤固定在船體側面,骨架搭起後,接着安裝船闆,就形成一個完整的船身。“方料與方料之間,要用梯形榫口連接,闆與闆之間要鑿孔,并用螺絲固定。” 船體初步成型之後,就要設計内部的水密隔艙。如果說龍骨像是人的脊椎,水密艙就像是人的心髒。張明蹲在艙頂,指着船體内的一個個艙室,“用隔艙版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個功能艙區,即使有一兩個艙區破損進水,船整體仍然能保持相當浮力,不緻沉沒。”他說,這道設計是為出海漁民安了一道平安符。
安全,還體現在諸多小細節裡。一位老匠人從散落的船釘間挑出兩根,一根筆直,一根尾部帶着勾,“這是直釘和勾釘,用于連接木闆。”他提到,上百噸位級的船,連接木闆的釘子要用直釘,大約4公分釘一次。而勾釘更适合在小船上使用,因其尾部的勾在連接木闆時會暴露在空氣中,被水長期腐蝕會導緻木闆崩壞。“一些不講究的船家不管大船小船都用勾釘,那些不牢固的木闆,用久了會慢慢散架,在岸上是小事,在海裡就是件大事。”
“當船身、船闆都安好,下一步就要打灰。”老匠人取下一罐灰漿,“這是我們臨高船匠用桐油、螺灰和棕椰絲按不同比例來調制的,把它均勻地塗在船縫裡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防水作用。這道工序做得好不好對于船的穩性、水密隔艙的密封性來說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決心 祖祖輩輩的手藝一定要傳下去
張明說,2006年-2009年間,是臨高木船的鼎盛時期,全縣一年造船上百條,不僅供貨于本地船東,還遠銷儋州、瓊海、萬甯、文昌、海口、八所、東方、三亞,甚至北達廣西北海、廣東烏石等地。“那時候不誇張地說,海南省内的木船三條裡有一條是臨高制造,而臨高制造的船裡有八成出自明路造船廠。”
但到今天,還堅持造木船的人在慢慢變少,隻有40到60多歲的老一輩匠人還掌握着較成熟的手藝。張明坦言,一個主要原因是木質船的選材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态造成影響,為了保護森林資源,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補貼政策鼓勵造鋼質船和玻璃鋼船。盡管鋼質船和玻璃鋼船耐水浸、耐腐蝕的性能比不上選用高質量木料的木質船,每年的保養費也會是一大筆開銷,仍舊有不少船匠改變了造船方向。
此外,現在出海捕魚的工人人數大大減少,諸多船東難以找到一隊固定班子準時開漁,因此不願意投資造大船。能扛大風浪、赴遠海捕魚的大船逐漸被小型的夫妻船取而代之。張明說,夫妻倆定制一艘小型漁船,就在12-13米的近海捕魚,自給自足,風險也小。但這種小型夫妻船的訂單也在逐年趨于飽和,因為木船保養良好使用年限能達到20至25年,而以家庭為單位的船東基數基本固定,這類訂單難以在短期内持續增加。
從訂單一年多達五十條到一年隻造十多二十條船,明路造船廠的接單量在下降。面對這樣的情勢,張明在夢想和現實之間也時常反複思量。他表示,以木為基礎造船,與生态環保終究是背道而馳,但老祖宗留下的這寶貴手藝,每一代傳承人都應發揚光大。所以在木船這一行,隻要還有訂單來,他都要接。“哪怕有朝一日‘形’變了,也要讓‘神’生生不息。”
技術是無形的,張明還琢磨着想留下一些實在的東西。在鎮上的老屋裡,留存着祖輩們在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制造的一些木質、石質工具。打線器、打槽器、木手鑽、劈柴刀、手刨、手拉鋸……這些帶着時間印記的工具,承載着當年老船匠們的奇思妙想。
2009年,臨高縣曾舉辦調樓廣船模型展覽,展出各種造型的調樓廣船展品達58件。張明計劃發展造船模具,結合祖輩們留下的工藝和技術,将每一個年代使用的造船工具都打造出對應的模具,争取和縣非遺保護中心合作展出。(周淑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