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濕熱祛濕千古方

濕熱祛濕千古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14:40:13

現在,熱衷于中醫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

有人曾向遠志抱怨,說中醫的診斷不如西醫的診斷讓人一眼就明了自己得的到底是啥病。

但大家反過來想想,是不是有些中醫的診斷也不如西醫的診斷來得那麼吓人。須知,中醫的診斷大都是從症狀和病因切入。要知道,有些疾病,也隻是病名聽起來吓人,若是你可以摸清疾病的來路,那麼,疾病的去路自然也就豁然開朗了。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2

而中醫并沒有太多吓人的病名,但凡有過一些中醫基礎的人都知道,中醫治病,不外乎從氣、血、痰着手。而人之諸毒,又可細分為風邪、寒邪、氣郁、血瘀、濕邪、痰濁。

何為風邪?中醫講,風為百病之長。風邪緻病的特點是發病快,一年四季均可使人患病。此外,外感諸邪大都容易依附于風邪而入侵人體。《素問》中就講,“風,百病之始也。”

我們再來說說寒邪,現在受寒邪影響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就說眼下秋夏季節交替之際吧!天氣已漸漸轉涼,但還是暗藏着幾分燥熱,所以不論是你去地鐵站也好,去逛商場也罷,到處都開着冷空調,而且是一個開得是比一個冷。久而久之,寒邪容易透過我們的肌表,損耗身體的陽氣,氣血失溫就容易被凝滞住而氣滞血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現在頸椎病的人是越來越多了,而且不再僅僅是老年病,越來越趨于年輕化。此外啊,好多人一年四季都喜歡喝冰飲料,也是寒邪入侵的途徑之一。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3

氣郁和血瘀就比較好理解多了,而且它倆幾乎是同時出現的,氣郁久了,氣機不能推動血液運行,血液就像是一潭死水一樣,就容易出現血瘀的症狀;而血瘀久了,血不能載氣,體内的氣機就像是一團亂麻一樣交結在一塊兒,同樣也會出現氣郁氣滞的問題。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4

而濕邪和痰濁也常常同時出現,這主要是受到外感燥邪、熱邪所緻,灼傷了我們的津液,釀而成濕,化而成痰,所以,體内有痰濕的人常常多見頭重腳輕、人也昏昏沉沉的,沒有什麼精神。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5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張善解五毒——風、寒、瘀、濕、痰的方子——五積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五積散:麻黃、白芷、肉桂、幹姜、枳殼、桔梗、當歸、川芎、芍藥、蒼術、厚樸、茯苓、半夏、陳皮、甘草。

疏散外風:麻黃、白芷

麻黃,味麻而色黃,故得名“麻黃”。

但凡學過中藥的朋友都知道,翻開《中藥學》教材的第一味中藥就是麻黃。

麻黃主入肺經,肺主皮毛,是故,麻黃尤善透發肌表之風邪,使剛剛入侵機體的外邪通過汗液而排出體外。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6

麻黃

白芷始記于《神農本草經》,位列于藥之上品。

“白”,說的是白芷的顔色;“芷”,草字為頭,說的是白芷為草本類藥材,又因其味濃郁幽香,令人溫而止步,故得名“白芷”。

白芷味辛性溫,可助麻黃驅逐肌表之風邪,有些人感冒初起,鼻塞流涕,用點白芷正合适。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7

白芷

溫陽散寒:肉桂、幹姜

一講到肉桂,很多人會以為是廚房裡常用的桂皮。

其實啊,肉桂和桂皮源于同一科屬,但并非出自同一植物。簡單講,它們屬于堂兄弟,而且藥用功效也相似。所以,沒有肉桂的時候的确可以拿些桂皮來替代。

肉桂是一味辛溫的藥材,主入腎經,尤善溫補命門之火。中醫認為,腎乃先天之本。先天之本得溫,則一身溫熙啊!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8

肉桂

如果說肉桂是幫助我們的身體溫補腎陽而助先天,那麼,這接下來的一味幹姜就主要是溫補我們身體的脾陽而助後天。

幹姜,由生姜曬幹或低溫幹燥後而得,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9

中國藥典2020版

其味辛性溫,上入心肺經,下入腎經,主入中焦脾胃經,辛可行散,溫可祛寒,可以說幹姜跑到我們體内可化散掉一身的寒邪,實為溫中散寒之良藥。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0

幹姜

先天之本、後天之本俱溫,又何懼寒邪?

行氣消滞:枳殼、桔梗

枳殼主入脾胃經,擅長下氣消脹,将郁堵于中焦的氣機全都向下排,

此外,枳殼又兼可消食化積,可見,枳殼實為梳理中焦壅盛之良藥。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1

枳殼

桔梗和枳殼的作用完全相反,

桔梗專入肺經,善宣通肺氣,古人常視之為舟楫,認為它具有可引諸藥上行之功。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2

桔梗

所以,枳殼和桔梗一個善向下破氣,一個長于向上行氣,一升一降之間也順勢将郁堵的氣機給打開了。

活血化瘀:當歸、川芎、白芍

當歸以補血的功效而聞名于中藥圈。

你去淺淺地嘗一口當歸,口感甘甜,氣味濃重,其功專補血,但凡是血虛的人群,都可以選用當歸來改善。是故,前人素來便有“十方九歸”的說法,說的是補血的方子,十之八九都會用到當歸。

然而,一味地補血而不疏通,早晚都會有血瘀的問題,當歸辛香而散,長于行血,一邊補,一邊通,行中有補,補中有散,誠為血中聖藥。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破惡血,養新血及主癥癖。"

《珍珠囊》:"頭破血。身行血,尾止血。"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3

當歸

川芎,前人稱之為血中之氣藥,既善活血化瘀,又長于行氣消滞,

其性辛散溫通,走而不守,上行颠頂,下走血海,旁通四肢,為行氣活血之要藥。

用在這裡,既能增強散血行氣之功,又可通達氣血,祛瘀生新,補而不滞。

《日華子本草》:"破癥結宿血,養新血。"

《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4

川芎

白芍味酸而甘,主入肝經血分,既善補血,又長于收斂固攝,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這不是一個祛邪的方子嗎?用白芍又是補又是守的,豈不是閉門留寇?

當然不是,大家可以仔細地看一下這個方子,用到了好多辛香燥烈的藥材,須知,辛香燥烈之品就容易損耗體内的陰血,所以,這裡用了一點白芍是為了祛邪而不傷正,把正氣補足了,其它的藥材才可以放手一搏,而無後顧之憂。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5

白芍

健脾燥濕:蒼術、厚樸、茯苓

講到蒼術,可能很多人會陌生一些,畢竟平日裡常常聽到的大都是白術,

其實吧,在南北朝之前,蒼術和白術都是混用的,并沒有明确的區分。

所以你去看,《神農本草經》中講的大都是“術”,

《神農本草經》:“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 死肌,痙, 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一名山薊,生山谷。”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也隻提及“術”,并沒有寫成“白術”或是“蒼術”。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始,陶弘景首次将“術”分為白術和蒼術, 并簡要描述二者的區别。

首先要說的是,白術和蒼術的功效相近,都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不然前人也不會将之混用多年,

然而,不同的是,白術因健脾而燥濕,為健脾之要藥。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6

白術

而蒼術呢?

蒼術因燥濕而健脾。

蒼術辛溫燥烈,主入脾、胃經,尤善燥脾胃中焦之濕。

中醫認為,濕性黏膩,沉重。濕邪附着于脾胃之上,脾胃的轉運自然是阻礙重重。蒼術的辛溫之性,就像是一個小太陽一樣,把體内的濕氣全都曬幹,濕邪盡散,脾胃累贅不再,自然可以轉運水谷精微,脾胃也不再有聚積之虞。

簡單講,論及燥濕,蒼術較白術更勝一籌,這也是這裡用了蒼術而沒用白術的主要原因。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7

蒼術

厚樸放在這裡,主要有兩個作用,

一來可以助枳殼下氣,以散郁滞之氣機;

二來,厚樸辛溫而燥,可助蒼術幹燥體内的濕邪。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8

厚樸

茯苓,可以說是廣為人知的藥食兩用的佳品了。

在古代,采摘茯苓可是一門技術活,你若不了解茯苓的習性,就要走很多彎路,即便是翻山越嶺也難覓茯苓的蹤影。

須知,茯苓主要生長在松根之下,松柏四季常青,茯苓比鄰松根生長,自然而然地也就吸收了松柏的靈氣,因此,茯苓也被稱為“四時神藥”。李商隐早就在詩中提及:

草堂歸來背煙蘿,黃绶垂腰不奈何。因汝華陽求藥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所以,要想找到茯苓,就得先找到松柏,然後再去觀察土壤的幹濕度。

為何要觀察土壤的幹濕度呢?

主要還是由于茯苓可以把土壤中的水分吸附掉,所以,有茯苓生長的土壤會更幹燥一些。

一樣的道理,在我們服用茯苓之後,茯苓可以把我們身體裡的濕氣先吸附過來,再通過其利尿的功效,将濕濁從小便而出,可以說,茯苓實為燥濕利水之良藥。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19

茯苓

化痰除滿:半夏、陳皮、甘草

半夏、陳皮、甘草,再加上剛剛我們講的茯苓,就是一個化痰的基礎方——二陳湯。

所謂二陳湯,說的是方中的半夏、陳皮陳久者良,也就是說這兩味藥材在合理的保存環境下,存放的越久,藥效越好。

半夏味辛性溫,是化痰之要藥,不論是有形之痰,還是無形之痰,半夏均能自如處之。半夏跑到我們的體内,就像是一把大刷子一樣,把五髒六腑之間的痰濁全部往下刷。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20

半夏

陳皮的功效同半夏相近,一樣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隻是陳皮的功效較半夏緩和了許多,

此外,陳皮還是一味理氣藥,可協助桔梗、枳殼寬胸理氣。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21

陳皮

最後用了一味甘草,大家不難發現,五積散是一張大方子,甘草可以緩和諸藥峻猛之藥性,以免損傷脾胃正氣。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22

甘草


方子講到這裡算是講完了,然,方無常方,量無常量,

五積散主治為風、寒、瘀、濕、痰五種外邪,是故,風邪甚者,當重用風藥,寒邪甚者,當重用溫藥;瘀滞甚者,當重用行氣活血的藥材;痰濕重者,可重用辛溫燥烈的藥材。

文章的最後,想和大家簡單聊幾句。

中醫和西醫的本質都是救死扶傷,而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别主要還是中醫從“證”出發,大都以整個人體為對象,而西醫則是從“症”出發,講究對症治療。所以,中醫起效較慢,而西醫見效較快。

濕熱祛濕千古方(送你一張排毒方)23

因此,總的來講,中醫西醫并沒有絕對的誰強過誰。它們反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雙管齊下才是最優解。

所以,這也是我一直在科普中醫中藥的原因之一,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中醫中藥,讓大家可以做自己的家庭醫生,讓我們的身體盡可能的遠離疾病和苦難,讓我們可以安然地度過餘生。

#守護銀齡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