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夫妻淘裡相互哪能叫法?此問貌似多餘,如今誰家不是老公老婆的叫着的?其實這樣的叫法成型還不到30年。
今朝,我們來讀一讀畸筆叟的《上海小日腳》這本書,聽聽老上海夫妻之間的叫法,歡迎留言裡告訴小布你們家夫妻之間互相怎麼稱呼噢
【享讀】帶你獨享上海丨每周六發布
音頻由“闵行廣播電視台”提供
誦讀:周樂(闵行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
阿德哥~
先允許我往前再推30年,推到我的父輩。在我記憶裡,他們好像是互叫小名或奶名的。
因為那時大多數人家的婚姻,還是父母之命的居多,人也多是鄉裡鄉親,有的甚至是娃娃親,從小相互之間叫慣了,洞房花燭之後,改不了也不必改了。
最好玩的是,因為禮貌,兒時一起玩耍時,叫小名後面是要跟身份的,比如“阿德哥”,很多男女婚後也改不了口。
我就聽到過石庫門人家夫妻淘裡這樣哥呀妹的相互叫着,每每會穿越到《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紹興戲裡去。
即便現在想想,還是覺得,輕輕一聲哥,那情也真是濃得化不開。互叫小名或奶名的現象至今還存在着,隻是相較于老公老婆,已經非主流了。
阿拉屋裡嗰
上個世紀4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夫妻之間會互稱同志,或者老張老李,在那個時期的電影裡也還能找到這種痕迹。
但更多的是直呼其名,而且連名帶姓。1960年代以後,弄堂裡最常聽到的就是夫妻淘裡的直呼其名,連名帶姓。
上海最早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這文化也通過電影小說戲劇滲入上海人家。所以早年有些洋派人家的夫妻淘裡是互稱“達令”(darling)的,或者互稱“哈尼”(honey)的。
50年代的上海老照片:圖片中的女子在鏡子前抹口紅,旁邊是她的老公,正在和她嬉笑的說着什麼。
其實,上海人家夫妻淘裡相互叫法要分兩部分來探讨。除了面對面哪能叫法之外,還有背靠背哪能叫法呢。
五六十年前,我聽到的最常用的叫法是“阿拉屋裡嗰”,相當于北語中的“咱家那口子”。客氣點麼“阿拉屋裡叠位”或“阿拉屋裡伊位”。如:“喲,張家姆媽,叠條圍巾嗰顔色阿拉屋裡叠位倒是蠻歡喜嗰。”
後來的叫法都是“阿拉 ”系列:阿拉福根、阿拉翠娣、阿拉老張、阿拉小李、阿拉連名帶姓以及“阿拉哈尼”。
阿拉家主婆~
特别要提一提的是“阿拉家主婆”,這個叫法很上海,好像是本地人叫出來的。
而且“家主婆”這個寫法已經凸顯百年來上海人家的家務分工,屋裡當家的總是女人。滑稽大師周柏春曾經戲說過,家主婆,家主婆,嫁仔過來将來總歸要做婆婆嗰。倒也有趣。
這是50年代當時上海一戶人家,女子出門之前打扮一番,旁邊是她的3個孩子,在看看媽媽打扮。
有了孩子以後,又派生出“伊拉 ”系列:伊拉姆媽、伊拉阿爸、伊拉老娘、伊拉老頭子以及伊拉老棺材。
當着子女面,則還派生出“倷 ”系列:倷姆媽、倷阿爸、倷老娘、倷老頭子。
80年代的上海弄堂,鄰裡之間經常端着碗出來邊聊家常邊吃飯
再細分,阿公阿婆當着媳婦面,丈人丈母當着女婿面,則又重回“伊拉 ”系列:伊拉姆媽、伊拉阿爸、伊拉老娘、伊拉老頭子。
吵架時,重話一時說不出口,或有句話特别想引起對方的注意,就會尊對方一聲“先生”、“同志啊”、“張師傅”、“王老闆”、“李老師”。
如:“侬看看現在幾點鐘啦?同志啊。”“我忍耐也是有限度嗰,張師傅。”“侬也忒得理不饒人了否啊,王老師!”“好了,電視覅看了,好去汏腳了,先生。”
80年代,搬家還離不開黃魚車
上海人家夫妻淘裡相互叫法裡,還有一個常用字,那就是“哎”。“哎,浴巾幫我拿拿過來。”“哎,等歇出去看電影否啊?”“哎,豁啥個野眼啦,侬看牢我呀。”
“哎”,被認為是“喂”的弱讀。大家都知道,以“喂”叫人是不禮貌的,但它的弱讀卻長期存在于上海人家的夫妻淘裡,平添了幾多情趣。
我不禁想起《紅樓夢》裡,曹雪芹通過林黛玉的口嘲笑史湘雲的南京口音,說她“二”“愛”不分,直把“二哥哥”叫成了“愛哥哥”,羞人也不羞。一點也不羞人啊。阿拉上海人家夫妻淘裡也侪是“哎”“愛”不分的呢。
歡迎留言告訴小布,你家裡是怎樣稱呼的啊
第49期【享讀】薦書目錄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小日腳》
畸筆叟 著
享讀.獨享上海-精彩回顧
音頻支持:闵行區新聞辦
欄目支持:市新聞出版局
編輯:景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