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方案》)與義務教育階段16門學科最新修訂的課程标準發布,而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課程改革研究的新浪潮。
這一階段,最為忙碌的有三類人:一是與課程标準修訂有關的行政決策者與專家團隊,忙着解讀新課标;二是各級各類教科研機構人員和一線教師,忙着研讀新課标;三是各版本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組成員,忙着修訂新教材。
前兩類人員的忙碌,我們從各種媒體海量的信息中能切身感受到,而教材修訂方面則顯得“靜悄悄”。這一方面是因為新課标的變化多、調整大,教材修訂任務重、難度大,要保證教材修訂質量,時間上就快不了;二是新教材未經國家審定通過,都不太好公開講,雖然有些内容在基層學校做了試驗,但也隻是點狀的、過程性的。
不過,新修訂教材問世也是近在眼前的事了。而新教材一旦推出,大家的興奮點将很快從課标轉移到教材,尤其是廣大一線教師将全部卷入基于教材的課程教學改革大潮中。研讀教材并非什麼新鮮事,但怎麼做到讀懂、讀通、讀透,确實大有學問。本文從聯系課程标準的視角,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把握方向
教材在整個教學系統中的價值和地位舉足輕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标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标》)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指出,“數學教材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供了學習主題、知識結構和基本線索,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标、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教材編寫一要體現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二要有利于引發學生思考,三要選取貼近學生現實、真實可信的素材,四要注重創新。這些要求,既是教材編寫、教材特色的方向性要求,也是國家對新時期課程改革的綱領性要求。結合《2022年版課标》精神,在研讀新教材時可以重點把握以下四個方面:
(一)素養導向
素養導向就是堅持“立徳樹人”“學科育人”的導向。
《2022年版課标》明确提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小學階段,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數感、量感、符号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這樣的理念看起來比較抽象,但是在教材中一定會通過某些方式加以表達,比如,例題采用“知識背景—知識形成—揭示聯系”“觀察(情境、圖畫等)—思考(分析、研究等)—表達(交流、總結等)”等結構形式呈現;運用知識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過程;主題活動強調活動規劃、過程實施、效果評價的梳理和反思等。
由于教材是文本形态的,理念又是居于上位的,因此,從教材的字裡行間深入挖掘素養發展的教育教學價值,應該成為研讀教材的首要任務。
(二)整合走向
相較于之前的課程标準,《2022年版課标》裡首次出現了“結構化”一詞,且6處均指向了課程内容。“
課程内容組織,重點是對内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深刻揭示了課程内容結構化與培養核心素養的密切關系。故而,新教材中不僅會大量、充分地體現課程内容結構化的要求,而且會在引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有新的突破。
正如郭華教授所言:“内容結構化,為的就是要活化和動态化,引領、推動教學,尤其是在‘雙減’後”“‘雙減’怎麼減?如果内容還是那麼多細碎的、散在的、零散的東西,每一個知識點都要教,就不能‘雙減’,我們要減一定從内容上下功夫,把最重要的關鍵的核心東西講清楚,學生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方面,也可以從史甯中、馬雲鵬、張丹等一大批專家關于新課标的報告、文章中充分感受到。
此外,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提出,大幅度調整“綜合與實踐”學習領域内容體系和實施要求等,都充分表達了内容整合、學科整合、學習整合的趨向。可以肯定的是,這方面一定會成為教材修訂的“重頭戲”。
(三)實踐取向
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就《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2022年版)》答記者問時說,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繪了中國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育人藍圖,改革重點之一就是突出“實踐育人”,“強化課程與生産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強調知行合一,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開展跨學科實踐,經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讓認識基于實踐、通過實踐得到提升,克服認識與實踐‘兩張皮’現象”。
《2022年版課标》在很多地方出現了“現實世界”“具體情境”“生活實踐”等,就是一種明确導向。當然,先前教材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不錯了,能否有新的突破,值得期待。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教材隻是個“例子”,從教材到教學,需要教師的二次開發和創造,教材“某某小學”的事是可以換成自己學校的事情的,教材上的“小紅”“東東”“小精靈”等人物是可以換成自己班上學生的。貼近學生現實的素材,才會增加溫度,提高信度,降低難度,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
(四)質量定向
《2022年版課标》第五部分“學業質量”為新增加内容,“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
學業質量标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内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标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依據,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材的編寫等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可以說,學業質量是一切教學改革的出發點,也是歸宿。《2022年版課标》特地給出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學業質量标準》,雖然隻有2頁1700字左右的描述,但相信教材編寫組一定會認真落實,确保教材編寫對學業質量達成應有的支持與保障。
二、整體建構
《2022年版課标》在課程内容介紹時也有了很大變化:原來是以“學段”切分,每個學段裡分别介紹四大領域的内容;現在是以“領域”切分,每個領域再按照學段來介紹内容。不僅如此,每個内容介紹時,分為“内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個部分,這樣的編排邏輯形成了一個動态的、立體的課程結構,充分體現了整體性思想、結構性觀念,因此,研讀教材也應該不停留在一節課、一個單元、一個學期……而要從小學六年乃至義務教育九年的視角來進行整體建構。
(一)教學内容的整體關聯
在《2022年版課标》中,“整體”“關聯”“結構”“一緻性”分别出現了32次、22次、18次、18次,均為高頻詞,且大部分指向課程内容。
比如,“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學段之間的内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的知識結構”“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緻性”“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緻性”等。把握整體性的實質在于揭示關聯性,而課程内容關聯性的關鍵就在于結構化。
《2022年版課标》在教學内容結構化方面做了很多整合,比如數與代數領域,小學三個學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為“數與運算”和“數量關系”兩個。
馬雲鵬教授指出,“這不隻是形式上的變化,更是從學科本質和學生學習視角對相關内容的統整,更好地體現了學科内容的本質特征和學生學習的需要。”
這樣的變化和要求如何落實到教材修訂中呢?我們需要進行整體關聯。比如“數與運算的一緻性”,以前的教材,整數是從數量(物品計數)中得來的,小數是從現實背景(人民币等)中産生的,分數通過等分形成的,三者産生的背景不同且缺乏數學化的過程,比較“簡單”也不一緻。同樣地,整數除法用平均分和包含除解釋,小數除法用商不變的性質解釋,這種“各說各理”的方式,增加數學課程内容的分離度,提高了學習難度。新教材會怎麼改?不用商不變的性質,小數除法怎麼教?或許課時會增加,但能否達到化繁為簡、前後貫通的教學效果?大家有必要把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列出來,到新教材中尋找答案。
(二)教學過程的動态建構
内容和形式具有同一性,教學内容整體關聯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将學科内容恰當地組織起來,進而形成适應學生理解和遷移的知識結構,避免學生簡單孤立地學習知識與方法,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合理的結構體系,這是課程内容結構化的基本理念。
正如郭華教授所言:“課程内容結構化了,你才能夠用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當你這樣來進行教學的時候,實際上學生就進來了,學生就成為主體了,他在活動、他在學習、他的學習就真正發生了。”
因此,研讀教材需要讀出“動感”來,即從靜态的文本轉向動态的教學實施。這就需要教師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在平淡處開掘鮮活,于尋常處覓得風景,并做好理論的實踐性解讀和實踐的理論性反思。
2017年以來,我們大力推行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學習)”,倒是非常切合這樣的教學需求。所謂“結構化教學(學習)”,是指建立在數學知識系統和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之上的,以整體關聯為抓手,以動态建構為核心,以發展思維為導向,以發展基礎學力和核心素養為追求的教學(學習)過程和方式方法。
結構化教學的操作要領有着眼整體布全局,着重聯系抓建構,着力反思促自為等;操作方法有結構化的表達,經驗的改組或改造,合縱連橫理順教學結構等;通過“沒有箭頭不上課,一張闆書看課堂”“數學很奇妙,關系最重要”等概括性語言引導師生關注結構呈現,增強思維自覺,涵養思維品性,追求“簡教深學”。對此,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評價:“高度重視以‘整體關聯的觀點’指導教學,幫助學生逐步學會‘結構化思維’,可被看成認知活動建構性質的一個直接結論,即我們不可能單純依靠外部輸入來幫助學生建立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式,而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積極的思維活動,特别是自覺的反思。”
總之,結構化教學實踐研究為我們研讀教材提供了一條理想路徑:知識系統化→教學結構化→思維自能化,最終達成“越學越懂數學,越學越愛學習,越學越有智慧”的數學育人目标。
(三)教學評價的系統實施
《2022年版方案》指出:“課程标準針對‘内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一學一評’一緻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确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教材作為課程理念和課程标準精神的集中體現與智慧結晶,在“助教”“立學”“導評”方面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對教學評價“方式豐富、維度多元、主體多樣”,命題規劃“原則上客觀題分值要低于主觀題分值”“适當精減題量,着重減少單純考查技能熟練性的題目,保證學生有充足的作答時間”等新規範,教材修訂一定也會有所體現。至少,我們要帶着這樣的思考來研讀教材,并全方位開展教學評價改革,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發揮并放大教材在評價方面的育人導向作用。
三、拓展視野
《2022年版課标》前所未有地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部分,指出:“教學研究對于課程标準的有效實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師培訓是落實課程改革要求、提升育人質量的關鍵”。
這部分文字,除了研訓機制、方式方法的建議,大部分都聚焦課程與教學的核心話題。比如,培訓内容應包括“課程改革的背景和要求,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意圖和數學課程的理念等;數學課程性質、課程理念、核心素養、課程目标、課程内容、學業質量、教學與評價建議等各部分的核心要義及彼此間的關系;整體把握結構化課程内容體系、單元整體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标準與考試評價等關鍵問題專題研修;結合典型案例對數學教學中重點難點解析,教學實施路徑和策略示範引領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們,研讀教材不能局限在讀教材,而要有更寬廣的研究視野。
(一)跨學科組合
雖然課程标準是分學科的,但《2022年版方案》是統領16門學科課程标準的。因而,在關注數學學科課程标準和相關教材時,也要關注其他學科課程标準及教材的修訂,尤其是課程方案所提出的各學科共同性、共通性的專題,如培養目标、核心素養、課程綜合、育人方式、教育評價等。
同時,像“跨學科主題學習”“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可以聯合多個學科共同舉行,包括數學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特殊學生學習個案研究等,都可以通過跨學科教師聯席會議來推動解決。從專業性更強的單科教師走向綜合性更強的全科教師,是新課改給廣大教師提出的新挑戰。
(二)長鍊條融合
《2022年版方案》要求:“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2022年版課标》提出:“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小學學習的開始,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遵循本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活動,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小學階段的學習過渡”。因而,我們十分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幼兒園的數學課程以及相關教學情況。
同樣,我們也要關注初中課程的延伸及教材編寫,特别是“方程”“反比例”等内容移到初中後,教材又是如何定位、如何編寫、如何導教導學的?與之前放在小學裡學習有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否能反觀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果跳出内容層面,還可以通過教材研讀,進一步思考幼兒園、小學、初中的核心素養培養、數學學習方式等是怎麼不斷演進又層遞發展的。
(三)多版本綜合
跟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不同,小學數學教材有多個版本。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等教材編寫質量很高,使用面也很廣;滬教版、浙教版、青島版、西南師大版等雖然普及面不是很廣,但是亮點、特色也很多。基層一線的教師,不應該用什麼版本就讀什麼教材,更不能教哪個年級就看哪個分冊,而要把視域打開。
多年來,筆者所在學校一直有個傳統:每個數學教師不管任教幾年級,學校發給他的都是一到六年級的全套數學教材;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至少要備有三套國内有影響的國标教材;名特優教師,要收集國内所有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最好還能看看國外的教材或教學資料。每當我們借助不同版本教材來聚焦一個研究主題時,總會感受到教學的世界充滿着無限精彩。某種意義上,一位教師、一個學校占有的教材資源越多,教學和研究就越容易“向四面八方打開”。
“捧着”課标“讀”教材,本質上是要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懷有敬畏之心,要建立核心思想統領下的教學改革思維。當然,課标也好,教材也好,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也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間。比如,《2022年版課标》在“總目标”出現了“欣賞數學美”,“學段目标”中也有 “感受數學美(第一學段)” “體驗數學美(第二學段)”“體驗并欣賞數學美(第三學段)”“欣賞并嘗試創造美(第四學段)”,但在後續的課程内容、教材編寫、教學提示、學業質量、評價指導等中卻隻字未提。那這一目标到底如何達成呢?教材中會有所體現嗎?如果教材和教參中都沒有,一線數學教師如何實踐?
個人以為,美是生活和藝術的最高境界,數學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數學美也是立體而多元的:多樣性是美,統一性也是美;對稱是美,不對稱也會美……需要說明的是,從學習的視角來看待數學美,并不能隻看到數學的“自身之美”,還要看到數學的“育人之美”,即通過數學讓一個人變得更會看(觀察)、更會想(思考)、更會說(表達),數學讓學習更美好,讓成長更有力量。二者融合,一切皆美,此乃大境界!
當然,我們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新教材一旦推出,教材編寫組專家對教材的解讀、相關教材培訓、教研活動等會同步推進。屆時,一幅以新課标為軸心的教學改革全景圖将徐徐鋪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