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安區威海路上,有一家開了三十多年的弄堂小馄饨食府,在中心城區一帶很是有名。沒有營銷、别無分号,就一家門面不大的老牌小吃店,靠味道為王吸引遠近食客,甚至在2020年以前,店内還隻收現金,不接受線上支付,被顧客們感歎“極有個性”。
而最近這波疫情的到來,弄堂小馄饨食府在未開放堂食的情況下,也開始做出改變,向市民開放了半成品小馄饨自提,更有慕名而來的熱心居民為小區鄰居們謀求大批量代購。
現到現包,40隻生小馄饨幾分鐘新鮮裝盒
下班時分,威海路上人來車往。
“哎呀快點,我要兩盒生的小馄饨,多少錢來着?”一輛電瓶車從東面駛來,停在弄堂小馄饨食府門前。帶着頭盔的女士風風火火下車走入店内。
“好嘞!24元,稍等一下!”店員招呼道。
店内原來的堂食區座椅早已收起。臨門的一張桌前,戴着口罩的手工師傅正在包制小馄饨。新來一位客人,立刻按照客人所需要的量現包,右手持筷從白盤子中挑了肉糜塞入皮子内,左手熟練打褶,僅捏合兩次一隻小馄饨就包好了。旁邊的店員立刻将包好的小馄饨裝入透明盒子内,20隻一盒,蓋上盒蓋。
沒幾分鐘,裝着兩盒生小馄饨的袋子就交到了這名女顧客手中,女顧客用微信付了款,坐在門口迎客的店員一路将她送上人行道,女顧客将小馄饨挂在電動車的手柄上,雙方閑聊一段後揮手告别。
不一會兒,又有個卷頭發的阿姨抱着一隻空鍋子趕了過來:“幫我下兩碗小馄饨,裝這個鍋裡就行!”這位阿姨告訴記者,自己就住在隔壁的威海别墅,天氣熱晚飯不高興燒了,就到這裡買點小馄饨回去吃。“這裡麼吃了幾十年了呀,現在不能堂吃麼就買回去,還好比較近。”
付完錢,阿姨又站在價目牌前仔細看了起來,新點了紅燒大排、醬爆豬肝、辣肉這幾樣“澆頭”,準備拿回去當小菜吃。“家裡人胃口小,澆頭當菜足夠了。這裡澆頭味道老好了。”
每日用掉80-100斤小馄饨皮生熟銷售比7:3
“現在來的基本都是熟客。”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弄堂小馄饨食府的老闆蔡新民正在收看電視裡的疫情防控發布會,對上海疫情的最新情況很是關心。
店鋪自6月1日開放餐品的打包自提後,吸引了遠近老客人前來購買,甚至還接到過外地來的熟客電話。出于疫情安全的考慮,對于來自外地的長距離購買需求,蔡老闆還是謹慎地婉拒了。
“面食本來就不太适合做外賣,哪怕是生的,沒有全程冷鍊就在高溫天裡運送,感覺還是有風險。所以這邊暫時也沒有上線外賣平台,隻開放顧客自提。”
在2020年春節以前,這家店甚至隻收取現金,門口照樣天天排長隊,被附近的居民和白領都稱贊為很有個性。2020年冬春首波疫情來襲,出于減少現金接觸的考慮,店裡開放了微信支付,可謂首次“觸網”。
而今年春夏的這波疫情,又讓弄堂小馄饨食府進一步做出了改變。
“以前店裡主要做堂食,但現在堂食不開,生的小馄饨和熟的小馄饨,銷售比例在7:3左右,變成賣生的小馄饨為主了。”盡管如此,無論顧客前來買生的還是熟的小馄饨,抑或其他餐品,店員總會提醒注意保鮮,盡快食用。
“味道為王”始終是這家資深馄饨店的立身之本。别的标準化連鎖,1斤馄饨皮可以包出約100隻小馄饨,但蔡老闆卻很難估出自家馄饨的銷售量。“我不是直接用市場上買回來的皮子,買回來後店裡還要再加工的,薄厚、形狀、包括加入鴨蛋鵝蛋,可以說這裡的小馄饨皮是特制的。”如今,每日用掉的馄饨皮在80-100斤左右,若天氣不好遇到雨天,則會少一些。
至于餡料,蔡老闆認為最重要的是原材料要好,三十多年來,店裡隻從長久合作的進貨商那裡拿貨,如果一時缺少供應,甯肯空着也不輕易轉向陌生供貨商。為了将專精的小馄饨做好,弄堂小馄饨食府甚至連大馄饨都不賣。
熱心“團長”找上門将街頭美味送入小區内
今年5月,徐彙區一小區居民宋女士曾擔任“團長”,為居民們團購食品。時至6月,深受鄰居們信任的她仍在為大家尋覓美食,老字号的鮮肉月餅、醬鴨、冷面,網紅潮牌的面包……甚至還有威海路上的這家弄堂小馄饨食府。
“這家店我是自己找上門去的。”宋女士說,早知道這家店的名聲,正好小區居民們都想吃,她就想起了自己住在這家店附近的朋友。一打聽,才知道自己這位女生朋友,還認識一位與馄饨店老闆相熟的朋友,如此輾轉才聯系上。
專心于做美食的弄堂小馄饨食府此前并未接觸過“團購”,在聽宋女士介紹完想法後,答應先較少規模地嘗試一下,首批做了八九十盒生小馄饨,由宋女士帶回小區分發給居民。
由于在小區内大受好評,鄰居們不斷提出後續購買願望,于是宋女士第二次訂購了200盒生小馄饨。在别家買了冷面,也要特地到這裡來買澆頭,因為感覺這裡的澆頭更好吃。
借由熱心“團長”,弄堂小馄饨食府的美食批量抵達社區,趕上了疫情時期滬上餐飲轉型的潮流。但在蔡老闆看來,無非是顧客購買份數的多少,無論買多還是買少,無論堂食開不開放,把小馄饨等餐品本身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轉自:新聞晨報周到APP記者·徐妍斐
來源: 周到上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