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李文華,傈僳族,四川省德昌縣傈僳族文化人,原德昌縣傈僳族學會會長。他長期緻力于傈僳文化的收集整理,為德昌傈僳文化的搶救發掘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他還積極與外地傈僳族進行文化交流,介紹當地民族文化,展示涼山建設成就,宣傳德昌傈僳族地區扶貧成果;幾十年來一直緻力于民族團結,和睦穩定的德昌傈僳族地區有他的付出。
下面是他的自述:
德昌縣傈僳族文化人李文華自述:一個傈僳族放羊娃的成長經曆
1986年,李文華與妻子熊國秀一起采錄、整理德昌傈僳族民間文學。 夏承政攝
還聽老人講故事,有一個老人曾經講過:
如果明天天陰,有雲天冷,
你們去對着太陽大聲喊:
白雲哎,走開,走開,
大風哎,别吹,别吹,
太陽哎,出來,出來。
阿巴阿牙打山牛咯,
打山牛咯。
打回山牛來,
耳朵拿給你吃,
尾巴拿給你耍,
拿給你耍尾巴。
大風就會停白雲就會跑開,
太陽就會出來了。
1990年錄制涼山四集風情片時的留影。左一 李文華供圖
老人們還教我們唱按耗子歌,打鳥歌,還教我們長大出門獵取雀鳥的分配規則。
那時我們白天邀約三五個夥伴經常到屋外找狗屎蜂、牛角蜂移回房前屋後養殖,找小鳥窩逮回幼鳥喂養,這就是我們傈僳兒童幼年時的樂趣。稍長大點了,便早晚出門和同伴一道上山學猴子爬樹,按雀鳥。
2010年,他出錢出力組織拍攝《德昌傈僳族火草麻布》
記得有一次我獵取了一個大耗子,分了半邊給比我大五歲的同伴,同伴不好意思地接過半邊耗子,帶回家去。
那時白天還跟着媽媽放羊挖藥找馬蜂窩。
我的名字的來曆
時間到了1963年夏天,南山鄉黨委書記羅正清帶着魏老師來我們村寨招收學生,媽媽牽着我的手去報名。魏老師問我叫什麼名字?我給老師講:我叫納奔。我還告訴老師,村子裡有個男孩叫三奔,有個女孩叫妮奔。魏老師聽了有點奇怪,聽不懂。老師問我爸姓什麼,我媽說姓李,魏老師給我媽講給你的納奔改個名子叫李文華。原來我們傈傈族小孩隻喊麼兒,麼女,老大,老二,等長大結婚後再取新婚名。從老師給我取名的那一天起,這個名字伴随了我一生。
夫妻二人收藏的傳統服飾
當時南山地主李樹發家在鄉政府所在地,學校設在地主家的正堂屋。在那裡讀了幾年書,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停課鬧革命的影響,讀了幾年書後我回家當上了記分員,整天的活兒是放羊找馬峰挖草藥。
走上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道路
1970年德昌縣在各鄉抽調青年男女修建老碾至永郎的聯合堰,我因此參加了這個勞動。白天大家齊心協力挖渠,夜晚大家便開展集體文藝活動。當時的我們學習大寨趕大寨,真是快樂無比。
不久,接到鄉政府通知,調我去西昌地區幹宣隊,到煌尤區參加整社建社運動,改建人民公社。那時的我天天和彜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勞動,我今天能聽懂一些彜語,也應感恩于那些支持我工作的彜族同胞。
整理服飾
1972年7月我被招到供銷社工作,1974年有幸被縣委組織部選送到西昌地區民幹部學校學習漢語文知識, 結業後回到供銷社配合六所南山兩鄉副業大隊長發展生産銷售林果産品和中藥材。
那時的我過得忙忙碌碌,但是,長期和農民群衆在一起的日子還是過得充實又快樂的。
夫妻二人同心緻力于民族文化。妻子曾到雲南學傈僳文,後把傈僳文帶入四川。
1984年妻子被派往雲南學習傈僳文,學成歸來在全縣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結朿。這時候我倆用傈漢雙語投稿于雲南各地傈僳文報刊,交流兩地間的經濟文化生活,再訂閱傈傈文報刊, 送到脫盲群衆手中,讓我們的同胞們了解全國各地與世界各囯傈僳同胞的經濟文化生活。
這時候收到了縣文化館夏承政老師的信函,信中說全國将進行民間文學普查,我倆是否願意為德昌縣民族文化作貢獻。當時受到夏老師的耐心幫助和指導,并送錄音機給我們,錄下老藝人講的民間故事、民歌諺語等147篇(首)。通過傈僳文記錄再用漢語對照翻譯,提供給縣民間文學辦公室夏老師修改整理出書。搶救到了我兒時聽老人講的民間故事、民歌諺語,在此基礎上我成為凉山電視台、德昌電視台錄制《涼山傈僳族四集風情片》的民俗顧問,1991年出片後獲得了文化部嘉獎。後覺得自己對民間文學挖掘還不夠而繼續努力。前幾年我倆出部份資金策劃、與縣旅斿局聯合,夏承政老師編輯出版發行了光碟片《火草麻布衣裙》、《與蜂共舞》,用傈漢雙語出版發行的同時,也送往泰國、緬甸傈僳族地區進行文化交流。
退休後依然投身民族文化
過去的放羊娃,受到黨和政府的培養和栽培,如今我們夫妻倆都已退休,為了過着平平淡的生活。為方便與各族各界文化人士與德昌傈僳族群衆的文化交流,在縣城開了一個小小的民族用品商店。我一直與民族團結為導向和各民族和睦相處。
我還學習使用電腦,使用微信與國内外傈傈族同胞的交流,大家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德昌傈傈族與海内外傈僳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架起了橋梁。同時,我還積極與外地傈僳族進行文化交流,介紹當地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展示涼山建設成就,宣傳德昌傈僳族地區扶貧成果。我也感歎,我們祖先遷來德昌幾百年,以前兵荒馬亂,非常封閉,現在社會好了,國泰民安,我們才有機會與各地的族人聯系。
整理火草麻布
我這一生熱愛于傈傈族文化,因此結識了雲南傈僳族老前輩祝發清、木玉璋、蔡洪英、胡應舒、木順江、朱發德等,是他們的精神鼓舞着我繼續前行。
我們徳昌傈僳族文化後繼無人,這是我們夫妻倆與夏老先生一直擔心着的一件事。由于女兒受到我們的影響,也開始對傈僳族文化有所愛好,試着撰寫傈僳族風情文章、拍攝傈僳風情圖片,經常在圈内發送傈僳族文化。我們常常鼓勵她,盼她做得一天比一天好,這樣我倆就滿足了,也對得起德昌傈僳族同胞了。同時看到族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喜歡本民族文化,我也更放心了。
李文華2018年4月于德昌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宋明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