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身邊一定有這樣一種人,每年的生日都會拍照留念,工作中完成了什麼難題後,就會發個朋友圈以示紀念。他們對待生活不将就,但又不會過分講究,世界在他們的眼中是充滿陽光的,而他們也願意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世界。
我們稱這種生活方式叫做有“儀式感”。
因為疫情的影響,全國很多城市的學生都有在家上網課的經曆,經過觀察你會發現,有些學生會穿着整齊,刷好牙洗好臉,精氣神十足地端坐在電腦前,等待老師的開播,相反的,會有一些同學勉強起床後,穿着皺皺巴巴的睡衣,睡眼惺忪地進入直播間,甚至還有學生不看直播,而是看回放,并且是二倍速地觀看。
估計也會有人說我是小題大做,說穿着睡衣上網課又有什麼關系?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沒有那麼多的大事,真正的生活不過都是由一些細碎的事情組成的,或許眼前并沒有什麼關系,如果将時間的跨度拉長,那些認真對待網課的學生和隻會看回放的學生,哪個學習會更好?我想答案顯而易見。
其實原理很簡單,你對待網課的态度,其實就是你對待生活的态度。認真對待生活的人,就算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儀式感并不是說非要給自己辦多麼盛大的生日宴會,也不是非要在每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做點什麼。那些都是狹義的儀式感,真正意義上的儀式感,我想應該是一種人生态度。
02
有人會說,老一輩的人都沒有儀式感,不是照樣活得好好的。沒錯,但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在那個貧富差距很小的時代,在那個連溫飽都不能夠完全解決的年代,隻要能好好吃頓飯就已經是一種儀式感了。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是客觀存在,并在短時間内無法解決的,于是就會産生很多平庸的人和牛人。
《肖申克的救贖》的作者斯蒂芬·金每次寫作的時候,他都會選擇在辦公室完成,并且辦公室的每樣物品必須整齊有序地擺放,一點都不能亂,有了這樣固定的儀式感,讓他靈感爆棚,瞬間進入寫作的狀态。
男高音帕瓦羅蒂在上台前,必須要在地上撿到一顆彎頭的釘子,如果主辦方沒有提前準備好的話,就算報酬很高,他也不會去。
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儀式感,那裡面蘊含着他們對自己生活和專業領域的尊敬,或者說那更像是一種信仰。
無論是工作、生活、或者是學習,其實都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并不是說非要給自己辦多麼盛大的生日宴會,也不是非要在每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做點什麼。那些都是俠義的儀式感,真正意義上的儀式感,我想應該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态度。
03
《意義的呼喚》一書中在描寫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犯人時有這麼一個場景:
“當他們被關進納粹集中營時,竟然有一些人,每天不抱怨、指責、尋死,相反,他們用豬油擦亮皮鞋,用玻璃片刮掉胡子,他們想辦法維持日常生活裡的儀式感,最後這些人,竟然都活了下來。”
面對以枯燥乏味為主調的生活,總有人能用心靈感受出不同,面對困頓艱難的生活時,總有人用滿滿的儀式感認真地對待生活,是因為他們尊重生活,熱愛生活。
所以,不要總認為儀式感必須要通過物質來達成,它可以是你清晨起床後的一杯白開水,它可以是你閑暇時光後對房屋大掃除的成就感,它也可以是你将自己打扮精緻後上班的愉悅感。
總之,它跟貧窮富貴沒有直接關系,無論是成功人士還是普通人,都可以通過儀式感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儀式感是對自己生活的肯定,是希望自己生活更好的表現,是愛自己愛生活最好的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