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驚豔亮相,讓網友們大呼過瘾。但是,除了驚豔之外,你真的看懂它了嗎?今天,讓我們通過深扒節目彩蛋,全方位解讀這個月圓之夜的“玄機”!
六個中秋信物
《中秋奇妙遊》裡,女主角唐小月穿越平行時空,來到六個不同場景。節目也用了六個篇章,展現了華夏文明的六個美好的精神追求,分别是:傳承、勤勉、溫婉、自信、忠勇、親情。
客從河洛來
周深動情獻唱的《若思念便思念》,引出了以福建土樓為代表的的客家文化。那麼客家文化和中原腹地的河南有什麼曆史淵源呢?概括來講,就是:客從河洛來。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是漢民族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一千多年來,由于戰亂、饑荒等原因,他們從中原向外遷徙,足迹遍及大半個中國和海外各地。據研究,客家的第一次遷徙發生在東晉年間,位于河洛之間的漢魏洛陽故城為當時的國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源自中原,中原大地以河洛為中心,河洛大地以洛陽為中心,洛陽作為客宗祖地有着不可動搖的曆史淵源。
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适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客家文化概括地說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畲、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
因此,得知了客家文化與河洛文化的曆史淵源之後,當再次看到節目中龍門石窟和福建土樓在明月下遙相呼應的場景時,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天涯共此時”。
王獻之與《中秋帖》
王羲之第75世後代王文傑,在節目中扮演王獻之,在水墨交融的場景中,一氣呵成的書寫着傳世墨寶《中秋帖》。
王獻之學書不局限于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衆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于取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
他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中秋帖》,于清乾隆時被收入内府,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宋代書法家米芾評價:“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火龍舞與打鐵花
節目中出現的不少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畫面可謂驚豔了衆多網友。其中最絢爛的莫過于火龍舞與打鐵花。
火龍舞是河南省孟州市本土優秀的傳統民間舞蹈,在本地民間藝術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
配合火龍的,往往有鐵水花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民間傳統焰火“打鐵花”初源于工匠們的祭祀活動,是中國古代匠師們在鑄造器皿過程中發現的一種民俗文化表演技藝,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開封打鐵花更被譽為黃河流域十大民間藝術之首。
如果說火龍舞絢麗悅動,那麼打鐵花就可謂壯美厚重了。以至于兩個“非遺”一同展現時,彈幕上敲滿了“這也太美了吧”的贊歎。
民樂遇見科技風
節目《豫見》中不同器樂演奏時,背景旖旎多變的的畫風令不少網友啧啧稱奇,但還是有少部分網友一眼能認出來,其中好幾段是3A遊戲中非常流行的科技風。這種風格通常擁有五花八門的視覺沖擊風格,比如街頭的霓虹燈、街排标志性廣告以及高樓建築等。節目正是用這種對比碰撞,讓民樂與未來科技風格産生強烈的化學反應。
《甄嬛傳》的圓夢梗
節目中有一個令網友無比驚喜的“梗”,來自于節目主人公唐小月的父母,兩人為網友上演了一場“中秋圓夢大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飾演唐小月父母的演員斓曦和張曉龍,分别在電視劇《甄嬛傳》中飾演沈眉莊和溫太醫——兩人在劇中上演了一段凄美哀婉的“因疾而終”的愛情,讓不少觀衆心意難平。而在這個花好月圓夜,兩人終于長相厮守,為觀衆上演“若思念便思念,終會相見”。
何來仙境
節目《和》播出時,雲山霧罩的仙境景象讓網友坦言:“感受到了誠意!”
據悉,為了能拍到節目中仙氣飄飄的場景,節目組在一個彌漫着大霧的雨天,或背或扛着沉重的拍攝設備,一個台階一個台階的爬到了老君山頂。
誰知,來到了拍攝現場,讓人作難的狀況絲毫沒有減少。節目組衆人發現,在這樣的天氣環境下拍攝,“基本上就在和‘桑拿’裡拍一樣”。為了不讓設備運行過程中受潮,攝影師隻好用黑色塑料袋,給機器套上了一層“雨衣”。
秘密武器——XR技術
《中秋奇妙遊》最終華麗收場,讓網友大呼過瘾。其實,能保證整場節目創意構思得以完美實現的,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秘密武器——XR技術。
XR技術即擴展現實,是VR(虛拟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的合稱。通過可穿戴設備和計算機技術,XR可為受衆帶來真實與虛拟結合、人機交互的環境。
在《中秋奇妙遊》的舞台上,《豫見》等節目都運用了XR技術。為了實現更好的視覺體驗,《中秋奇妙遊》應用的XR技術不是簡單的擴展現實,而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需要包括導演、導播、攝像、演員等熟悉XR工作流程的團隊共同配合完成。正是在XR技術的支撐下,人物、道具與虛拟現實場景實現了完美互動和結合。
轉自:映象網 記者 李昌
來源: 映象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