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雲南省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不動搖
強化科技創新融入農業生産全過程全要素
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場景已漸漸退出大衆視野
取而代之的是
大量農業新科技運用于傳統農業
農業生産環境與生産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
科技護航
種地方便
效益實打實
讓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依托數字化冷鍊物流和溯源系統,雲南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物茂那化蔬菜基地的有機蔬菜從田間地頭直通粵港澳大灣區,24小時就能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作為雲南有機蔬菜行業的主力軍,雲南芸嶺鮮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緊鑼密鼓建設智慧農業應用示範基地,涵蓋物聯網信息中心及示範數字農場。通過智能化的可視化展示系統、環境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土壤環境檢測系統、田間蟲情測報系統、區塊鍊溯源平台等,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産效率、防治病蟲害、保障蔬菜品質和安全性。
雲南作為全球三大花卉主産區之一,鮮切花種植面積和産量均居世界第一,并擁有全球第二、亞洲第一大的鮮切花交易中心,雲南花卉産業大産業格局已經形成。花卉科技創新“雲南模式”領跑全國,科技型、創新型企業不斷湧現。雲南豐島花卉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強健說:“通過數字技術,我們可以将水、肥、溫度、光照時間控制得更精準。”通過這樣的“時間藝術”開展反季花卉種植,可以滿足年宵花市場供應,從而帶來更多的收益。
“盒馬花園”作為行業裡首個擁有完整供應鍊的新零售鮮花品牌,打通了“産地倉—銷地倉—門店—盒區房”的全鍊路,實現了每天從雲南往全國的鮮花直采和直發。
蒙牛集團西南高原特色奶業全産業鍊項目全面體現智能制造,采用當前國内外最先進的生産設備及領先工藝,在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程度方面遙遙領先,為我省高原特色農産品“走出去”打造了新路徑。
西雙版納膠農老劉帶着剛割的膠來到雲膠集團景陽公司收膠點。膠筒放到秤上後,電子秤上顯示的數據被實時傳輸到位于昆明的雲膠集團監控系統中記錄、存貯。這是雲膠集團2021年3月正式上線運行的遠程高清視頻監控管理平台,平台上線運行後,對所屬企業各制膠廠車間生産過程進行全方位跟蹤監管,确保橡膠質量達到标準。
2008年,雲南乳品企業逆勢發展。除嚴格保證産品質量外,作為雲南農業産業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乳品企業将科技創新投入放在首位,也成為制勝的關鍵一招。
日前,新希望雪蘭公司升級了生産工藝。“根據消費者需求,新希望乳業及時優化生産工藝,運用科技創新持續推動雲南乳品産業結構的變革與發展。”新希望乳業副總裁林永裕說,這次殺菌工藝的進步,也意味着雲南乳品行業品質的再次升級。
雲南大春馬鈴薯畝産量波動很大,對此,雲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馬鈴薯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隋啟君率團隊研發出大春馬鈴薯晚熟增産關鍵技術,該技術将提高西南地區大春馬鈴薯産量,大幅增加農民收入。昭通市與省農科院合作,建立14.2萬畝的高标準馬鈴薯核心示範區,帶動烏蒙山區鄉村振興。
雲南是長江上遊優勢油菜産區,然而單一品種應用面積小、比較效益偏低等短闆一直是雲南油菜産業發展的痛點。為此,雲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培育高産高含油量雜交品種,建立了油煙輪作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等綠色高效生産模式,這些品種和技術年應用面積350餘萬畝,覆蓋雲南油菜種植面積的80%左右。油菜籽平均畝産和含油量明顯提高,勞動力投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減少10%,油菜種植農戶的收入大幅上升。
陽光灑在梯田上,倒映出田間迷人的畫卷,猶如人間仙境。圖為紅河縣寶華鎮至甲寅鎮沿途楊柳梯田風光。紅河州委宣傳部供圖 陸光漢/攝
4月22日,瀾滄老達保冬早蔬菜品種多樣性生态園藝技術博覽示範園正式開園,種植70多畝共500多個品種的特優蔬菜,分為五彩瓜果區、甘藍區、番茄區、辣椒區、茄子區、玉米區共6個博覽區。
該博覽示範園以蔬菜生産、瓜果觀賞、農業科普、産品市場、技術培訓等為一體的農旅産品模式,在雲南農業大學紀韻祚教授團隊的技術支持下,以技術和科研成果幫助當地農民走出傳統農業,一大批農民通過培訓成為種菜能手、鄉土專家。
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鹽津科技特派團來到昭通市鹽津縣,重點聚焦鹽津縣烏骨雞、肉牛、生豬、竹、花生、茶葉6個農業主導産業,圍繞産業技術指導服務、品種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本土人才培養幫帶、農業産業功能拓展5個方面,開展全産業鍊技術服務,力争通過2022年3月至2025年3月連續3年的服務,實現鹽津縣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能力、農業主導産業質量效益、本土科技人才專業能力、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四個明顯提升”。
“守着梯田就能過上好日子,大家種田護田積極性更高了!”一大早,元陽縣新街鎮大魚塘村村民張正明扛着鋤頭,來到自家梯田裡開始勞作。隻要勤勞肯幹,守着綠水青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紅河州在保護哈尼梯田的同時,着力讓村民增收緻富。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使傳統農業單一的水稻收益轉變為水稻(紅米)、梯田魚及泥鳅、梯田鴨及鴨蛋的綜合收益,實現“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目前已推廣19.58萬畝,每畝綜合産值達5590餘元,受益農戶50446戶。探索建立了“公司 基地 合作社 農戶 互聯網”種植生産經營模式,開發出紅米早餐粉、紅米酒等系列産品銷往全國各地,讓梯田産值變成了村民看得見的“面值”。
技術護航玉溪通海山區群衆種出緻富果
在春耕生産到來之際,為調整山區産業結構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玉溪市通海縣科學技術協會、雲南環泰商務有限公司組織專業人員到河西鎮清水河村向村民們進行雪蓮果種植技術現場培訓,助力鄉村振興。
田間地頭就是課堂,培訓老師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現場向村組幹部和農戶傳授雪蓮果種植技術以及普及雪蓮果效益價值。同時實地操作指導大家如何開溝、理墒、挖塘……參加培訓的農戶紛紛表示受益良多。
大型機械翻犁土地
一個個生動案例
展示了雲南在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過程中
科技創新的力量
《規劃》明确
“十四五”期間
我省将大力推進
良種培育、高效生産、食品安全、資源利用和裝備制造等全面創新
加快實現農業發展由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讓農業生産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
蒙自市草壩鎮春耕生産場景
雲南科技特派員紮根基層 帶着群衆加油幹
農民生活富裕富足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雲南引導和鼓勵科技人員将技術、信息、管理、資金等
現代生産要素引入農業農村一線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精準助農、助力鄉村振興
多年來
廣大科技特派員紮根基層
結合當地實際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
助力農村高效種養新模式的建立和農産品加工工藝與技術水平提升
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緻富
孟連縣強化技術指導和田間生産管理,加強種子、化肥、農膜等農資供應保障
黃家雄:像咖啡樹般紮根潞江壩
黃家雄推廣咖啡種植技術
從1985年分配到省農科院熱經所工作以來,黃家雄就像一株咖啡樹般紮根于潞江壩,将科技的種子傳播到保山、普洱、臨滄、怒江等全省适宜種植咖啡的地方。回顧過往,黃家雄感慨,自己工作的全部都是圍着這粒小小的豆子展開的。
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技術,他不僅成長為一名科技大咖,還組建起咖啡創新團隊。多年來,他先後總結出小粒咖啡标準化生産技術、雲南小粒咖啡生産實用技術、咖啡加工技術等成套技術并出版專著。
韓曙:推廣錯季蒜苗鋪就小康路
韓曙查看錯季蒜苗長勢
近些年,随着機器代替手工木雕成為趨勢,再加上甸南鎮處于高海拔地區,農作物生長緩慢,經濟效益不高,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如何為當地開辟緻富新途徑,成為雲南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員韓曙教授一直思考的問題。
“滇西北高寒區氣候冷涼,種植錯季蒜苗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省科技項目的支持下,韓曙帶領團隊發掘滇西北地方大蒜種質資源16份,引進省外大蒜品種6份,開展引種試驗觀察,并對劍川縣多個山區試驗點進行考察,最終選擇了在海拔2950米的甸南鎮白山母村委會溫登村開展繁種基地建設,建成新品種擴繁選育基地。
在示範種植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上,韓曙率領科研團隊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持續開展蒜苗産業服務,在滇西北多地進行新品種選繁技術、無公害蒜苗栽培指導、獨頭蒜特色栽培、高寒山區特色蔬菜産業開發及産業發展規劃等工作,建立起多個繁種基地,為産業發展提供了用種保障。研究并審定的“滇早春蒜苗19”“滇春蒜苗12”“滇春蒜苗18”“滇春蒜苗10”等7個專用品種,在劍川縣、香格裡拉市、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建設蒜種擴繁基地3000餘畝。
“天拉長了,地變寬了。”這是當地群衆對種植模式改變的感受。在韓曙及科研團隊蒜苗 烤煙 煙套青花菜種植模式的推廣應用下,一年三熟制高效種植得以實現,進一步提高了土地複種指數。同時蒜根分泌蒜素,可抑制煙草病菌危害,有利于烤煙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及優質煙葉的形成,為發展可持續農業提供了新的思路。10多年的推廣,錯季蒜苗已在滇西北多個縣市形成産業規模,累計種植20餘萬畝,惠及4萬餘戶家庭。
嚴達偉:讓藏香豬賣出好價錢
嚴達偉進行肉産品加工試驗
2017年,雲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嚴達偉走上了科技特派員之路。自從被選派到香格裡拉市綠源生态種養專業合作社後,他帶頭組建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藏香豬技術團隊,緻力于促進當地生豬産業提質增效。
要讓藏香豬在市場上赢得口碑,良種培育是源頭。嚴達偉率領團隊引進多個種豬品種開展雜交試驗、育肥試驗、屠宰試驗及肉産品加工試驗,篩選出藏香豬高效雜交組合。經過檢測,藏香豬新品系的各項肉質指标均優于傳統藏豬。
“新品藏香豬養出來了,但賣得出去、賺得到錢才是關鍵。要讓産品從本地銷售到走向更廣闊市場,就必須全産業鍊發力。”嚴達偉說。為擴大銷售渠道,讓優質藏香豬被更多消費者了解認可,嚴達偉指導香格裡拉市綠源生态種養專業合作社建成完整的冷鍊與生産車間,研制藏香豬火腿等16個産品,并與多個知名商超企業合作,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産品在廣州、杭州等城市銷售。
這些科研成果不是在象牙塔裡孕育的盆景
而是在紅土高原的一塊塊水田
一片片山地上破土而出的風景
在炎熱的紅河河谷
在寒冷的迪慶高原
······
處處都有雲南省農科專家們揮灑的汗水
都有他們以科技助力脫貧緻富、鄉村振興的身影
老達保科技種植示範引領産業發展。記者 沈浩 李漢勇 攝影報道
科技動能澎湃
質量效益躍升
農業成為越來越有奔頭的産業
編輯:郭建麗 董明強 實習生:郭小煜
綜合整理自:光明網、人民日報、求是、雲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