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對玉,寶對珠,玉兔對金烏。
【注釋】:玉兔:又稱月兔,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動物,在月宮裡負責搗藥的仙兔,民間傳說是嫦娥的化身或寵物。後來用玉兔代指月亮。
金烏:三足金烏,也稱為“赤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之一。後來用金烏指代太陽。唐朝韓愈有詩句:“金烏海底初飛來。”白居易有詩句:“白兔赤烏相趁走。”
金烏
孤舟對短棹(zhào),一雁對雙凫。
【注釋】:棹既有小船的意思,又可解釋為劃船用的槳,北宋晏殊詞中有“池上夕陽籠碧樹,池中短棹驚微雨”的句子。
雙凫一雁是意思相反的對子,這是一個成語,來自蘇武。蘇武作為漢朝使節出使匈奴,卻被扣留了下來,還逼迫他們投降單于,蘇武不為所動,匈奴最後隻能把蘇武流放到極寒之地,大概是今天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畔。蘇武在流放地待了十九年才被接回漢朝。李陵投降了匈奴後,蘇武雖不贊同李陵投降,但也十分同情李陵的遭遇,二人在匈奴時常往來。蘇武臨行前,寫了一首詩給李陵,其中一句就是“雙凫俱北飛,一雁獨南翔”,這就是雙凫一雁的由來,寫的是離别的感傷。凫是野鴨,雙凫互為伴侶,孤雁獨自南飛,由此我們也可以體會到雖然蘇武一心回到故鄉,但十九年過去了,朝堂也好,家中也罷,變化一定非常大,他的心中有很多忐忑,即便可以回去,内心依舊十分孤獨。
橫醉眼,撚吟須,李白對楊朱。
【注釋】:橫醉眼:形容人喝醉酒了樣子,似乎有些目空一切。
撚吟須:撚着胡須吟詩,聽上來是個挺風雅的動作,不過唐代詩人盧延讓有“吟成一個字,撚斷數莖須”之句,意思是作詩時反複思考,為了确定用哪一個字,撚斷了好幾根胡須。
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楊朱:戰國初期魏人,思想家、哲學家。楊朱認為生命是最可貴的,每個人都因珍愛自己,不違背自己的本心,擁有的東西,不要超過自己自然的需求,每個人都過好自己的日子,天下自然太平。孟子後來諷刺楊朱“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一毛不拔”這個用來形容吝啬的成語就出自孟子的這句話,孟子的話流傳天下,楊朱學說就成了自私自利的代表。
楊朱與李白相對,既是人名相對,又是一種借對,“楊”對“李”是植物相對,“朱”對“白”是顔色相對。
秋霜多過雁,夜月有啼烏。
【譯文】:秋天霜降時節,北方的大雁開始陸續飛向南方,夜晚月光下的枝頭,有鵑鴉鳴叫。
【注釋】:前一句出自元好問的《橫波亭》之“老木清霜鴻雁秋”,後一句出自張繼的《楓橋夜泊》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兩句均寫出了凄清悲涼之感。啼烏:啼叫的烏鴉。
日暖園林花易賞,雪寒村舍酒難沽。
【譯文】:風和日暖,草木逢春,鮮花遍野;雪大風寒,村偏路遠,好酒難買。
【注釋】:上句講暖春,如今正值初春,雖也時有倒春寒,但凡日暖,就是賞花的好時候,随着天氣變暖,公園裡的花兒自是會越開越多,争奇鬥豔。下句講寒冬,落了雪,異常寒冷,旅人來到冷冷清清的村子裡,想要買點酒喝暖暖身子,也比較困難。沽:買。辛棄疾詞中有“提壺沽酒已多時,婆餅焦時須早去。”
人處嶺南,善探巨象口中齒;客居江左,偶奪骊龍颔(hàn)下珠。
【譯文】:嶺南的人,擅長探找大象掩埋的脫掉的牙齒,長江下遊以西地區的人,會在骊龍睡着後偶然得到其颔下的寶珠。
【注釋】:傳說嶺南地區的大象很愛惜自己的牙齒,要是牙齒脫落了,就找個隐蔽的地方埋起來,當地人想得到象牙,必須制作假象牙把真象牙換出來,還不能被大象發現,否則大象就不會把脫落的牙齒埋在以前的地方了。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内陸相隔。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四省邊界處。
客居江左,偶奪骊龍颔下珠:《莊子》裡有個故事,說有個老翁的兒子潛水到深淵中,得到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老翁看到後跟兒子說明珠是藏在深淵之中的龍的下巴下的。應該是因為龍在睡覺,否則的話你肯定回不來,要命喪龍口了。江左,指長江下遊的江南地區,也可以叫江東。骊龍,黑色的龍。
這兩個故事對比,嶺南人得到象牙是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正确的方法獲得的,而取得骊珠則是冒險偶然獲得的。
上平15韻有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魚、七雨、八氣、九絕、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聲律啟蒙》每韻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為: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切韻》《廣韻》等韻書,中古漢語按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歸納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四聲)四種聲調,二元化分類,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 了 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緻用普通話判别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現代普通話漢語拼音的四聲“ā á ǎ à”,我們小時候學習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其實它們有專業的稱謂。第一聲叫陰平或平調;第二聲叫陽平或升調;第三聲叫上聲或上音;第四聲叫去聲或去音。這樣一對照,我們普通話的一聲、二聲即為“平”,三聲、四聲即為“仄”。 (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已并入其它聲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