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訓纂·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别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嶽”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于《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甯。《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随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嶽泰山(位于山東)、西嶽華山(位于陝西)、南嶽衡山(位于湖南)、北嶽恒山(位于山西)、中嶽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征。泰山實際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嶽中次于華山、恒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國的許多大山與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轶北恒,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曆朝曆代不斷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淩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衆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亘100餘千米,盤卧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産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産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曆史背景。
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國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于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征。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漢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漢光武帝(56年)、漢章帝(85年)、漢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則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緻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擡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禅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曆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禅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嶽》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顔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曆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産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迹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征,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于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後趙永甯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隐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現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于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詩人王心鑒在《登嶽》一詩中亦有:“優遊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松别暮煙。雲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巅。”的詩句贊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