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語治療和言語評估時遇到不少這樣的案例,孩子不喜歡跟人玩,對于一些有趣好玩的玩具把弄一兩下就扔到一邊,但一拿到Ipad立馬提起精神,各種熟手。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問家長:“您平常是不是很忙,很少陪他玩?”家長百分百回應:“是啊,平常都要上班,在家裡保姆又不會陪他玩,拿個Ipad給他自己能玩一下午,老老實實的不哭也不鬧。”這種不哭不鬧營造出來的“乖”,讓很多家長更相信Ipad有種神奇的魔力,哪怕下班周末有空的時候也不願意陪孩子好好玩,孩子到了學習的年齡就在Ipad裡下載幾個認知類的遊戲,孩子操作遊戲也很好,這樣一來對于孩子玩Ipad這件事更加不以為意。
等孩子慢慢一天一天長大,不喜歡理人,不喜歡說話,這時候家長帶着孩子去醫院診斷,診斷:發育遲緩,家長又連忙來到機構求助。遇到這樣的孩子,會發現他們并不笨,就是不善與人遊戲與交流,有些程度嚴重一些的還會被打上自閉症的标簽,覺得很可惜,有的小孩子幹預得早還是有可能逐漸在認知、語言上逐步跟上同齡兒童,有的幹預晚了到了上學的年齡就真的成了一個特殊兒童,隻能就讀特殊學校或普校的資源班了。
随着科技的發展,小孩接觸到Ipad這樣的科技産品是難以避免的,盡管Ipad可以下載海量的認知遊戲、角色扮演遊戲,但這樣的電子遊戲終究是不能替代日常的認知學習和互動表達的。
①Ipad遊戲有規律,但規律單一,泛化效果差
很多認知遊戲或幼兒小遊戲的APP都是很有規律的,且幾乎不含任何變通模式的,所以它們的教學功能是單一的,舉個例子來說,幼兒認知遊戲寶寶學形狀的APP遊戲中,如果出現了錯誤,就不能配對成功,直到成功才會跳到下一個題目裡面。這一個過程,小朋友隻要逐個試,試到成功就過關了,多試幾次就能記憶住答案,但并不一定理解,小朋友可能就在APP上這個單一的情境記憶住某一個物品的特性,如球-圓形,但是生活中你問他:“球是什麼形狀的?”,小孩就很難回答得出來。
加之APP上的卡通圖片與現實生活的實物相差較大,所以想讓小朋友使用Ipad學習時,大人可以從旁引導,“你看這個是什麼?”—“皮球”,“皮球什麼形狀的?”—“圓形”,“你看看房間裡還有什麼是圓形的?”—“橙子”,從Ipad的遊戲逐漸融入生活中來,并結合适當的互動,讓學習的目标從單一理解過渡至泛化理解。
②ipad遊戲相較于日常玩具/遊戲比較,玩法單一,靈活性弱,使兒童缺乏想象與創新
很多APP遊戲是設定了特定的玩法,小朋友在遊戲的過程中,隻能按照遊戲的設定模式去玩,譬如My Play Home,雖然是一個角色扮演的遊戲兒童可以根據房間裡的擺設與人物進行過家家,可以洗澡、吃飯、看點電視等等,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沒有任何的“意外”。
相較于小朋友使用日常玩具來過家家,由于日常玩具的類型較少,小朋友會天馬行空的把積木當成肥皂、把紙巾當成毛巾,給“寶寶”洗澡,無形之中就已經增強了他們聯想、想象、解難的能力。
③Ipad遊戲在社交上的缺乏互動
在日常遊戲中,不難發現我們的遊戲對象是人,可能是家長也可能是同齡人,我們在遊戲過程中,會根據對方的反應作出适當的調整,這對成長期兒童的視聽覺基本反應尤為重要,視聽覺反應包括目光對視、視野範圍的調整、追視、注視、尋找聲源、聽分辨等等,而且這些視聽反應需要我們根據遊戲對象的變化而調整,這是Ipad遊戲替代的。
那小孩該不該玩Ipad呢?
可以玩,畢竟不能阻止小孩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探索。家長也可以利用Ipad遊戲規律簡單的特點進行某些認知目标教學的入門,逐漸過渡泛化使用生活常見物品/場景進行認知目标的教學,切勿一直使用Ipad,以免過度迷戀。
但不能作為一個“陪伴者”、“遊戲者”的身份替代家長的作用,因為隻有家長才能給予小孩真正的陪伴與愛,讓孩子在陪伴、遊戲中獲得與人交往、與人互動的技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