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誰是心頭驚鴻客

誰是心頭驚鴻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05:13:34

誰是心頭驚鴻客(長恨此身非我有)1

這句詞幾乎可以說是所有人都耳熟能祥,也經常作為人在身不由己和無可奈何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禅。但這并不一定符合蘇轼的本意,蘇轼是精通儒釋道的大家,他在經曆了“烏台詩案”的打擊之後,決不會像普通人一樣消極地發發牢騷而已,蘇轼的這句詞實際上是他在處于人生的最低谷時的大徹大悟,這當然同他對《莊子•知北遊》的一則典故有關。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舜問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大意是說,舜問丞說,我可以擁有道嗎?丞回答說,連你的身體都不是你所擁有的,你怎麼能擁有道呢!舜說,我的身體非我所有,歸誰所有呢?丞回答說,是天地寄托給你一個形體,生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圫給你以和氣,性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給你順應自然的屬性,子孫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給你的繁衍子孫的能力。所以行時不知往哪裡去,住時不知道守住什麼,吃東西不知味道。這一切都受和氣所支配,你怎麼可能擁有呢?

誰是心頭驚鴻客(長恨此身非我有)2

在這裡,蘇轼運用莊子《知北遊》裡舜與丞的對話,連想到自己所處的境地,運用詩的形式,高度概括出人生不過就是“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樣的詩句,旨在感歎,人生不過就是“汝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的軀殼而已,有時是否可以淡化一下這個軀殼,丢棄一些執着,放空一下自己,解開一下時間的繩索,以“非我”“無我”“無軀殼”的精神狀态,“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這恐怕才是蘇轼寫出“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句子的潛語言。在蘇轼看來,“長恨此身非我有”,因為身體這個大患之源是無法出離的,它占據着一定的物理空間,與一切外物的有形空間相對峙,是人所無法逾越的。它隻能遷就這個世界。但心是無形之“物”,我們何不将“心”從自己的身體分離出來,呼喚出來,解構出來,讓“心”忘卻營營,讓心不在有物,不在有我,讓心大化萬物于無形,消解天地于清明,讓大地“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這又是何等的景象呢?

誰是心頭驚鴻客(長恨此身非我有)3

這是邨裡先生在《此雪•哲學詩話》一書中所描寫的一場景。邨裡先生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着兩個世界,一個是有形的世界,一個是無形的世界。有形的世界是由無形的世界決定的,正如赫拉克勒特所說,在這個世界上,無形的聯系比有形的東西更牢固。莊子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這世界,肉眼看到的是萬物之徼,内在無形是以心玄照其妙。你肉眼着到的天地萬物那叫俗谛,隻能以心玄覽的一指一馬才是真谛。以目之外馳觀天地萬物都是不一樣的,以心之玄照萬事萬物都是無異的。故莊子有言,“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橘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誰是心頭驚鴻客(長恨此身非我有)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