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的主要三大原因?近日,湖北棗陽的兩名十四歲少年因為厭學相約離家外出闖蕩江湖,這個新聞引起了不少家長的關注。 青春少年本來應該是在學校讀書的最好時機,可是這個時候厭學、棄學難免讓家長困惑和惋惜。
那麼如果您的孩子厭學了,家長該怎麼辦呢?
心理專家認為,不少學生一提到學習就頭疼,其實這也是一種表面的現象,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最開始都是對學習感興趣的,因為他們有探索欲、有求知欲、有好奇心,一開始都是熱愛學習的,并且每天也在努力的學習。 那麼為什麼很多孩子能堅持學習,很多孩子變得讨厭學習了呢? 其實跟很多的家長有關系的,比如剛開始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太高了,或者總是說:你這怎麼寫的字啊這麼亂,擦了重寫(語氣還不是很好),這就導緻孩子好好的學習興趣被家長們給破壞了。 家長一插入,本來孩子是自主學習的,那變成了你催着他學之後,他就不願意學了。 你想想,如果你吃飯的時候是你主動吃,你覺得味道好,還是别人追着你喂你覺得味道好。 現在很多家長在學習上就是追着孩子喂,或者督促孩子拿着小杆子在後面敲打孩子、催孩子,那麼這樣就完全破壞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了。 其實很多孩子在一入學的時候都是比較喜歡學習的,也願意學,他們不喜歡的隻是家長的态度或者老師、家長強加給他的學習内容。 本來那作業挺少的,又給你看你做完了,又給你拿一張試卷出來。 這個就是家長自行加量了,就會導緻孩子覺得我好用,做完作業應該玩一會兒,可是你又讓我做啊,那我早做完幹嘛呢? 我還不如墨迹一會呢?就造成一種填鴨式的學習方式,你就像填鴨子一樣,你吃了還得再吃,這樣就會造成孩子排斥的,因此要想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首先要分析其原因?
一般而言,導緻孩子産生厭學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家長引導出現了問題。 比如常常有家長這樣對孩子說:你不好好學習,将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啊,将來你就吃不上飯啊等等。 這會讓孩子早早地體驗到事态 的艱難,又讓孩子體會不到獲取知識本身的樂趣,他就總跟一些後面的事情挂鈎,他隻看重别人對自己的評價,本來孩子就有一點那種耐不住寂寞,不能夠延遲滿足,因為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小學、初中、高中這麼多年的時間,最後才能看到效果。 第二、家長們要多去引導孩子對學習本身産生興趣,而不是總是打壓他、羞辱他。 另外,父母要學會去看到孩子,比如:如果他自己在那裡做作業的時候,你就在那裡看電視啊、玩手機呀,孩子會覺得不公平的。父母應該陪讀一下。
諸多事例表明,父母過多地關心孩子的學習有副作用,但是你過少的幹預,孩子也會吊兒郎當。 覺得你根本都不關注,我就偷懶就行了啊。 有很多的家長過于關注之後,孩子就變成了你不管我就不學了,你管一管我才學一學,讓孩子缺乏難以獨立解決遇到問題的能力,他不會自己去面對問題,老是依賴家長,那會使家長很崩潰。 第三、廢氣。 期望值過高,這是很多家長的通病。 專家認為期望值過高會使孩子的心理壓力太大,不自覺地就把學習與痛苦、體驗聯系在一起。 那你就是他學習如果是快樂的,他就願意學,每次一學你就給他加壓,他就把痛苦和學習聯系在一起,那麼人都是趨樂避苦的,如果孩子真的把痛苦和學習連到一起,你就很難使他愛上學習了。 除非給他重新洗腦,洗成學習是快樂。 那麼面對孩子的厭學,父母們應該怎麼樣去改善呢?專家建議,首先讓孩子先确立一個目标,确定目标可達成度,自我激勵,教他們學會自我暗示。 例如經常對自己說:我一定能行的,我可以我能行。 然後是指導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思維,在輔導孩子時可以在旁邊陪伴着,但不要插手代替孩子做作業,以免養成孩子對父母的信賴導緻自己不動腦經, 要教給孩子獲得知識的方法,最後讓孩子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意識
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在成長階段是很在乎别人對他的評價,包括父母對他說的話,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越來越強,他們常常會按照别人的評價去認識自己。 所以我們都說父母,也就是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代催眠師。 什麼叫催眠師呢? 就是你說什麼,他就認為是什麼。 有的時候孩子是怎樣的人,他會你要問他,你是怎樣的孩子,他就說跟父母的答案是一樣的,就是父母怎麼評價他,他就怎麼認為,所以你要認為他是個好孩子,你要認為他能行的,家長信,信任孩子的話,孩子也會認為我能行。 因此對于一個從來沒完成過作業的孩子,家長最好讓他先做幾道容易的題,讓他建立自信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對于學習的自信心,還有對學習的價值感和存在感,這是孩子學習動力的根源,讓他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讓他相信自己是可以學習好的。 那麼再去調整作業的難度,這樣孩子就對學習不那麼排斥,所以對于學習的态度是非常關鍵的。很多孩子喜歡挑戰、喜歡學習、盼着考試,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們在學習中找到了快樂,每次考試我都覺得自己很棒,而且呢考的成績也很好,那麼這些孩子是喜歡競争、喜歡學習的,這樣才是學霸的練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