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人類在内,
地球上99.8%的脊椎動物
都有上颌和下巴,
被統稱為有颌類。
那麼
我們的下巴是怎麼演化來的?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古生物學家。
9月28日,
《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朱敏院士團隊的四篇學術論文,
該研究為
有颌類的崛起與最早期輻射分化
提供了确切證據,
改寫了“從魚到人”的演化史。
近十年走訪研究
發現兩個重要化石庫
有颌類的出現與崛起,
是“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
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
為尋找相關的化石實證,
朱敏團隊經曆了近十年的走訪和研究,
在華南志留紀早期地層中,
發現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
和貴州石阡化石庫。
保存蠕紋沈氏棘魚和奇迹秀山魚正型标本的石闆。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距今約4.36億年,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
志留紀早期完整有颌類化石的
特異埋藏化石庫,
這裡發現的古魚化石
數量衆多、種類齊全,
還保存十分完整、精美。
貴州石阡化石庫距今約4.39億年,
含有數量衆多、保存好的
有颌類微體化石。
這兩個化石庫發掘出大量保存完好的
志留紀早期魚類化石,
為破解有颌類的
最初崛起與輻射分化
提供了關鍵證據。
最新研究改寫
有颌類早期演化曆史
利用高精度CT掃描、
性狀大數據分析、
流體動力學模拟等新技術新方法,
研究團隊對這些魚類化石
開展了詳細研究。
他們向世界首次展示出
最早有颌類的牙齒、頭部、身體
以及偶鳍的雛形等過去完全未知的
最早有颌類身體結構與解剖學信息,
為解答 “從魚到人”最初演化階段的
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
提供了确鑿證據,
改寫了有颌脊椎動物
早期演化曆史的各個方面。
朱敏介紹,
最遲到4.4億年前,
有颌類各大類群已經在
華南地區欣欣向榮,
到志留紀晚期,
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颌類屬種出現,
并開始擴散到全球,
開啟了魚類登陸
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轉自:科技日報
來源: 杭州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