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中國著名科學家張衡的地動儀,被踢出了教科書!
要知道,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舉世聞名,曾經還有消息證明,在之前發生的幾次大地震中,地動儀都有不俗的表現。
地動儀的内部原理圖
面對人們的質疑,很多地質學家們表示,房梁上挂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
因為我們現在看見的地震儀,是仿制品,而且在仿制過程中,誤解了張衡原本的設計思路。
因此某種程度上,這不是張衡的地動儀。
地動儀的外部
張衡和地動儀在我們的印象裡,張恒的地動儀是一個大圓桶,上面有8條金光閃閃的龍,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八個方位,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東南。
每條龍的嘴裡含着一顆金珠,下方有8隻金蟾蜍蹲着,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那麼代表那個方向的龍就會把珠子吐到蟾蜍的嘴裡。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這項技術領先于世界1000多年。
古代傑出的科學家張衡
然而,從2017年開始,國家教育局不再承認這個大家熟知的地動儀,并且将其從教科書中删除。
原因是,我們熟悉那個八龍吐珠,金蟾接珠的地動儀,它是假的,不是張衡的原版。
在張衡的著作裡面,的确有地動儀的記載,張衡也的确發明過地動儀。
可惜由于時代久遠,詳細的形狀已經無從考證,我們見到的是王振铎根據張衡的描寫複制的。
從王振铎牌仿制品一出現,中科院的科學家們就極力反對,因為他們發現,王振铎使用的方式根本就是胡扯,他采用的竟然是直立杠杆的原理。
這個長相的地動儀是仿制品
什麼叫直立杠杆,就是你在家拿兩個酒瓶子,嘴對嘴将兩個酒瓶子疊在一起,隻要一震動,上面那個酒瓶子就會倒下來,這就是直立杠杆原理。
王振铎的複制品,根本就測不準地震,還需要用棍子捅一下龍嘴才能将珠子吐出來,擱現在就是得做個核酸才能測出地震。
也難怪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激動地說,房梁上挂一坨肉,都比這個地動儀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反對的是王振铎版的地動儀,他們并沒有反對張衡真正的地動儀,雖然張衡版的已經無從考證。
房梁上挂一塊肉
現代的地震儀地震發生的原因其實多種多樣,有闆塊之間擠造成連接處産生震動,還有火山爆發引發震動,又或者是地球内部釋放多餘的能量,等等。
不論怎樣原因引發的地震,都會産生地震波,如果能提前探測到地震波,人類可以知道地球深處發生了地震。
地震通常會産生兩次地震波,第一次地震波是縱波,從震源到地面需要15秒。
第二次是橫波,抵達地面需要32秒,地震的預警隻能提前17秒發出。
地震産生的原因
對于地面上的建築來說,從地震波到達地面到樓房倒塌,有大約12秒的時間,被稱為“黃金12秒”。
那麼算上第一波地震波的預測時間15秒,我們從接收到警報到成功逃跑出建築,需要27秒左右的時間。
這對如今很多高層建築來說不太理想,但是對于低層住戶來說,是非常有可能的。
所以低層住戶的居民,應該将自己所處樓道的逃生圖熟記于心,這樣可以保證最快的速度逃跑。
高層的住戶在遭遇地震的時候,應該找到建築物的角落躲藏,這樣掉落的物體會形成一個三角空間區域。
逃生通道
要時刻在家裡準備地震急救包,這樣在不幸被掩埋後,也能保證自己的存活。
一般來說,地震發生之後的72小時内是黃金救援時間。
并且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我國對于建築的抗震等級有了嚴格的規定,一般的地震是不會摧毀我們的房屋的,所以不用太多餘擔心。
房屋抗震
能否複原出地動儀既然王振铎複原出的地動儀非常不符合張衡的本意,那麼我們為何不複原出一個符合張衡描述的地動儀呢?
中科院的科學家表示,張衡的地動儀沒有圖紙,隻有書籍中的描述,很遺憾,我們不能百分之百複原出張衡的地動儀。
在我國5000年的曆史中,有無數的優良技藝失傳,不隻是張衡的地動儀,還有魯班的飛鸢、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傳說中的木牛流馬
越王勾踐所用的那把青銅劍,曆經2000多年的時間依舊鋒利無比,我們使用現代的工藝技術無法複原。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禅衣,重量僅為49克,現代人類用紡織技術複原之後發現,複原出來的衣服比文物重9克。
為何我們複原不出來,就是因為這些工藝全部失傳了!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記載。
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國古代一種比較特殊的傳承方式。
越王勾踐劍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古人更傾向于父業子承,也就是既是師徒,又是父子,這樣就不怕出現同行競争,因為兒子是會給父親養老的。
因此在古代,很多工藝是家族流傳的。
但是,古人一般都生很多孩子,有的時候繼承技術的是多個兒子。
對于父親來說,大家都是他的兒子,教給誰都可以。
過去拜師學藝
但是對于兄弟們來說,這關系到之後的安家立命,因此,他們之間出現了競争。
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分家,兒子們帶着自己那一套技術離開,好多人并沒有學精,導緻這個技藝一代不如一代,最後被其他技藝取代。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古代技藝傳男不傳女,如果一家人沒有兒子,那麼他們甯願把這門手藝爛在自己手裡,也不傳給自己的女兒,也不願意傳給入贅的女婿。
好一點的還會傳給自己的同族男丁,有的甚至連本家親戚都不傳。
手藝工匠
總之就是,外人無法從他的手裡學到一絲一毫,就更不要提他們将技藝記錄下來了。
在這樣特殊的繼承體系之下,我國古代的很多技藝出現了失傳和斷代。
也許這就是古代的工匠們太看重血緣了,在他們眼裡一項技藝的失傳沒有自己家族延續重要。
因此,我國古代的技藝傳承非常脆弱,這才導緻很多超前的工藝出現了失傳,哪怕現在科技發達了,也無法複原出來。
即将失傳的手藝
新一代工匠如今,我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已經抛棄了古代這種落後的傳承方式,他們像學校裡的老師一樣,遵循傳道受業解惑,接納一切想來學習的學生。
在這樣的方式下,我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從失傳的邊緣被搶救了回來。
在古代,這種手藝人的地位很低,他們屬于“士農工商”中的“工”。
如今,不隻是國家,整個國際上對于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賦予了尊重,他們同樣是曆史的傳承者。
非物質文化展覽
我國古代建築的卯榫結合,不用一根釘子,就能建造紫禁城、大明宮、未央宮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比歐洲的那些城堡早了至少300年。
然而卯榫結構因為無人繼承,差點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是無數工匠人薪火相傳,才将它拯救回來。
依托于網絡的興起,很多非遺傳承人通過在網絡上展示這些工藝,讓更多海内外的人觀看,拓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接收面。
這些工匠們通過網絡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這項工藝,也讓有心學習這項技術的人找到了門路,屬于雙赢的局面。
卯榫結構修建的閣樓
或許,在未來的考古中,會發現張衡地動儀的蛛絲馬迹,總有一天會複原出真正的、符合張衡記載的地動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